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大美中国
大美中国
  • “新红专”轮亮相海口
      7月3日,观众登船参观。  当日,百川向海——“新红专”轮致敬海上丝路文化巡展在海口新海港举办公众开放日活动,观众可近距离参观全球首艘智能研究与教学实训两用船“新红专”轮。据了解,“新红专”轮配置有智能航行、智能平台等6大智能系统,实现了驾驶、轮机、电气等设备深度融合,能实现自主操作。  新华社记者郭程摄  7月3日,小朋友在参观“新红专”轮智能船舶实训中心。  7月3日,观众在参观“新红专”轮驾驶室。  7月3日拍摄的停靠在海口新海港的“新红专”轮(无人机照片)。  7月3日,观众在参观“新红专”轮智能船舶实训中心。
    07/04
  • 山东菏泽:黄河臂弯里的水韵花城
      4月8日,在菏泽市曹州牡丹园,盛开的牡丹吸引游客驻足欣赏。  185公里的黄河在其境内蜿蜒流淌,不仅雕琢出菏泽的“筋骨”,更哺育了国色天香的牡丹,造就了一座水韵花城。  每逢谷雨时节,山东菏泽便化身为国色天香的海洋。千余品种牡丹竞相怒放,姚黄雍容,魏紫华贵,赵粉娇艳,豆绿清奇。在千年未改的赏花情致中,常有身着牡丹纹样汉服的姑娘,摇着绘有工笔牡丹的团扇,徜徉花海之间,不时驻足留影。  作为“中国牡丹之都”,菏泽的牡丹花事可追溯至隋唐。目前菏泽已孕育出9大色系、10大花型、1308个品种的牡丹。  牡丹的文化基因,早已深深融入城市血脉。  牡丹为魂、黄河为脉。当暮色四合,曹州牡丹园华灯初上,古韵楼台与如织游人共绘光影画卷,演绎历史与现代的交响,展现“花城”的独特魅力。  新华社记者郭绪雷摄  菏泽市曹县有爱云仓汉服基地负责人姚驰行(右)向参观者介绍马面裙(4月10日摄)。  6月2日,在菏泽市巨野县田桥镇东祝村书画院,农民画师在创作工笔画。  4月9日,在菏泽市定陶区杜堂镇芍药鲜切花生产基地,花农展示不同品种的芍药花。  菏泽市曹县e裳小镇数字经济产业园内,模特在曹县汉服2025春夏新品发布会上走秀(4月10日摄)。  4月8日,在菏泽市曹州牡丹园,赏花的游客拍照留念。  菏泽市曹县e裳小镇数字经济产业园内,模特在曹县汉服2025春夏新品发布会上走秀(4月10日摄)。
    07/04
  • 江苏盱眙:走进博物馆 感受历史文化魅力
      7月2日,演员在大云山汉王陵博物馆表演。  暑假来临,位于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的大云山汉王陵博物馆推出《玉得永生——盱眙汉代葬玉文化特展》等展览,吸引游客前来学习历史知识,感受传统文化。  新华社记者季春鹏摄  7月2日,在大云山汉王陵博物馆,游客参观《玉得永生——盱眙汉代葬玉文化特展》中展出的金缕玉衣(复刻)。  7月2日,在大云山汉王陵博物馆,讲解员介绍《玉得永生——盱眙汉代葬玉文化特展》。  7月2日,学生在大云山汉王陵博物馆参观。  7月2日,学生在大云山汉王陵博物馆参观。  7月2日,学生在大云山汉王陵博物馆参观。  7月2日,学生在大云山汉王陵博物馆参观。
    07/03
  • 2025黑龙江省特色文化旅游推介会举行
      7月2日,演员在2025黑龙江省特色文化旅游推介会现场表演。  当日,2025黑龙江省特色文化旅游推介会在抚远市举行,来自黑龙江省13个市(地)的演职人员热情推介家乡的自然生态和人文风情,《黑龙江省支持冰雪经济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也在会上同时发布。  新华社记者张涛摄  7月2日,演员在2025黑龙江省特色文化旅游推介会现场表演。  7月2日拍摄的2025黑龙江省特色文化旅游推介会现场(无人机照片)。  7月2日,演员在2025黑龙江省特色文化旅游推介会现场表演。
    07/03
  • 在“华夏东极”体验赫哲族集市
