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辽东学院喜迎2005级新生
又到一年迎新时,9月6日辽东学院校园内洋溢着青春的活力与热情,来自五湖四海的4500余名2025级新生怀揣着梦想与憧憬踏入了这片充满希望的校园,开启人生新的征程。贴心指引铺就入校“暖心路”尽管天空飘着细雨,但丝毫没有阻挡新生们踏入校园的热情步伐,反而为这场盛大的相聚增添了几分别样的浪漫。学校各部门、师生志愿者用细致周到的服务为新生和家长们撑起了一片温暖晴空。在铁路丹东站,身着统一服装的辽东学院志愿者们早早就守候在出站口,手举“辽东学院”指示牌,热情迎接每一位新生。学校在接待站备好雨具,志愿者们主动帮新生搬运行李、引导乘车,驱散新生初来乍到的陌生感。高效报到彰显校园“人文情”报到现场秩序井然,各学院依托信息化手段打造“一站式服务窗口”。新生提前通过企业微信教育版完成部分手续,现场仅需简单核验身份、补充信息。对家庭经济困难、身体不便的新生给予重点关怀——学工部筹措400份爱心大礼包,工作人员细致讲解资助政策,协助办理助学贷款与助学金申请,确保每一位新生都能“无忧入校”。创意礼包与特色活动点燃逐梦“新期待”各学院精心设计迎新礼包。校徽、校园地图、专业书籍助力新生快速融入;定制文具、水杯、帆布袋,印着学院标志与标语;手写祝福卡片,满含“勤奋学习、积极进取”的殷切期许。各学院特色活动精彩纷呈。有的学院设置科技展示区,以科研成果、学生作品点燃新生专业热情;有的学院的“红包墙”洋溢着热情,拆红包、领礼物的环节欢声笑语不断;还有学院组建“教师+学长学姐”咨询团队,围绕课程设置、就业前景、考研方向答疑解惑。一位新生兴奋地说:“听了介绍,我对专业更清晰,对大学生活更加期待!”后勤、保卫与通信三保障学校的后勤保障细致入微。三大餐厅设置迎新服务台,发放代金券,对早晚抵达的新生及家长提供早点套餐与食堂便当。迎新期间,学校联合交警、属地派出所等多方警力,共同维护校园内外秩序。通信保障方面,推进校园基础设施升级,实现教学楼、宿舍等区域网络全覆盖与速率提升。细雨挡不住青春的脚步,温情开启逐梦的征程。愿初入大学校园的新生们:驭梦前行,如鹏展翅,在青春的画布上勾勒出属于自己的绚烂风景。(记者:王阳编辑:赵晴)
09/09 - 我市3人2项目1企业荣获第四届“辽宁慈善奖”
9月5日上午,第四届“辽宁慈善奖”颁奖仪式暨第十个“中华慈善日”主题宣传活动在沈阳举行。会上表彰了全省慈善楷模、慈善项目、捐赠企业、捐赠个人、慈善工作者共45个,我市有3名个人、2个项目、1家企业获奖。第四届“辽宁慈善奖”丹东获奖情况为:丹东市慈善总会儿童励志分会秘书长宋丽琳,获慈善楷模奖;丹东市慈善总会“寻访志愿军老战士关爱最可爱的人”项目、丹东市公益助残协会“丹东市智障残疾人日间照料暨辅助性就业”项目,获慈善项目奖;丹东海合谷实业有限公司获捐赠企业奖;辽东学院原工作人员吴志刚、辽宁朝传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沈青松,获捐赠个人奖。记者:李冉霞
09/09 - 丹阜高速将封闭施工
根据丹阜高速公路路面修复性养护工程施工需要,9月9日至9月28日,丹阜高速公路将实施封闭施工。封闭路段为丹阜高速桥头收费站通往沈阳方向匝道,丹阜高速丹东方向通往桥头收费站匝道。封闭施工期间,丹阜高速由丹东方向去往桥头收费站的车辆可在南芬收费站驶出高速,沿拥军线、郭长线、桥解线、508乡道、北瑷线行驶至桥头收费站。丹阜高速由丹东方向去往桥头收费站的车辆可在北台收费站驶出高速,沿沈环线、富钢街、北瑷线行驶至桥头收费站。丹阜高速由桥头收费站去往沈阳方向的车辆可沿北瑷线、富钢街、沈环线至北台收费站驶入高速;或沿北瑷线、富钢街、沈环线、滨河南路至本溪收费站驶入高速。辽中环线高速由辽阳方向去往桥头收费站的车辆可在北台收费站驶出高速,沿沈环线、富钢街、北瑷线行驶至桥头收费站。出行时推荐使用高德、百度、腾讯地图APP进行导引。如有不明事宜,可咨询辽宁高速24小时客服热线024-96199,也可关注“辽宁高速通”新媒体矩阵发布的实时路况信息。记者:王子宁
09/09 - 我市“药品安全宣传周”启动
