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辽宁
- 辽宁省概况辽宁省是中国东北地区南部的沿海省份,是中国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结合部,南临渤海、黄海,隔鸭绿江与朝鲜为邻,东南隔海与日本相望,东、北、西三面与吉林、内蒙古、河北等省区接壤,靠近俄罗斯,是连接欧亚大陆桥的要冲,是中国东北地区进行对外贸易和国际交往的重要通道。辽宁省总面积14.5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171万,有汉、满、蒙古、回、朝鲜、锡伯等民族。全省有14个省辖市,44个县(市)。省会设在沈阳市。辽宁省属北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为714.9毫米,年平均气温4℃~10℃。全年无霜期约140~200天。辽宁省大陆海岸线长2178公里,约占中国的12%。东部山地丘陵区为辽宁省主要林区;西部山地丘陵区东缘的临海狭长平原,习惯上称为“辽西走廊”,是中国东北地区沟通华北地区的主要路上通道,中部辽河平原是东北平原的一部分,由辽河及其支流冲积而成,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是辽宁省主要农业区和商品粮基地。辽宁省自然资源丰富,已发现的矿藏100多种,探明储量的有64种,其中铁、硼、菱镁石、金刚石、滑石、玉石、溶剂灰岩等矿的储量均居中国首位。辽河油田是中国第三大油气田,石油、天然气储量分别占中国的15%和10%。辽宁省除盛产水稻、玉米、苹果、白梨、花生等粮食、油料和水果外,还是中国主要的海盐、芦苇、柞蚕产区。历史沿革辽宁承袭着优秀中华文明的血脉,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上占有漫长而辉煌的篇章。说辽宁的历史漫长,依据便是早在人类历史最古老的阶段,即旧石器时代,辽宁的先民就已经生活在这里。在营口市大石桥金牛山发现的猿人头盖骨化石,距今已有28万年,是迄今为止辽宁地区发现的最古老的一处人类栖息地。朝阳市喀左县鸽子洞出土的大量石器,属于旧石器时代的晚期――新石器时代,辽宁人的祖先已经能够磨制石器,制造陶器,并且已开始有农业和畜牧业。凌源市与建昌县交界的牛河梁发掘出土的红山文化遗址则表明,距今5000年前,这里存在着一个初具国家雏形的原始文明社会,展现了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的曙光。公元前16世纪,辽宁省属商朝邦畿,(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23年~公元前221年)属燕。此后,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均在此设置行政机构。辽宁省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的发祥地。至今,这里的一宫三陵,即沈阳故宫和新宾永陵(埋葬着努尔哈赤的先祖)、沈阳福陵(埋葬着努尔哈赤)、沈阳昭陵(埋葬着努尔哈赤的儿子清太宗皇太极)仍然保存完好。旅游观光辽宁省是中国文物大省之一,人文历史、自然景观资源都很丰富。这里有距今近30万年的营口金牛山遗址;这里有与北京故宫齐名的沈阳故宫和清初"三陵"(永陵、福陵、昭陵);这里还有以雄奇险峻和战略位置重要而遐迩闻名的九门口长城。名山、秀水、奇石、异洞遍布辽东半岛和辽西走廊。千山、医巫闾山、凤凰山、冰峪沟、鸭绿江、金石滩和亚洲最大的本溪地下水洞等风光名胜久负盛名。大连、丹东的近代战争遗址和西部的秦、汉、魏、晋、辽、明、清史迹驰名海内外。辽宁省现有文物古迹1.13万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9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7处,省级风景名胜区7处。近年来,辽宁推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活动,如蒸气机车旅游、康复疗养旅游、仿古旅游和商务旅游等。各地举办的民间节庆活动也备受国内外游客青睐,最著名的有大连国际服装节等。现在,辽宁省已成为中国旅游业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现有旅游饭店300多家,其中星级饭店175家;旅行社370多家,其中国际旅行社48家。国际旅游业取得新成绩,1999年共接待旅游、访问、人事商务及各项活动的外国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49.1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3亿美元。工业基地辽宁省具有近百年的工业历史。特别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了以重工业为主体,工业门类比较齐全,基础比较雄厚的工业体系,成为中国主要的工业和原材料基地。1999年,辽宁省工业生产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567.2亿元。辽宁省许多工业产品在中国占有较大比重。钢、生铁、钢材分别占中国产量的近20%左右;纯碱、烧碱分别占中国产量的20%和10%;发电量、原油、天然气、原煤、机床、冶金设备、矿山设备、变压器、汽车等产量在中国都占有重要地位。