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从市市场监管局了解到,随着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与“两个强市”建设的深度推进,截至目前,全市实有各类企业达5.06万户,首次突破5万户,创历史新高;我市经营主体质量稳定指数以90.97%位列全省第一,同期在辽宁省品牌价值评价中,26个品牌入围,数量居全省第二,品牌价值总额632.69亿元创历史最高,实现市场主体“量”的突破、“质”的提升与品牌“值”的飞跃三重突破。
激活市场主体“新生力”
市场主体的蓬勃生长,始于登记服务的“减法”与“加法”。我市依托企业“一网通办”平台和营业执照自助打印机,将企业开办便利化水平推向新高度,目前企业通过“一网通办”平台开办率达99.8%,实现了“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在企业开办、变更、注销“一件事”集成办理基础上,持续延伸服务链条,推进企业迁移“一件事”改革,同时为162户个体工商户完成“个转企”登记,助力市场主体“从小到大”稳步成长。针对企业发展资金压力,推进注册资本认缴制改革,已为1627户企业完成认缴出资期限备案登记。
筑牢品牌发展“硬支撑”
从“准入易”到“发展好”,我市以质量强市建设为抓手,为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搭台赋能。在质量基础设施服务上,2025年新建两个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工作站,为企业提供全链条质量技术服务;在品牌培育上,两家企业登“2025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榜单,合计品牌价值96.42亿元;更在辽宁省品牌价值评价中创下“双历史”——26个品牌入围数量居全省第二、创历史之最,632.69亿元品牌价值总额为历史最高。其中,东港草莓以418.55亿元品牌价值位列全省农业区域品牌第三,同比提升6.9%,实现“五连升”;东港杂色蛤首次参评即斩获93.53亿元品牌价值,成为我市特色产业品牌新标杆。
打通创新发展“资金链”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我市深化知识产权工作建设,全市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54件,超额完成全年1.65件目标任务;新报送省局申请使用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企业26家,进一步强化特色产业品牌保护。同时,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已达成专利质押融资5笔、质押金额5315万元,切实将“知识产权”转化为“融资资本”,为企业创新发展注入资金活水。
从营商环境优化的“软实力”,到质量品牌建设的“硬实力”,我市正以“优环境、强质量、树品牌”的组合拳,推动市场主体从“数量积累”向“质量跃升”转变,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根基。


中文
朝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