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多彩辽宁
多彩辽宁
  • 辽宁省概况
    辽宁省是中国东北地区南部的沿海省份,是中国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结合部,南临渤海、黄海,隔鸭绿江与朝鲜为邻,东南隔海与日本相望,东、北、西三面与吉林、内蒙古、河北等省区接壤,靠近俄罗斯,是连接欧亚大陆桥的要冲,是中国东北地区进行对外贸易和国际交往的重要通道。辽宁省总面积14.5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171万,有汉、满、蒙古、回、朝鲜、锡伯等民族。全省有14个省辖市,44个县(市)。省会设在沈阳市。辽宁省属北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为714.9毫米,年平均气温4℃~10℃。全年无霜期约140~200天。辽宁省大陆海岸线长2178公里,约占中国的12%。东部山地丘陵区为辽宁省主要林区;西部山地丘陵区东缘的临海狭长平原,习惯上称为“辽西走廊”,是中国东北地区沟通华北地区的主要路上通道,中部辽河平原是东北平原的一部分,由辽河及其支流冲积而成,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是辽宁省主要农业区和商品粮基地。辽宁省自然资源丰富,已发现的矿藏100多种,探明储量的有64种,其中铁、硼、菱镁石、金刚石、滑石、玉石、溶剂灰岩等矿的储量均居中国首位。辽河油田是中国第三大油气田,石油、天然气储量分别占中国的15%和10%。辽宁省除盛产水稻、玉米、苹果、白梨、花生等粮食、油料和水果外,还是中国主要的海盐、芦苇、柞蚕产区。历史沿革辽宁承袭着优秀中华文明的血脉,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上占有漫长而辉煌的篇章。说辽宁的历史漫长,依据便是早在人类历史最古老的阶段,即旧石器时代,辽宁的先民就已经生活在这里。在营口市大石桥金牛山发现的猿人头盖骨化石,距今已有28万年,是迄今为止辽宁地区发现的最古老的一处人类栖息地。朝阳市喀左县鸽子洞出土的大量石器,属于旧石器时代的晚期――新石器时代,辽宁人的祖先已经能够磨制石器,制造陶器,并且已开始有农业和畜牧业。凌源市与建昌县交界的牛河梁发掘出土的红山文化遗址则表明,距今5000年前,这里存在着一个初具国家雏形的原始文明社会,展现了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的曙光。公元前16世纪,辽宁省属商朝邦畿,(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23年~公元前221年)属燕。此后,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均在此设置行政机构。辽宁省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的发祥地。至今,这里的一宫三陵,即沈阳故宫和新宾永陵(埋葬着努尔哈赤的先祖)、沈阳福陵(埋葬着努尔哈赤)、沈阳昭陵(埋葬着努尔哈赤的儿子清太宗皇太极)仍然保存完好。旅游观光辽宁省是中国文物大省之一,人文历史、自然景观资源都很丰富。这里有距今近30万年的营口金牛山遗址;这里有与北京故宫齐名的沈阳故宫和清初"三陵"(永陵、福陵、昭陵);这里还有以雄奇险峻和战略位置重要而遐迩闻名的九门口长城。名山、秀水、奇石、异洞遍布辽东半岛和辽西走廊。千山、医巫闾山、凤凰山、冰峪沟、鸭绿江、金石滩和亚洲最大的本溪地下水洞等风光名胜久负盛名。大连、丹东的近代战争遗址和西部的秦、汉、魏、晋、辽、明、清史迹驰名海内外。辽宁省现有文物古迹1.13万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9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7处,省级风景名胜区7处。近年来,辽宁推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活动,如蒸气机车旅游、康复疗养旅游、仿古旅游和商务旅游等。各地举办的民间节庆活动也备受国内外游客青睐,最著名的有大连国际服装节等。现在,辽宁省已成为中国旅游业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现有旅游饭店300多家,其中星级饭店175家;旅行社370多家,其中国际旅行社48家。国际旅游业取得新成绩,1999年共接待旅游、访问、人事商务及各项活动的外国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49.1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3亿美元。工业基地辽宁省具有近百年的工业历史。特别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了以重工业为主体,工业门类比较齐全,基础比较雄厚的工业体系,成为中国主要的工业和原材料基地。1999年,辽宁省工业生产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567.2亿元。辽宁省许多工业产品在中国占有较大比重。钢、生铁、钢材分别占中国产量的近20%左右;纯碱、烧碱分别占中国产量的20%和10%;发电量、原油、天然气、原煤、机床、冶金设备、矿山设备、变压器、汽车等产量在中国都占有重要地位。石化、冶金、电子信息、机械仍是辽宁省四大支柱产业。但产品结构适应性调整已迈出新步伐,适应市场的投资类产品继续有所增长。1999年,生铁产量1448.9万吨,比上年增长2.1%;钢产量1467万吨,比上年增长4.3%;成品钢材产量1235.2万吨,比上年增长7.5%。