近日,我市市场监管局启动2025年“药品安全宣传周”活动。本次宣传周以“药品安全监管为民”为主题,集中展示“十四五”期间药品监管工作成效,宣传相关政策、法规,普及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两品一械”)安全使用知识,推动安全用药理念深入人心。其间,我市采取线上线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药品宣传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两品一械”互动体验、网络知识竞赛等活动,广泛宣传药品安全知识,增强公众安全用药意识。下一步,全市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将持续强化药品监管,推动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切实保障群众用药安全。记者:王俊
09/09 - 市应急管理局:实地督查检查 筑牢安全防线
近日,市应急管理局组织执法监管人员深入东港、宽甸两地,围绕安全生产“百日攻坚行动”相关部署的落实情况开展督查检查,及时排除风险隐患,切实筑牢安全生产防线。按照上级统一部署,自8月以来,我市各级各部门围绕安全生产、道路交通、非煤矿山、消防安全及防汛减灾等领域,全力开展安全生产“百日攻坚行动”,强化隐患排查、执法检查和宣传教育,确保全市安全生产形势稳定有序。此次督查检查聚焦两地应急管理部门“百日攻坚行动”推进措施及取得的实际成效、企业隐患排查及整改台账等自查自纠情况和企业防汛物资储备、应急预案、排水设施及值班值守落实情况,通过现场勘查、资料查阅等方式,对落实部署不及时、不到位及发现的问题隐患,当场要求限期整改,坚决防范和遏制各类事故发生,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记者:刘作庆
09/09 - 市民政局组织“五进”活动弘扬慈善文化
日前,市民政局以第十个“中华慈善日”为契机,全面启动慈善文化宣传实践活动,围绕“汇聚向善力量,共创美好生活”主题,组织全市慈善组织以“进机关、进企业、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的形式,动员多方力量,形成多领域推广的慈善宣传新局面。慈善文化进机关,发挥党员干部带头作用。组织机关党员干部学习新修订的《慈善法》,分享慈善感悟,引导党员干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参与慈善事业。慈善文化进企业,激发企业社会责任担当。市朝鲜族联合会走进飞马特制衣有限公司,开展“慈善文化进企业”考察交流活动,推动慈善文化与企业发展深度融合,进一步激发企业社会责任担当,为我市公益事业与企业协同发展注入动力。市慈善总会儿童励志分会协调多个爱心企业和单位,组织其资助的高中学生,开展“青云志启明领航”主题夏令营活动,并先后3次开展爱心助学活动,为生活困难大学生争取资金约15万元,50个家庭受益。慈善文化进乡村,助力乡村振兴和文明乡风建设。市慈善总会引导爱心企业与宽甸红石镇长江村达成协议,募资3万元帮助该村修缮村史馆建设和村民文化广场,传承乡村历史文化,提升村民文化生活质量。市星火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充分利用乡镇大集辐射作用,向广大农民群众宣传慈善文化。慈善文化进社区,营造社区互助和谐氛围。市晨曦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与纤维街道各社区共同开展民生建设专项工作暨“第十个中华慈善日”活动,为独居空巢老人提供关爱服务,弘扬慈善精神,营造社区互助和谐的良好氛围。市慈善总会所属志愿服务团队赴村(社区)开展义务理发、义诊、爱心讲座、文艺演出、法律宣讲等活动,以实际行动传递爱心,诠释慈善精神。慈善文化进家庭,培育家庭慈善理念。为传递特殊群体的生命力量与志愿者的公益热忱,市公益助残协会围绕特殊群体打造充满温情的文艺展演,组织志愿者深入社区、家庭,开展家庭慈善主题讲座,引导家庭成员积极参与慈善活动。记者:李冉霞
09/09 - 英雄城市 红色丹东09/08
- 山珍海味,快到碗里来~!