石化、冶金、电子信息、机械仍是辽宁省四大支柱产业。但产品结构适应性调整已迈出新步伐,适应市场的投资类产品继续有所增长。1999年,生铁产量1448.9万吨,比上年增长2.1%;钢产量1467万吨,比上年增长4.3%;成品钢材产量1235.2万吨,比上年增长7.5%。技术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产品增长较快。其中,微型电子计算机产量22.2万台,比上年增长59.3%;乙烯产量39.7万吨,比上年增长2.6%;化学农药产量2.2万吨,比上年增长14.7%。产销衔接水平稳步提高,1999年工业产品销售率97.4%,比上年又提高0.3个百分点。农村经济辽宁省是中国著名的工业大省,同时也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在中国居领先地位。进入90年代,辽宁农业继续有所发展。1999年粮食总产量达1648.8万吨,是历史上第四个丰收年。全年完成农业增加值520亿元,比上年增长4.7%。辽宁省以多种形式加快农村经济专业化、产业化、集约化步伐,努力把农产品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传统农业正在迅速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全省农、林、牧、副、渔各业兴旺,农村经济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建设取得进展,全年推广新品种面积195万公顷,平衡配套施肥面积120万公顷。全省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已发展到46个,生猪生产基地县达到30个,黄牛生产基地县达到24个,蔬菜保护地面积11万公顷。辽宁省在大力发展陆地农业的基础上,又开始了海洋开发的新纪元,水产养殖在沿海已经广泛发展起来。交通通讯近年来,辽宁省投放巨额资金,用于港口、机场、铁路、公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使投资环境日益完善。五个港口(大连港、营口港、丹东港、锦州港、葫芦岛港)与五大洲14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航。六个机场(沈阳、大连、鞍山、锦州、丹东、朝阳)与日本、俄罗斯、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及国内100多个大中城市通航。乡乡通公路,公路总里程4.5万多公里,公路密度居中国各省市之首;目前已形成了以港口为门户,铁路为动脉,公路为骨架,民用航空、管道运输、海上运输相配套的四通八达的综合立体交叉运输网。1999年运输生产保持持续增长,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的旅客周转量451.7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9%;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1.3亿吨,比上年增长13%。辽宁省14个省辖市和44个县(市)全部开通了国际、国内程控电话,邮电通信业持续发展。1999年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58.3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9.7%。全省电话交换机总容量已达795万门,形成了以数字微波为主、以沈阳为中心的具有较强辐射功能的干线传输网。此外,三类传真、数字传输、无线寻呼、移动通信等现代化通讯手段也发展迅速。科教文卫科技事业取得新进展,目前,全省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56万人,科研开发机构1202个。1999年取得各类科技成果3116项,其中达到国际领先和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就有470项。在取得的科技成果中,不同程度得到推广和应用的2276项,推广应用率达73%,新增产值479.8亿元,创利税101.5亿元。各类教育事业持续发展。辽宁共有理、工、农、医、体、音、美、财经和综合性高等院校66所。目前,全省高等院校在校学生23.58万人,在校研究生1.05万人。40多所院校同国外的大学建立了友好校际关系,互派访问学者,进行学术交流。有20多所院校接受了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中等教育继续得到加强,全省中等专业学校招收学生4.28万人,在校生15.68万人;普通高中465所,招生14.39万人,在校生为39.92万人。九年义务教育进一步巩固。全年扫除文盲2.35万人,基本上完成了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历史任务。文化事业进一步活跃。目前,全省有艺术表演团体80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26个;公共图书馆129个,博物馆30个;档案馆159个。