技术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产品增长较快。其中,微型电子计算机产量22.2万台,比上年增长59.3%;乙烯产量39.7万吨,比上年增长2.6%;化学农药产量2.2万吨,比上年增长14.7%。产销衔接水平稳步提高,1999年工业产品销售率97.4%,比上年又提高0.3个百分点。农村经济辽宁省是中国著名的工业大省,同时也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在中国居领先地位。进入90年代,辽宁农业继续有所发展。1999年粮食总产量达1648.8万吨,是历史上第四个丰收年。全年完成农业增加值520亿元,比上年增长4.7%。辽宁省以多种形式加快农村经济专业化、产业化、集约化步伐,努力把农产品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传统农业正在迅速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全省农、林、牧、副、渔各业兴旺,农村经济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建设取得进展,全年推广新品种面积195万公顷,平衡配套施肥面积120万公顷。全省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已发展到46个,生猪生产基地县达到30个,黄牛生产基地县达到24个,蔬菜保护地面积11万公顷。辽宁省在大力发展陆地农业的基础上,又开始了海洋开发的新纪元,水产养殖在沿海已经广泛发展起来。交通通讯近年来,辽宁省投放巨额资金,用于港口、机场、铁路、公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使投资环境日益完善。五个港口(大连港、营口港、丹东港、锦州港、葫芦岛港)与五大洲14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航。六个机场(沈阳、大连、鞍山、锦州、丹东、朝阳)与日本、俄罗斯、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及国内100多个大中城市通航。乡乡通公路,公路总里程4.5万多公里,公路密度居中国各省市之首;目前已形成了以港口为门户,铁路为动脉,公路为骨架,民用航空、管道运输、海上运输相配套的四通八达的综合立体交叉运输网。1999年运输生产保持持续增长,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的旅客周转量451.7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9%;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1.3亿吨,比上年增长13%。辽宁省14个省辖市和44个县(市)全部开通了国际、国内程控电话,邮电通信业持续发展。1999年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58.3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9.7%。全省电话交换机总容量已达795万门,形成了以数字微波为主、以沈阳为中心的具有较强辐射功能的干线传输网。此外,三类传真、数字传输、无线寻呼、移动通信等现代化通讯手段也发展迅速。科教文卫科技事业取得新进展,目前,全省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56万人,科研开发机构1202个。1999年取得各类科技成果3116项,其中达到国际领先和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就有470项。在取得的科技成果中,不同程度得到推广和应用的2276项,推广应用率达73%,新增产值479.8亿元,创利税101.5亿元。各类教育事业持续发展。辽宁共有理、工、农、医、体、音、美、财经和综合性高等院校66所。目前,全省高等院校在校学生23.58万人,在校研究生1.05万人。40多所院校同国外的大学建立了友好校际关系,互派访问学者,进行学术交流。有20多所院校接受了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中等教育继续得到加强,全省中等专业学校招收学生4.28万人,在校生15.68万人;普通高中465所,招生14.39万人,在校生为39.92万人。九年义务教育进一步巩固。全年扫除文盲2.35万人,基本上完成了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历史任务。文化事业进一步活跃。目前,全省有艺术表演团体80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26个;公共图书馆129个,博物馆30个;档案馆159个。全省有省市级广播电台16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转播台35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7.82%;全省有省市级电视台15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588座,电视人口覆盖率97.67%。1999年,全年共出版报纸85种,总印数11亿份;出版各类杂志277种,总印数1.33亿册;出版图书5256种,总印数2.26亿册。卫生事业在改革调整中继续发展。全省共有卫生机构6614个,个体门诊5380个,医疗床位19.4万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22.95万人。