近日,丹东市人社局以提升企业群众满意度、获得感为目标,多方面加强人社领域服务保障,提升人社服务提质增效,着力打造“舒心人社”服务品牌。
加强就业创业服务保障
开展“春暖辽沈 兴企护航”保用工促就业助振兴攻坚行动,聚焦新兴产业发展需求,设置政策咨询、直播带岗、企业招聘及成果展示等多个服务专区,为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残疾人等重点群体,提供更精准的就业服务。开展以“春风送岗促就业 精准服务暖民心”为主题的行动,集中为农村劳动者,特别是脱贫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以及农村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失业青年和有用人需求的企业为服务对象,搭建线上、线下活动平台。做好对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需求的摸底排查,对有就业创业意愿和返乡人员建立台账,加强创业服务指导。强化企业用工服务,建立企业用工需求台账,通过举办招聘会、发布招聘信息、开展劳务协作等方式,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难题。
加强社保经办服务保障
常态化开展“社保服务进万家”活动,通过进企业、进社区、进直播间的方式,全面准确解读社会保障政策,积极对接企业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及时推出便民服务举措。以“政策上门、服务下沉”为主线,组建社保政策宣讲团,联合街道、社区开展“社保大讲堂”等活动,针对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从业者等重点群体,推出“参保指南”等专项服务,精准解决群众关切问题。深化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推动社保高频业务向银行网点延伸,持续扩大服务覆盖面,服务效能显著增强。
加强人事人才服务保障
丹东市人社局创建社区公共就业网格化服务荣获全国2024年地方就业创新事件。在全省率先创建社区公共就业网格化服务试点县(凤城市)和试点区(元宝区),开发了“1+2+3+4+N”智能型就业服务平台,建成覆盖城乡社区村屯的“4+X”就业服务网络,建立了数据上传、业务上传、任务下派3个机制,延伸基层服务触角,实现了终端延伸到家门口的“社区+职介+实操+创业”一体化就业创业服务功能,有效畅通基层就业服务微循环。贯彻落实“万名学子留丹来丹”专项行动人才补贴政策兑现办法,加紧兑现人事人才补贴,助力企业留才。启动全市专业技术初级职称考试,围绕丹东市企业的行业和人才需求特点,组织企业进行职称评审,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召开全市规上人力资源服务业座谈会,协助企业搭建人力资源共享平台,研究双方共建人力资源供需对接机制,拓宽企业引才渠道。规范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强化招聘、培训、薪酬管理等指导服务,创新组织实施民营企业职称评审“直通车”服务模式,支持企业自主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
加强劳动关系服务保障
持续深入落实根治欠薪专项行动,实行各级领导包重点案件、包重点陈案、包重点项目、包督导督办“四制并行”,农民工欠薪案件办结率100%,全省排名第一,欠薪案件实现动态清零。持续推广农民工工资保证金保险保函制度,既为企业减轻负担,又解决农民工欠薪问题,被省委省政府评为辽宁省制度创新二等奖。在全市范围内选树金牌劳动关系协调员和金牌协调劳动关系社会组织,加强企业级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培育。依托劳动用工备案业务系统和政务服务网络平台,积极服务新注册企业劳动用工。加强对重点企业的用工监测指导,初步实现为企业提供薪酬数据服务,对重点群体提供针对性薪酬指引服务。开展市级模范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模范劳动关系和谐工业园区认定和申报工作,深化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围绕“建机制、建平台、建队伍,强服务、强效能、强公信”,抓牢“预防为主、调解优先、仲裁提速”三大主线,着力推动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三建三强”工作。
加强综合窗口改革和政务服务队伍建设
深入推进人社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实现人社领域政务服务“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不断优化政务服务窗口服务,充分发挥“清风辽宁政务窗口”引领示范作用和“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兜底服务效能,定期对窗口人员进行培训,强化纪律、服务意识,提升业务技能。深入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工作,围绕人社领域重点事项合力攻坚,依托“一门一网一线”,全面推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简化办事流程,最大限度利企便民。不断提升“12345”热线诉求办理质效,创新建立“五个一”机制,坚持接诉即办、跟踪督办,实办优办快办,把“问题清单”变成“履职清单”,完善评价、整改、回访闭环服务长效机制。
记者:李美臻
编辑:邹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