全省有省市级广播电台16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转播台35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7.82%;全省有省市级电视台15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588座,电视人口覆盖率97.67%。1999年,全年共出版报纸85种,总印数11亿份;出版各类杂志277种,总印数1.33亿册;出版图书5256种,总印数2.26亿册。卫生事业在改革调整中继续发展。全省共有卫生机构6614个,个体门诊5380个,医疗床位19.4万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22.95万人。预防保健工作不断加强。全省共有卫生防疫、防治机构316个,卫生技术人员1.23万人;妇幼卫生机构107个,卫生技术人员0.31万人。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1999年在国内外的各项比赛中,辽宁省运动员共获得14个世界冠军、22个亚洲冠军、82个全国冠军。全民健身活动稳步推进,全省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达1760万人。人民生活随着新千年的到来,辽宁省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全省城乡到处是一片祥和安乐的景象。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1999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99元,比上年增长6.1%,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3990元,比上年增长2.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501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618元。就业形势基本稳定。目前,全省从业人员1948.5万人;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4805个,使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社会保障成效显著,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695万人,覆盖面96%。全省城市均实行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生活困难的职工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得到改善。1999年,城镇竣工住宅面积1756万平方米,农村竣工住宅面积918.2万平方米。年末统计,全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居住面积8.5平方米;农村居家庭人均住房面积20.9平方米。社会福利事业持续发展,全省目前各类社会福利院拥有床位4.79万张,收养人员3.73万人。城镇社会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已设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5972个。农村已建立社会保障网络的乡镇达到972个。对外开放辽宁省实施"外向牵动"战略以来,对外开放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对外贸易持续增长。1999年外贸进出口总额137.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8%。其中外贸出口总额82亿美元,进口总额55.3亿美元。我省对外出口的国家和地区已扩大到161个,主要贸易伙伴列前五位的依次为日本、美国、韩国、新加坡和荷兰。利用外资质量进一步提高。1999年新签利用外资合同1785项,外资协议额50.6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协议额44.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在新签外商直接投资中,总投资额在5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就有201个,合同外资额22.4亿美元。截止到1999年末,辽宁省已注册“三资”企业1.38万家,累计投产开业8037家。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继续发展。全年共签订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设计咨询项目1362项,合同金额4.5亿美元,完成营业额3.6亿美元。新签技术出口合同173项,合同金额13.7亿美元。新签技术引进合同292项,合同金额10.3亿美元。目前,辽宁省共有国家级、省市级各类开发区27个。其中规模较大、实力较强、发展较快的当属四个国家级开发区。它们是: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丹东边境经济合作区。10/06
