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日期:2023-3-30 10:32:04
- 消息来源:丹东日报社
今年新学期开学第一天,迎着朝阳,8岁的天天(化名)背上崭新的小书包,迈着自信的步伐走进学校。没有人能看出满脸笑容的天天,曾被生母遗弃在一家超市门口,一度郁郁寡欢。
“孩子永远是我们心底最柔软的地方,也是社会最值得保护和关爱的人群,要给予他们更全面直接、触手可及的保护和服务。”市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刘东波这样阐述自己工作的意义。
近年来,校园欺凌、儿童性侵、未成年人网络沉迷等相关问题频频进入公众视野,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2021年6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落地实施。在我市,一张未成年人保护网络随之越织越密。
按照“党对未保工作的领导、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系统谋划统筹推进”的原则,我市建立了由政府主导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协调机制,市本级和所有县(市)区全部成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市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工作。全市各级、各部门努力探索未成年人保护新途径,最大限度地实现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与此同时,开通12345保护专线,实施全天候保护模式,所有发现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或者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情形的个人或组织,都可以拨打电话进行咨询和求助。
“我们还建立了四级基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网络,市、县两级未成年人保护中心,乡镇(街道)成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社区、村委会配专职儿童主任。”市民政局工作人员李声娜介绍,四级未保网络要求专人、专岗、专业队伍、专门场所,为未成年人提供多方面、全方位的救助服务。
以一名困境家庭的未成年人产生心理问题为例,当市民政局受理求助后,由市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介入,该未成年人所属地区儿童督导员或村(社区)儿童主任共同了解该未成年人情况并核实,然后进行资源链接,邀请司法部门、心理专家、青少年教育专家等,共同为需要救助的青少年及其家庭成员进行法律教育、心理辅导和家庭关系辅导教育。
接下来,市民政局将以未成年人保护为导向,在未保中心、未保工作站打造全方位专业阵地,引进心理咨询、法律咨询、文体教育、书画教育、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等方面相关社会组织、志愿者组织和领域专家及机构,形成内外联动的工作局面,打造集“保护、服务、赋能”于一体的综合阵地,给未成年人以专业的心理辅导和真诚的关爱与陪伴,真正为呵护我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打通“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