      这是7月1日在“华夏东极”黑龙江省抚远市拍摄的乌日贡主题活动现场(无人机照片)。  当日,黑龙江省抚远市乌苏镇抓吉赫哲族村集市乌日贡主题活动在莫日根广场举行,人们在活动中品尝传统美食,感受赫哲族非遗技艺,体验乌日贡传统项目。  赫哲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世居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因地处祖国东方,被称为“守望太阳的民族”。乌日贡在赫哲语中是欢乐喜庆之意,乌日贡大会是集民间文化、体育项目于一体的赫哲族节日盛会。  新华社记者张涛摄  这是7月1日在“华夏东极”黑龙江省抚远市拍摄的乌日贡主题活动现场(无人机照片)。  7月1日,演员在乌日贡主题活动现场表演赫哲族传统舞蹈。  7月1日,人们在乌日贡主题活动现场体验乌日贡大会的传统体育项目。  7月1日,游客在“华夏东极”黑龙江省抚远市乌苏镇莫日根广场挑选赫哲族鱼皮手工艺品。  7月1日,游客在“华夏东极”黑龙江省抚远市乌苏镇莫日根广场挑选文创产品。  7月1日,游客在“华夏东极”黑龙江省抚远市乌苏镇莫日根广场挑选赫哲族鱼皮手工艺品。  7月1日,参会商家在乌日贡主题活动现场分发烤串。
    07/02
  • 玄武湖畔赏荷乐
      7月1日,市民游客在南京玄武湖公园赏荷栈道漫步休闲(无人机照片)。  夏日时节,南京玄武湖公园内的荷叶渐密,赏荷栈道隐匿其中,宛如一条通往梦幻仙境的小径,吸引众多市民游客前来漫步休闲,临水赏荷。  新华社记者李博摄  7月1日,市民游客在南京玄武湖公园赏荷栈道漫步休闲(无人机照片)。  7月1日,市民游客在南京玄武湖公园赏荷栈道漫步休闲(无人机照片)。  7月1日,市民游客在南京玄武湖公园赏荷栈道漫步休闲(无人机照片)。  7月1日,市民游客在南京玄武湖公园赏荷栈道漫步休闲(无人机照片)。
    07/02
  • 天沐光影里的赛艇“逐梦曲”
      2025年,全运会将首次在粤港澳三地举办。随着粤港澳三地交通基础设施“硬联通”和通关便利化的“软联通”不断提速,到内地来参与体育运动,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港澳居民的生活方式。以运动联结友谊,以交流促进融通,大湾区的体育故事正在徐徐展开……  一阵雨后,横琴天沐河上泛起层层涟漪,青少年们挥动船桨,赛艇快速前行。不远处,教练们乘着小船穿梭在河面,大声喊着“腰背发力”“节奏再齐些”,声音回荡在天沐河上空。  陪伴着学员们训练的是来自香港的赛艇教练汤少文,她的助理教练朱铭琨则来自澳门。天沐河畔,他们和创业伙伴一起打造的天沐赛艇会正蓬勃发展。依托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机遇,这支集合了三地成员的团队通过多年的探索和推广,成功将赛艇运动从“小众项目”发展为大湾区水上运动新名片。  朱铭琨在大学时因为兴趣结识赛艇,一步步进入澳门代表队,代表澳门参加各大赛事。当时澳门大学训练场地有限,经由朋友推荐,他将目光投向了与澳大一墙之隔的横琴天沐河。这里直道距离超过6公里,十分适合赛艇运动,将训练放在天沐河之后,他也萌生了在天沐河推广赛艇运动的想法。2018年,朱铭琨与来自内地的伙伴陈志鹏共同创立了天沐赛艇会。  汤少文曾是香港赛艇队的一员,在亚洲赛艇锦标赛等重要赛事中曾屡获佳绩,2020年,她在朱铭琨的邀约下来到横琴观摩赛事,遂被这块土地吸引。彼时的横琴,正致力于打造多元的体育文化生态,赛艇运动虽尚在起步阶段,却蕴含着无限潜力。汤少文也决定在这里扎根,开启赛艇事业的新征程。  如今,天沐河上,赛艇穿梭如飞。光影流转中,汤少文和朱铭琨用汗水与坚持谱写着赛艇逐梦曲。由天沐赛艇会举办的横琴名校赛艇邀请赛迄今已举办四届,不仅吸引粤港澳大湾区的高校队伍参赛,更有耶鲁、剑桥等世界名校跨海赴约,横琴的赛艇事业也声名远扬。  他们培育出横琴青少年赛艇队,也为澳门科技大学以及横琴当地学校进行运动员培训,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因他们爱上赛艇,这首逐梦曲也将继续在天沐河畔奏响。  