- 美不胜收!大美辽宁欢迎您08/16
- 辽宁这百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建党百年主题系列微视频《这百年》今天推出辽宁篇。让我们走进辽沈大地,回望峥嵘岁月,高擎精神火炬,一起见证老工业基地振兴在途,谱写新篇!07/12
- 《大美中国·冬天系列》 辽宁的冬天03/06
- 辽宁省大连市:枫叶“醉”红秋色里10月21日,游客在大连白云雁水景区赏“枫”情万种。游客在白云雁水景区赏“枫”情万种。(摄影:吕文正)静美秋日,滨城各大公园里枫叶红、银杏黄,斑斓秋色令人沉醉。记者:吕文正10/29
- 辽宁:数字化释放港口新动能作为全国内贸集装箱主枢纽港,近年来,营口港通过数字化转型,不断提升港口智能化水平。尤其是通过BTOS系统码头层级基础版本建设和测试,以及“辽港通”智多行多式联运数字化服务管理平台的上线运行,让港口作业效率和服务质量大幅提升,业务范围和市场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图为忙碌的营口港。10/29
- 辽宁省朝阳市:今年前三季度农业农村经济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稳中向优十月的朝阳大地,金黄稻谷千层浪,累累瓜果十里香,处处都充满着丰收的喜悦。正是这一幅幅五彩缤纷的丰收画面,撑起了前三季度朝阳市农业保持增长的良好态势。今年前三季度,朝阳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实现139.2亿元,同比增长4.9%,高于全省0.1个百分点、全国1.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163元,同比增长5.9%……一串串耀眼的数字记录了全市农业农村工作9个月来的坚实足印。作为农业大市,朝阳市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稳压器”,着力推动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农业稳,天下安。今年前三季度,朝阳市认真落实中央及省委1号文件精神,以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着力建设高品质绿色农产品供应地,大力推进肉蛋鸡、生猪、牛羊、蔬菜、花卉、食用菌、果药、杂粮、蜂蜜九大产业建链延链强链,建设大基地、培育大企业、发展大产业,全力以赴拼经济、比发展、惠民生,农业农村经济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稳中向优的良好发展态势。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超额完成省下达的粮食播种、大豆扩种和油料播种任务,粮食产量有望突破63亿斤,再创历史新高。国家玉米单产提升工程实现五个产粮大县全覆盖(全省共9个县),实施面积100万亩,实施面积全省最大,亩均增产300斤左右。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40.84万亩,实施面积位居全省第2;1万亩省级示范区项目全部建成,39.8万亩增发国债项目全面开工,建成16.42万亩;获批2024年超长期国债项目44.39万亩,总投资10.2亿元。推广丰产性好、整齐度高、抗病性强、宜机械化作业的玉米优良品种25个。凌源市为省农业农村厅确定的2个玉米制种基地建设项目实施县之一,实施国家玉米制种基地项目,总投资1.26亿元,建设加工车间、烘干室、仓库等,全力争创辽宁首个全国制种大县。设施农业发展稳中有进。全市设施农业开工2.2万亩,完工1.8万亩;国家设施蔬菜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覆盖5个县(市)(全省共10个县);凌源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农业农村部认定,全市设施蔬菜、食用菌、花卉产量分别实现179.5万吨、5.89万吨、2.28亿枝,同比分别增长4.9%、5.5%、1.8%。畜牧业全产业链扎实推进。实施畜禽屠宰加工项目11个,完成投资4.2亿元。国家肉牛产业集群开工项目7个,完成投资1.8亿元。白羽肉鸡产业集群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完成投资2.2亿元。北票市五间房镇获评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全省仅5个)。全市猪牛羊禽饲养量分别达到774.6万头、141.76万头、592.92万只、2.09亿只,同比增长5.1%、8.7%、6.5%、10.5%。食品工业大市建设步伐加快。赴山西、山东、河南等地开展农业招商活动,签约投资超5000万元的食品加工项目5个。全市实施农产品加工项目87个,完成投资21.5亿元,实施项目数和完成投资额均居全省第一位。辽宁五丰晋升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7家企业晋升省级龙头企业,全市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总数达到307家。