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丹东市振兴区教育系统德育研训工作硕果累累,以“研”筑基,以“训”强能,在创新实践中探索德育新路径,交出了一份“研”值满满的答卷。
共绘成长“同心圆”
振兴区教育局以“家校协同、社会赋能”为核心理念,着力构建校家社“三维联动”育人新格局。全区24所中小学组建了覆盖9大教育集团的24个校家社育人共同体,“家长德育课堂”应运而生。同时,联合社区打造“红色教育实践基地”,举办“家庭劳动技能大赛”等15场主题活动,将德育从“校园小课堂”有效延伸至“社会大课堂”,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育人责任共担。
专业教研护航阳光成长
聚焦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需求,振兴区组建了专业的心理健康教研核心团队。精心策划的“心育节”系列活动,包含“阳光心灵”“心动思政”等5次深度教研,为学生心灵成长注入正能量。创新建立的“一生一策”心理档案动态管理机制,实现了心理健康教育100%全覆盖。2月26日,一场主题为“家校社护航成长路 心相连携手育未来”的大型家庭教育专家讲座,吸引了800余名教师和家长代表共同学习,为孩子的健康成长筑起坚实的心理防线。
研教融合赋能专业成长
高水平德育师资队伍是德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振兴区策划了多场“校家社协同育人”专题讲座,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和社会工作者,围绕“共筑心灵港湾 同绘成长晴空”等主题,深入剖析协同育人的路径与创新模式。讲座采用“专家授课+互动研讨”的形式,为教师和家长搭建深度交流平台,共解德育难题。
同时,依托“振兴区人才育苗工作室(德育)”和“常晓霞德育名师工作室”,振兴区大力实施“传帮带”工程。系统化的新教师“德育专题”培训,涵盖理论、管理、心育等多方面,推动20名青年教师与骨干导师结对。骨干导师通过听课、评课、经验分享、课题指导、送教下乡等“一对一”帮扶,助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红色基因在实践中浸润
深挖丹东丰富的红色资源,振兴区精心设计了“抗美援朝纪念馆沉浸式体验”等5条精品红色研学线路。通过选拔培训120名“红色小讲解员”,组织24场研学实践活动,吸引1500余人次师生参与,“行走的思政课”品牌日益响亮。该品牌坚持“请进来”(微德育讲师团进校园)与“走出去”(师生红色研学)相结合,如今已走遍城乡中小学和广阔“社会大课堂”。媒体推出的“振兴红色研学”系列报道,累计阅读量超3万次,让红色教育深入人心。4月1日,山上小学与宽甸满族自治县毛岸英学校在鸭绿江畔毛岸英广场开展的共建实践活动,以“英雄精神铸魂,红色基因赋能”为主题,成为“行走的思政课”的生动范例。
以赛促研激活力
赛事活动是检验成果、激发动能的良好平台。振兴区积极组织师生参与各级德育竞赛,在省市“讲辽宁故事 展青春风采”等活动中屡获佳绩。区内举办的“最炫民族风”课桌舞大赛,征集优秀视频作品24节,并通过创新的“线上展播+线下研讨”模式,推动优质德育经验在全区范围内流动与共享,有效激活了“以赛促研”的成长新动能。
记者:唐羽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