图为6月21日,汤少文(前)和朱铭琨在天沐河上划赛艇(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毛思倩摄  图为6月21日,汤少文和朱铭琨在天沐河上划赛艇(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毛思倩摄  图为6月21日,朱铭琨(前)在训练间隙对学员进行指导(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毛思倩摄  图为6月21日拍摄的天沐赛艇会(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毛思倩摄  图为6月21日,学员们在天沐河上进行赛艇训练时经过地标天沐琴台。新华社记者毛思倩摄  图为6月21日,汤少文在训练中对学员进行指导。新华社记者毛思倩摄  图为6月21日,汤少文(前)在雨中指导学员训练。新华社记者毛思倩摄
    07/01
  • 广西南宁:夏日路树果飘香
      这是6月29日在南宁市古城路拍摄的结果的莲雾树。  眼下,广西南宁市种植在城市道路两边的不少果树陆续结果。据介绍,南宁市中心城区部分道路旁种植了多种果树,每逢挂果时节,路树枝头累累硕果成为一道独特的城市景观。  新华社记者陆波岸摄  6月29日,在南宁市金浦路,市民从木菠萝树下经过。  6月29日,在广西南宁市古城路,市民在拍摄一棵结果的莲雾树。  这是6月29日在南宁市古城路拍摄的结果的莲雾树。  这是6月29日在南宁市金浦路拍摄的结果的木菠萝树。
    07/01
  • 云南虎跳峡:夏日旅游热度攀升
      6月26日,游客在虎跳峡景区游玩。  虎跳峡是我国最深的峡谷之一,地处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和丽江市交界处。连日来,虎跳峡险峻的地貌和壮美的景观,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游玩。  新华社记者浦超摄  6月26日,游客在虎跳峡景区拍照留念。  6月26日,游客在虎跳峡景区游玩。  空中俯瞰虎跳峡(无人机照片,6月26日摄)。  空中俯瞰虎跳峡(无人机照片,6月26日摄)。
    06/30
  • 祁连草原上的转场牧歌
      6月25日清晨,万卓赶着羊群转场。  盛夏时节,祁连草原绿茵如毯。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牧民们正赶着牛羊,陆续从冬牧场出发,踏上数百里的迁徙之路。跋山涉水,几经休整,他们最终抵达海拔3700多米的夏季牧场“安营扎寨”,开启为期40余天的夏牧场生活。  祁连县默勒镇才什土村的61岁牧民万卓,便是这转场队伍中的一员。今年夏天,他与外甥先巴尖措历时两天完成了转场。第一天清晨五点,两人便骑马赶着60多头牛和300多只羊启程,翻山越岭行进40多公里后短暂歇息;次日清晨再次出发,走完剩余路途,抵达目的地,开始夏牧场生活。  历经半个世纪的牧业生涯,年逾花甲的万卓依然乐在其中。每年夏天重返草原,他总感到分外自在。回望这50年的转场路,他见证了祁连山腹地牧场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牧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如今,机械化转场方式日渐普及,牧场深处的交通、通信都很便捷,祁连草原上,过去依靠畜力举家搬迁的场景已难觅踪影。  未来40余天内,与万卓一样的数千户牧民将在草原深处放牧,待八月中旬天气转凉,他们将再次踏上转场路,带着羊群回到冬牧场上的家。对绵延的祁连山而言,这不仅是一次季节性的迁移,更是草原休养生息、生态恢复的关键时期。  新华社记者张龙摄  6月25日下午,万卓(左)与先巴尖措在临时休息点上拴牦牛,防止牦牛在夜间混入其他牧民家转场的牛群中。  6月25日清晨,万卓在转场路上。  6月25日清晨,万卓与先巴尖措赶着牛羊在转场路上(无人机照片)。  6月25日下午,先巴尖措(右)与扎西尖木措在临时休息点上搭帐篷。
    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