北票高粱、小米、不老莓原浆和沙棘全果原浆4个产品入选第二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建平小米”“喀左陈醋”成为省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凌塔白酒”“禹泽猪肉”等7个品牌成为省级知名农产品品牌;新认定市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5个、名优特农产品品牌50个、食品企业品牌8个,“两品一标”总数达到95个。播种希望,续写辉煌。目前,朝阳市正以更大决心、更高目标、更强力度奋力冲刺四季度,全力谱写农业农村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壮丽篇章,描绘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宏伟蓝图。记者:石伟峰杜才10/28
- 释放“1+1>2”的协同效应——凌源市与凌钢集团共建融合发展纪实10月22日,凌钢集团焦炉装备升级绿色发展改造项目建设如火如荼、热潮澎湃,1号焦炉计划12月投产,2号焦炉计划明年3月投产,两座焦炉全部投产后将实现凌钢焦炭自给自足。如今的凌源市,一个个重点项目接连落地,一个个车间拔地而起。今年,凌源市与凌源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达成“双凌共建融合发展”的共识,并确定了产业集群、基础设施、人才引育、民生保障、党的建设、产旅融合6个方面的共建内容,努力通过“双向奔赴”,产生“1+1>2”的协同效应,同谱发展共赢新篇章,共创全面振兴新局面。凌钢焦炉装备升级绿色发展改造项目正在施工。(来源:凌源市委宣传部)凌钢钢焦一体化项目建设现场。(来源:凌源市委宣传部)选派干部张世铭(中)向凌钢的同事了解工作进展。(摄影:张旭)产业融合共育新质生产力塔吊林立、机械轰鸣、焊花四溅……10月22日,走进位于凌源市的凌钢焦炉装备升级绿色发展改造项目建设现场,高18米被蓝色棚板包裹的方形焦炉巍然耸立,工地上运输车辆往来穿梭,施工人员紧张忙碌。“10月份是施工黄金期。目前,千余名工人奋战在岗位上,在保证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能抢的奋力抢,能干的加速干。”项目负责人张长征介绍,“目前,1号焦炉8月30日开始烘炉,目前烘炉完成60%,预计12月开始生产。2号焦炉铁件安装70%,计划11月份烘炉,预计2025年3月投产。”凌钢焦炉装备升级绿色发展改造项目总投资30亿元,是凌源市与凌钢集团加快推进产业融合的典型项目之一。凌钢是一家以钢铁为主业,矿产资源、新能源等多元产业协同发展的大型企业集团,下辖凌钢股份等19家子公司。2023年,凌源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33.3亿元,其中凌钢生产总值实现56.7亿元,占凌源市地区生产总值的24.3%。“围绕全面推进央地合作走深走实,实现‘企业得到发展,地方得到繁荣,百姓得到实惠’的目标。我们充分认识到,凌钢是凌源实现全面振兴最大、最好、最可依赖的资源,必须围绕凌钢谋划项目、招引项目,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凌源市委主要领导如是说。前三季度,地企双方围绕产业共建,谋划项目49个,计划总投资224亿元。其中,凌钢厂区内升级改造项目22个,计划总投资61.64亿元;鞍凌重组后新建项目19个,计划总投资123.43亿元;谋划签约项目8个,计划总投资38.93亿元。焦炉煤气制LNG、氢能项目是双方产业共建的又一项目,现已全面开工。项目总投资10亿元,投产后,年可实现产值8.35亿元,安置就业人数185人。目前,LNG储罐外罐顶部正进行焊接,压缩空气站基础施工完成,计划明年5月30日竣工。凌源市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提升服务质效,持续推进“告知承诺、容缺补正”审批方式,保证项目审批“一路绿灯”。年初至今,共为凌钢集团新立项项目16个,办理相关审批手续20件次。尤其是围绕焦炉装备升级绿色发展改造项目建设,通过“告知承诺、容缺补正”方式审批,比预计时间提前两个月完成施工许可办理,可实现项目的达产达效期提前一年。“‘双凌’共建提升了项目建设各项要素的保障能力,改善了营商环境,以项目建设为牵动,加快推进产业融合,为打造千亿产业集群奠定基础,‘1+1>2’的协同效应不断显现,也让共建双方在互利共赢的路上走得更长远。”凌源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人才交流激发干部创新力“在挂职的3个多月时间里,系统地学习和了解了凌钢的发展历史及生产经营情况,也充分体会到了凌钢求实创新的企业文化和务实担当的工作作风,让我受益匪浅。”现任凌钢科技规划部总经理助理的凌源市选派干部张世铭深有感触地说。产业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离不开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队伍的引领。凌源市与凌钢集团深入推进地企人才交流互动,就“双凌共建”干部跟岗锻炼签署了合作协议,双方分别提出人才培养需求意向,制定跟岗锻炼计划,确定了凌源市3名干部任部门总经理助理。张世铭便是其中之一。