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6日,丹东鸭绿江口候鸟栖息地作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重要组成部分,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丹东市首个世界级“生态名片”。这是中国生态保护事业发展历程中的一座重要里程碑,也是丹东在世界舞台上的一次精彩亮相。
国际认定引“大咖”关注
进入4月,北黄海岸边人鸟齐聚。伴随着席卷而来的海浪,候鸟瞬间飞起,盘旋空中,形成漫天鸟浪。早早等候的摄影爱好者们频频按下快门,定格这美妙的瞬间。
“鸭绿江口湿地是全世界观鸟浪最好的地方。”国家湿地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徙研究中心主任、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申遗首席专家雷光春说。
丹东鸭绿江口候鸟栖息地地处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区北部,遗产地内充沛的底栖动物和各种渔业资源,每年为20万到40万只候鸟提供了关键的补给,被国内外专家学者誉为“目前世界上发现迁徙鸟类种群数量最大的停歇地”。
“鸭绿江口湿地是鸻鹬类候鸟北迁的最后一站,它们在这里补充完能量后,就直接飞到繁殖地。这一站能量补充得好不好,决定了它们能不能成功抵达繁殖地,到达繁殖地后能不能顺利繁殖。所以,鸭绿江口湿地对候鸟来说至关重要。”雷光春说。
4月以来,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国家级媒体纷纷关注丹东鸭绿江口候鸟栖息地。央视现场直播万鸟齐飞的壮观景象,其他权威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等平台也纷纷展示候鸟在湿地悠闲觅食的温馨场面。
在逐层揭开湿地的“神秘面纱”后,媒体记者们感触颇深。“此行,很值!”人民日报记者胡婧怡对于能探访鸭绿江口湿地表示很欣喜,“通过雷教授的介绍,更深入了解了这块世界自然遗产地。”同样参与到候鸟观测、环志和放飞全过程的北斗融媒采访部主任唐佳菲说,“以前不太了解环志,当现场看见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拿着鸟,还说能感受到它的心跳,这种跟鸟的互动让我很受触动。”
用心守好湿地“补给站”
“每个金属环都有编码,这就像人的身份证一样,可以查到它的重量、喙长、翅长等信息。”在鸭绿江口湿地长山管理站,来自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博士生张心科,一边为手中的斑尾塍鹬上环志,一边介绍。在完成金属环佩戴后,又继续为鸟戴上代表鸭绿江口湿地“上绿下橙”的彩色图标,随后佩戴追踪器。“体重超过100克的候鸟才能戴追踪器,这样它才不会因负重影响飞行。”张心科说。
这是复旦大学科研人员每年春季和秋季在鸭绿江口湿地研究内容的一部分。通过这些标记可以对鸟类的种类、数量、迁徙路线、停歇地点等进行调查,以便更好观察鸟类行为。“了解候鸟迁徙规律,就知道什么环境更适宜鸟类生存和繁殖,资源是否够补给……这些研究可以更好用于鸟类保护。”复旦大学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所所长、生态与进化生物学系主任马志军介绍。
与此同时,丹东市林草部门多举措推进保护工作。包括全方位开展自然遗产地宣传,发布专业的“世界遗产观鸟手册”;举办湿地候鸟摄影摄像大赛,通过多种渠道向全球展示;开展针对幼儿、大中小学生的自然教育;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监测,通过建立智慧化监测体系,实现动态监测、风险评估和预警响应的有机结合;制定和完善鸭绿江口候鸟栖息地遗产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和管理规章,加大巡查力度,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实时掌握遗产地内人类活动变化。
2004年,鸭绿江口湿地与新西兰米兰达保护区结为姊妹保护区,20年来合作成果丰硕。今年下半年,将续签未来20年的谅解备忘录,为全球世界遗产保护贡献中国力量。
人鸟和谐催生“鸟经济”
“我们民宿现在满房,观鸟旺季客流量非常大。”在东港观鸟园附近经营海边渔家民宿的于文德介绍。
这是一家经营多年的渔家客栈,近年来,随着鸭绿江口湿地观鸟旅游热度的上涨,外地游客量逐年增加,这家原本只有一个小院落的海边客栈不断扩容,现在已经成为观鸟旅游路线上的一个打卡点。“我们沾了鸟的光。”于文德满心喜悦,“每年四五月份是旺季,鸟来了,人也来了。其他时候也有海鸥,一年四季都有看鸟的,我们的生意也就有了。”
当前,丹东市林草部门正在联合世界遗产专家团队编制《丹东鸭绿江口候鸟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发展与旅游规划》,探索“湿地+文化+旅游”的创新发展模式。
“通过鸭绿江口候鸟栖息地的保护与修复,提升栖息地质量和生态系统服务,实施基于高品质生态产品的生态旅游、自然教育、生态康养、渔旅融合、有机农业(林果)全国名优特产基地等生态经济模式。”林草部门相关负责人说,未来,将建立国际化的生态产业创新机制,吸引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全球顶级生态与康养产品研发人才,建立国际大师工作室,发挥丹东优越自然条件,包括全球最佳观鸟圣地、康养环境等,培育100家聚焦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康养疗养,自然教育、文化创意、影视等企业群体,打造中国黄海最北部生态经济高地。
记者:张瑞
编辑:邹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