丹东的秋天,是舌尖上的丰收季——山间桃香漫溢,海上鲜气扑鼻。一边是饱满甜润的燕红桃搭上快递“快车”鲜达四方,一边是开海后的“第一网”海鲜抢鲜登岸、直送餐桌。这口“山珍海味”,正跨越山与海的距离,带着浓浓的秋意和满满的幸福感,奔向你的碗里!🍑山间桃香VS海上鲜气🐟你pick哪一味?桃香漫山,香甜四方金秋九月,辽东边陲的空气里满是清甜的果香。在宽甸满族自治县长甸镇,这片被鸭绿江水滋养的土地上,千亩燕红桃种植基地正迎来一年中最热闹的丰收季——漫山桃林层层叠叠,饱满的果实挂满枝头,红得似火、艳得如霞。风一吹,清甜的桃香便在山谷中漫溢开来,裹着丰收的喜悦飘向村落的每一个角落。9月5日清晨5点,天刚蒙蒙亮,果农们扛着竹筐、拎着摘果器走进桃林。果农们用摘果器小心翼翼地捏住一颗燕红桃,稳稳地放进竹筐里。不一会儿,满筐的燕红桃就像一颗颗“红宝石”,映得人眼亮。待竹筐装满,果农们便挑起担子,踩着田埂往山下的分拣点走去。扁担两头的竹筐随着脚步轻轻晃动,桃香也一路随行。分拣点里,更是一派忙碌景象。几张长桌上铺着白色泡沫网套,村民们围坐在一起,熟练地给燕红桃套上网套,装进礼盒。“我们的燕红桃果肉细腻、汁水多,得好好包装,不能让顾客收到有磕碰的果子。”负责分拣的农户一边说着,一边仔细检查每一颗桃子的品相,稍有瑕疵便挑出,确保装箱的都是“精品果”。在分拣点旁,中国邮政、顺丰的快递车辆早已停稳,快递员们忙着扫码、称重、贴单。“我们专门开通了‘燕红桃运输专线’,从田间地头到分拣打包,再到运输,全流程保障桃子新鲜。”一位快递负责人介绍。“以前最愁的就是卖桃,熟得快、存不住,运远了还容易坏,只能在周边集市上卖,价格也上不去。”果农刘大妈笑着说,现在有了快递上门服务,手机上就能接单,全国各地的顾客都能买到她家的燕红桃。“昨天发往广东的桃,今天顾客就收到了,还特意发来照片说‘比在当地买的还新鲜’,听到这话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刘大妈说。夕阳西下,桃林里的采摘仍在继续,分拣点的灯光亮了起来,快递车辆载着满车的燕红桃驶出村落,奔向全国各地。车厢里的桃香与晚风交织,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丰收与希望的故事——在这片边境土地上,燕红桃正搭乘着快递“快车”,把甜美的滋味送到千家万户,也把乡村振兴的活力播撒到更远的地方。海鲜上岸,“鲜”气十足9月2日15时许,东港市大东沟各码头早已人头攒动。开海第二天,众多渔船满载着开海后的“第一网”海鲜,顺着涨潮的海水陆续回港,码头上顿时喧闹起来。船员们迅速将装满海鲜的箱子搬运到岸上。银光闪闪的鲅鱼,张牙舞爪的梭子蟹,肥美诱人的海螺……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鲜气儿”。“第一天出海收获不错!”一位忙碌的渔民指着满舱的海鲜,脸上写满了丰收的喜悦。历时四个月的黄海休渔期正式结束,丹东人专属的“海鲜自由”回来了。码头上,海鲜商贩们早已等候多时。海鲜一上岸,就被迅速分拣、称重、交易,第一时间就能出现在当地市场上。对于丹东人来说,开海季是一年中最令人期待的时候。许多市民特地赶到码头,感受海鲜登岸的壮观场景。“现在的海鲜最为肥美,是一年中最好的品尝时机。”一位渔民一边整理渔网一边说,“希望这个渔季能有个好收成!”随着更多渔船陆续返港,未来几天海鲜供应量将进一步增加,品种也将更加丰富。夕阳西下,码头上依然人来人往。一箱箱海鲜被装上车,运往各大市场、餐厅,最终成为千家万户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从山间到海上,从枝头到码头丹东的🍑🍇🍄山珍&海味🐟🦀🦐正在“空投”你的碗这个秋天,丹东的山与海联名送来“舌尖双倍快乐”秋意浓,味道鲜美味正!在!派!送!中!(记者:万金家编辑:赵晴)
09/08 - 名家领衔音乐盛宴 新锐奏响家乡情深
2025年9月6日午后,市文化宫洋溢着浪漫的艺术气息——由市文化旅游广电局主办,龙盛琴行、北京瑞阳文化有限责任公司承办的“鸭绿江之声”单簧管专场音乐会,在市文化宫奏响悠扬序曲,为市民带来一场高水准的“黑管诗篇”。本次音乐会阵容堪称“顶配”:主办方特邀国内外乐坛具声望的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中国首位单簧管博士研究生导师范磊坐镇,携手丹东籍单簧管演奏家任飞、彭天明联袂沈阳音乐学院、哈尔滨音乐学院的骨干教师与优秀学子,以“名家+新锐”的组合,为家乡父老燃情演绎。音乐会在《单簧管小协奏曲》的婉转悠扬中启幕,继而《那拉提的百灵》轻盈灵动的曲调跃动耳畔,再至莫扎特《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第一乐章的经典辉煌,整场演出共呈现13部佳作,艺术家们以指尖的呼吸、心底的诗意,将单簧管的醇厚与灵动化作一条声音的鸭绿江,带领观众徜徉于古典的星河。曲终时,全场掌声如潮、久久不息,观众用最炽热的喝彩,向这场精彩演出致以最高礼赞。这场音乐盛宴并未止步于文化宫。9月7日午后,为了把单簧管的魅力带给更多远方客人,艺术家们移师鸭绿江断桥景区,再度奏响动人旋律。悠扬乐声随江风飘散,引得过往游客纷纷驻足、循声而至,在鸭绿江畔共赴一场不期而遇的音乐邂逅。(供稿:对外交流与合作科编辑:赵晴)