“挂职交流活动不仅强化了政府和凌钢之间紧密的工作联系,还拓展了外部资源,为方便后续政府和凌钢沟通搭建了桥梁,为落实‘双凌共建融合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基础条件。”张世铭接着说。在“双凌共建”工作中,凌源市积极推动落地转化北京科技大学“凌钢大方坯连铸高效高均质化关键技术研究”等大学院所科技成果4项,推动凌钢集团加入中国农业机械化研究院新材料技术与装备研究所为盟主的辽宁省农机关键备件材料技术进口替代智造创新联盟,积极推动辽宁科技大学在凌钢建立冶金行业校外实践基地。凌源市落实“兴辽英才计划”“才聚凌源计划”等省市人才政策措施,为凌钢招聘的高校毕业生落实购房补贴。结合凌钢集团岗位实际需求,梳理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相关专业凌源籍在校大学生1526人,协助凌钢集团招录凌源籍毕业生24人。同时,举办“春风行动”招聘专项行动,针对凌钢一线用工需求,积极为凌钢提供招聘对接服务,促进企业、求职者双向奔赴。围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凌钢选派10名干部到凌源市所辖行政村任职。凌钢选派干部周品言现为凌源市小城子镇杨大营子村驻村“第一书记”。来到杨大营子村驻村后,周品言发挥自身优势直播助农,结合当地百合、玫瑰、小雏菊等花卉优势品种,录制了微视频“杨大营子村带您赏花”,首场直播的曝光率就达1.7万次,2天播放量累计7万次以上,并接受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邀请,以嘉宾的身份参加了“关东第一站凌源花卉”的宣传。据介绍,前三季度,凌钢选派干部在产业发展上,共协调和美乡村建设等项目3个,协调资金15.86万元;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协调扩建垃圾填埋场、建设村庄庭院等项目3个,组织开展花卉电商直播20次,获得50万次点击量。产城融合提升居民幸福感“今年,厂区周边更换了路灯,建设了生活垃圾中转站,环境越来越好。新开通了公交线路,下夜班的职工回家更方便了。老旧小区正在改造,全民健身中心启动建设,职工的生活越来越好。”说起身边的变化,凌钢的老职工刘峰赞不绝口。“凌钢职工就是凌源市民,我们必须做好服务。同时,凌钢在余热供暖、民生项目建设等方面有独特优势,也是凌源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双方围绕基础设施、民生项目建设共同谋划,既能避免重复建设、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又有利于快速提升城市发展品位和城市形象。”凌源市委主要领导如是说。今年,围绕完善凌钢周边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凌源市重点推进了光明路、健康路等重点路段路灯节能改造。通过更换路灯,配套建设智慧城市照明管理系统,解决了路灯原有的耗电高、易损坏问题。改造后的路灯不仅方便了企业职工夜间出行,也为城市夜晚增添了些许色彩。“下夜班没有公交车回家不方便”“东区部分老旧小区配套设施老化”……针对凌钢职工反映的问题,凌源市于6月28日开通了3条定制公交线路,将凌钢东区部分老旧小区纳入2024年改造计划,现已改造完成1栋,正在改造1栋。同时,还将凌钢东区附近45栋老旧小区纳入了2025年改造计划,建筑面积约45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4亿元。凌源市与凌钢集团合作建设的全民健身中心已开工,明年年底前有望投入运行。同时,结合城市供热需求,双方正在加快推进利用凌钢工业余热供暖,目前凌钢集团正在完善设计方案,初步计划余热供暖面积在300万至400万平方米,约占凌源城区供暖面积的1/3。双圆社区生活垃圾压缩中转站建设、凌钢东三小区家属楼排水改造、凌钢东区到凌北公铁立交桥的4千米道路绿化提升等,随着一个个民生实事的深入推进,凌钢周边环境进一步改善,居民的幸福感不断增强。工旅融合叫响工业游品牌目前,凌钢博物馆正在加快建设之中,凌钢游客中心改造现已完成,旅游标识开始安装。凌钢游客中心位于凌钢东区光明路和健康路交叉路口,是集旅游信息服务、咨询服务、智慧旅游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设有旅游咨询、投诉受理、安全保卫、紧急救援、医疗救助、邮电服务、旅游商品展示、停车场等功能分区。通过“双凌”共建—产旅共建,凌源市力争将凌钢博物馆打造成为游览、研学、传承钢铁文明的特色景区。凌钢始建于1966年,具备发展工业旅游的资源和产业基础。依托凌钢优势资源和知名度,凌源市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主题,以工业文化、钢铁冶炼、智能制造、花园工厂等方面为重点,打造集红色教育、科普研学、文化体验为一体的工业文化旅游区,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现代钢铁工业文明的魅力,丰富凌源旅游产品供给体系,推动凌源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凌钢博物馆规划为三期,建设七大功能区。一期五大功能区建设内容包括:游客中心总服务区、钢铁文化打卡体验区、凌钢产品展示厅功能区、劳模工作室互动体验区、特色餐饮服务区。二期功能区建设内容主要为凌钢博物馆区。三期功能区主要建设钢铁文化创意体验区。在完成一期五大功能区建设后,申报创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融入凌源全市旅游产业体系,丰富旅游产品供给体系。当前,凌源市正在深入挖掘钢铁工业的文化价值和“凌钢”品牌知名度,推进凌钢工业旅游发展,集中展示凌钢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成果,展现凌钢工业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科技价值和艺术价值,彰显钢铁文化特色;让游客亲身感受钢铁工业的魅力和精神内涵,了解工业文明的演进过程,传承和弘扬工业文化。记者:张旭10/28
