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丹东
今日丹东
跨越75年的时空对话
  • 发布日期:2025-10-21 10:01:46
  • 发布人:丹东发布
    日前,由辽宁省作家协会与辽东学院联合主办的“烽火记忆·时代书写抗美援朝题材创作研讨会在丹东举行。

    王筠、徐晨亮、张子影、丛治辰、傅逸尘等知名作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新时代背景下抗美援朝题材文学创作的传承与创新。

王筠(军旅作家,代表作《长津湖》《交响乐》《阿里郎》等)
    每次站在鸭绿江边,看着沿岸的和平景象,我都会想:这不就是75年前那些年轻人用生命守护的“心中所愿”吗?他们当中很多人,过江时不过十八九岁,却再也没能回来。作为写作者,我觉得有责任把他们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我打算继续用长篇小说的形式,让这些英雄在文字中获得永生。

徐晨亮(著名评论家/《当代》杂志主编)
    我注意到一个可喜的变化:作家们的视线正从战场硝烟转向战争中的人。他们开始关注那些普通士兵的内心世界,探寻他们在极端环境下的情感波澜。比如辽东学院开展的老兵口述史工作,就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看到历史不仅是宏大的国家叙事,更是无数鲜活个体的生命历程。

张子影(军旅作家,代表作《跨过鸭绿江》《洪学智》等)

    每当我站在这条奔流不息的江边,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报告文学作家的使命,就是要做历史的转译者”——我们要用脚步丈量当年的战场,用真诚聆听老兵的心声,用文字让那些即将逝去的记忆永远留存。毕竟,历史的温度往往就藏在那些鲜活的细节里。

丛治辰(北京大学副教授,辽宁文学特聘评论家)
    这次在辽东学院,我看到学生们用视频、音频记录老兵的口述历史,这种代际互动让我很受触动。历史不是尘封的档案,而是需要用心感受的生命历程。年轻人用他们熟悉的方式参与进来,让这段历史真正活”在了当下。这种创新传承,正是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命力所在。

傅逸尘(中国作协军事文学委员会委员,著有《英雄话语的涅槃》等)
    在当年志愿军战士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地方讨论文学创作,这本身就是一次精神的寻根。我相信,这次研讨会将激励作家们创作出更多有温度、有深度的作品,让伟大抗美援朝精神通过文学的形式,在新时代继续绽放光芒。

    与会作家学者纷纷表示,将秉持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创作出更多传承红色基因、彰显时代精神的精品力作。

记者/谷亮 赵航  编辑/赵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