09/08 - 粤风辽韵融山海,海丝之花绽丹东2025年“春雨工程”——粤辽文化交流活动圆满举行
为深化粤辽两省文化旅游交融,搭建南北文化互鉴桥梁,2025年“春雨工程”——粤辽文化交流活动于9月5日至6日在我市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主办,广东省文化馆、丹东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共同承办,以“文艺展演+非遗体验+景区互动”的多元形式,让岭南风情与辽韵文化碰撞交融,为市民与游客带来一场沉浸式文化盛宴,也为两省跨区域文旅协同发展注入新活力。文艺盛宴启幕南北共谱华章9月5日下午15:30,粤辽文化交流文艺演出在丹东市文化宫正式拉开帷幕。演出以“海丝文化”为核心主线,巧妙串联粤辽两地独具特色的艺术形态,为现场观众呈现一场“跨越山海、贯通南北”的文化视听盛宴。粤语歌曲联唱婉转悠扬,将岭南水乡的灵动韵味娓娓道来;南北曲艺荟萃《南腔北调》融合粤剧粤曲的细腻与辽剧评剧的豪迈,展现中华传统曲艺的多元魅力;舞蹈《赛龙夺锦》以灵动舞姿再现岭南龙舟竞渡的热烈场景,尽显南国活力;富有民族特色的朝鲜族《小鼓舞》则节奏明快、舞姿飒爽,尽显丹东地域特色的热情风貌。演出压轴环节,辽宁歌手马婧威与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志愿者联袂献唱《我们的新时代》。激昂的旋律、真挚的情感引发全场共鸣,不仅将演出氛围推向高潮,更生动诠释了“南北文化交融、携手共进”的时代主题,为当日活动画上圆满句号。非遗进校园匠心润童心在文艺演出精彩上演的同时,“非遗进校园”活动同步走进丹东市实验小学。活动特别邀请三位非遗传承人亲临现场,围绕“佛山剪纸”“佛山狮头”“广州榄雕”三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为孩子们带来生动有趣的非遗体验课程。课堂上,传承人通过“讲解+演示+实操”的方式,手把手教孩子们剪刻岭南特色剪纸图案、勾勒狮头的灵动轮廓、感受榄雕的精微巧思。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参与创作,在亲手体验中触摸非遗技艺的温度,了解岭南文化的深厚底蕴。此次“非遗进校园”活动,不仅让非遗技艺在少年一代心中播下传承的种子,更搭建起粤辽两地文化教育交流的桥梁,助力非遗文化代代相传。景区好戏连台文旅融合出新9月5日晚18:00,在鸭绿江断桥景区开展的场景式表演点亮文旅新体验。演出团队将文艺表演与景区历史文化场景深度融合,以“实景+表演”的形式,为游客带来一场“景中有戏、戏中融景”的沉浸式体验。演员们身着特色服饰,在断桥的标志性景观旁演绎岭南风情舞蹈、演唱辽粤经典歌曲,悠扬的歌声与断桥的沧桑景致相映成趣,让游客在欣赏表演的同时,更能感受景区的文化内涵。不少游客驻足观看、拍照记录,纷纷表示“这样的表演很有新意,既看了风景,又品了文化,感觉很特别”。此次景区场景式表演,不仅丰富了市民与游客的文化体验,更创新了“文旅融合”的呈现形式,有效推动了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的深度结合。2025年“春雨工程”——粤辽文化交流活动虽已圆满落幕,但“粤风辽韵”的交融魅力仍在延续。本次活动既为我市市民带来了高质量的文化享受,让岭南文化在辽沈大地落地生根;也为广东文化走向北方搭建了展示平台,推动辽粤两地文化基因双向奔赴。从文艺展演的南北共鸣,到非遗体验的薪火传递,再到景区互动的文旅创新,活动全方位促进了粤辽两省在文化、旅游、教育等多领域的深度交流与合作,为构建跨区域文化协同发展新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期待粤辽两省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持续深化文旅合作,让“海丝文化”与“辽韵文化”碰撞出更多精彩火花,共同书写新时代南北文化交融发展的新篇章。(供稿:文化科编辑:赵晴)
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