- 辽宁省大连市:文体旅高质量融合发展让滨城“好好看”山海之间,大美相连。大连地处黄渤海之滨,依山傍海、陆岛互通,拥有长达2211公里的最美海岸线,独特的自然禀赋资源和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成就了国际滨海旅游目的地品质,发展文体旅产业大有可为,也将大有作为。港东五街走红网络,2024辽宁省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大会成功举办,2024年国际中体联足球世界杯影响广泛,2024大连马拉松赛收获口碑……大连全市上下牢记嘱托、实干笃行,以钉钉子精神,锚定“两先区”“三个中心”高质量发展目标,紧扣辽宁新时代“六地”定位、聚焦“六个建设”任务,精准落实《提升清单》,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滨海旅游目的地,引领全省打造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地,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大连篇章。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文体旅的高质量融合发展不仅让大连的自然禀赋美名远播,更成为大连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提升百姓幸福感不可或缺的因子。本赛季中甲联赛,大连英博在主场梭鱼湾足球场屡创上座率新高。(摄影:王华)产品升级文旅市场热力上扬“大家注意啊,白平衡自动,ISO100,光圈11,光圈优先,现在开始拍!”在大连港东五街,随着一名摄影组织者一声令下,各路摄影发烧友齐齐按下快门,将一幅唯美大气的画卷收入镜头。这样一幅由大街、大海、大船组成的画面,将城市与自然的和谐演绎到极致,令人备感“山海好好看,大连真浪漫”。今年年初以来,海内外游客、本地市民掐着点“赴约”,让港东五街成为热门打卡地走红网络。抢抓机遇,顺势而为。为了让广大市民游客的体验感更加美好,大连多部门联动,6天内密集推出16项举措,跑出了“文旅加速度”。渴了,有免费饮用水服务站;人多,有交警同志疏导交通;迷路了,有导游导流标识系统;想美,有拍照最佳打卡点;想玩,有东港观光巴士临时旅游专线……市民游客深切感受到,美的不仅仅是街,还有“有态度更有温度,最贴心也最放心”的“大连服务”。今年以来,大连市坚持“统筹资源、统一策划、统一管理、统一营销”,创新推动文旅产品迭代升级、服务环境优化提升、城市品牌形象推广,文旅市场发展安全繁荣有序。大连市高质量承办2024辽宁省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大会,“2+12”项活动精彩纷呈,达到“一地举办、辐射周边、带动全省”的效果。大连市深入开展文体旅业态提升、服务提升“双百行动”,荣获全国旅游市场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建设、互联网上网服务行业云服务试点城市。统筹重点片区文旅资源,完成《大连市南部滨海旅游带改造提升策划》等4个规划,策划重点项目189个,推动“五类项目”建设,重点推进文旅项目181个,总投资799.41亿元,东关街历史文化街区、杉杉国际名品运动小镇等58个项目投入运营。赛事潮涌运动之城活力四射2024年国际中体联足球世界杯、第34届大连马拉松赛、2024年(大连)全国职工足球邀请赛、2024大连市足球超级联赛、2024年王者荣耀职业联赛KPL春季赛决赛、大连万人太极拳展演等品牌赛事、亚洲壁球团体锦标赛……今年以来,大连举办各类赛事活动400余项,推动赛事活动“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促进赛事活动与文化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全市品牌赛事、全民健身活动持续举办,赛事活动“流量”正源源不断转化为经济发展“增量”。海浪奔涌、海天壮阔,大海是这座城市独特魅力与气质的最佳表达。积极发挥2211公里海岸线的运动魅力,近年来,大连市成功举办一系列国内外海上运动赛事,吸引了众多体育旅游群体——首届“海军杯”国际帆船邀请赛、冰上龙舟超级联赛、风筝帆板(冲浪)、龙舟挑战赛、铁人三项公开赛、桨板公开赛、海岸赛艇、国际冬泳节、花样摩托艇运动赛……通过大力发展大连特色的滨海体育运动项目,拓宽体育消费新空间,带动吃、住、行、游、购、娱等相关产业和行业快速发展,吸引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大连海上赛事游、海洋经济,助力大连海洋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和城市知名度的全面提升。大连充满着活力与激情、坚持与梦想,还有着深厚的足球基因。每逢中甲联赛大连英博的主场比赛日,梭鱼湾足球场总是座无虚席,球迷们的加油呐喊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仿佛要将整个城市点燃。大连英博队也不负众望,用胜利和拼搏回应着球迷们的期待,并连续刷新着中甲上座率纪录,书写大连足球的新篇章。于今年春天开启的“连超”赛事,实现了贯穿全年、覆盖全域、全民参与,全市各类学校、广大职工会员、社区和乡镇居民等积极报名组队参赛,呈现出千支队伍同城竞技、百万市民共享快乐的盛况。平日里,大连的街头巷尾更是充满了足球的气息,无论是运动公园还是社区空地,总能看到一群群孩子在追逐着足球的梦想。他们或奔跑、或射门、或传球,每一个动作都透露着对足球的热爱和执着。运动之城大连,正以无限的活力和多元的魅力迎接着每一个热爱运动、热爱生活的人。记者:彭杭曲琦10/25
- 辽宁省凌源市:擦亮文体旅融合名片点燃消费增长新引擎初冬时节,天气微冷,凌源市文体旅项目建设热度不减,持续擦亮融合发展名片,绘就“诗与远方”新画卷,点燃消费增长新引擎。毗邻热水汤温泉旅游度假区的万源滑雪度假小镇项目建设现场依然火热。正在建设中的游客中心预计10月末主体完工,11月末投用;初级、中级滑雪道预计12月初投用,为今冬冰雪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于10月1日投入运营的儿童乐园,国庆期间日均接待游客3000人次以上,旅游收入突破150万元。按照朝阳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凌源市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全力激活红山、化石、汤泉、红色“四大文化”优势,以文化为产业赋能,大力推进文体旅融合发展,加快打造特色鲜明的文体旅融合发展新高地。截至目前,凌源市创建国家A级旅游景区17家,其中4A级景区1家,3A级景区15家,大王杖子乡宫家烧锅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热水汤温泉旅游度假区获批省级旅游度假区。今年以来,该市累计接待游客360万人次、同比增长23%;旅游收入实现14.4亿元、同比增长26%。高质量项目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强大引擎,是牵动全局的“牛鼻子”。凌源市坚持项目为王理念,强化文体旅项目建设,女神宫汤泉城、山屿汤温泉度假酒店等一批文体旅项目先后建成并投入运营;持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牛河梁高铁站交通枢纽旅游集散中心、老虎沟游客中心等项目加快建设,红山大道旅游公路建成使用,让游客体验更加舒适;强化与中旅集团等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大力开展旅游目的地营销,即“引客入凌”工程,举办“百合之约向往的夏天”凌河夜市集,客流量突破110万人次,拉动旅游及相关产业消费3.3亿元。做足文体旅融合发展“增量篇”,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凌源市一直在探索实践,有的已开花结果。围绕“旅游+”工业,结合“双凌共建融合发展”,与凌钢集团共同研究制定《产旅共建方案》,计划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主题,以工业文化、钢铁冶炼、智能制造、花园工厂等方面为重点,打造集红色教育、科普研学、文化体验为一体的工业文化旅游区。目前,凌钢游客中心已完成改造,博物馆等设施建设正加快推进,力争年内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围绕“旅游+”农业,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为牵动,大力发展“赏花经济”,激活文旅消费市场。百合节入选全国100个丰收节庆特色活动名单,百合博览园入选第二届全国乡村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典型案例。凌源百合、凌源皮影、化石等地标性旅游“后备箱”产品在国务院国资委举办的展销推介活动中展出,进一步提升了凌源文旅的知名度、美誉度。凌源市相关负责人表示,凌源市将坚持系统谋划,坚定不移走好文体旅深度融合发展之路。立足区位、资源优势,按照《凌源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牛河梁国际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要求,着力构建“一区一廊一园”产业发展总体布局,即北部牛河梁遗址博物馆和热水汤温泉旅游度假区融合一体区、南部青龙河风景廊道及主城区城市公园体系,打造具有凌源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奋力谱写文体旅融合发展新篇章,为朝阳建设特色鲜明的休闲旅游目的地、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贡献更大力量。记者:马隽王甲卓韩云波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