预防保健工作不断加强。全省共有卫生防疫、防治机构316个,卫生技术人员1.23万人;妇幼卫生机构107个,卫生技术人员0.31万人。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1999年在国内外的各项比赛中,辽宁省运动员共获得14个世界冠军、22个亚洲冠军、82个全国冠军。全民健身活动稳步推进,全省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达1760万人。人民生活随着新千年的到来,辽宁省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全省城乡到处是一片祥和安乐的景象。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1999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99元,比上年增长6.1%,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3990元,比上年增长2.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501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618元。就业形势基本稳定。目前,全省从业人员1948.5万人;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4805个,使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社会保障成效显著,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695万人,覆盖面96%。全省城市均实行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生活困难的职工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得到改善。1999年,城镇竣工住宅面积1756万平方米,农村竣工住宅面积918.2万平方米。年末统计,全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居住面积8.5平方米;农村居家庭人均住房面积20.9平方米。社会福利事业持续发展,全省目前各类社会福利院拥有床位4.79万张,收养人员3.73万人。城镇社会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已设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5972个。农村已建立社会保障网络的乡镇达到972个。对外开放辽宁省实施"外向牵动"战略以来,对外开放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对外贸易持续增长。1999年外贸进出口总额137.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8%。其中外贸出口总额82亿美元,进口总额55.3亿美元。我省对外出口的国家和地区已扩大到161个,主要贸易伙伴列前五位的依次为日本、美国、韩国、新加坡和荷兰。利用外资质量进一步提高。1999年新签利用外资合同1785项,外资协议额50.6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协议额44.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在新签外商直接投资中,总投资额在5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就有201个,合同外资额22.4亿美元。截止到1999年末,辽宁省已注册“三资”企业1.38万家,累计投产开业8037家。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继续发展。全年共签订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设计咨询项目1362项,合同金额4.5亿美元,完成营业额3.6亿美元。新签技术出口合同173项,合同金额13.7亿美元。新签技术引进合同292项,合同金额10.3亿美元。目前,辽宁省共有国家级、省市级各类开发区27个。其中规模较大、实力较强、发展较快的当属四个国家级开发区。它们是: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丹东边境经济合作区。
    10/06
  • 美不胜收!大美辽宁欢迎您
    08/16
  • 辽宁这百年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建党百年主题系列微视频《这百年》今天推出辽宁篇。让我们走进辽沈大地,回望峥嵘岁月,高擎精神火炬,一起见证老工业基地振兴在途,谱写新篇!
    07/12
  • 《大美中国·冬天系列》 辽宁的冬天
    03/06
  • 辽宁省朝阳市:凌源百合博览园免费开放 成为市民游客争相打卡地
    眼下正是百合盛放的时节,位于凌源市万元店镇的凌源百合博览园自7月10日免费开放以来,成为市民游客争相打卡的好去处,园内百合花争相绽放,芬芳四溢,涌动着浓浓的惬意与欢乐。走进博览园,仿佛踏入了花的海洋,红的热烈、粉的娇嫩、白的素雅,层层叠叠的花瓣舒展着身姿,空气中弥漫着清甜的花香。园内市民和游客有的拿着手机定格花朵的娇艳,有的沿着花丛中的步道漫步闲谈,一派热闹祥和景象。据管理人员介绍,博览园自免费开放以来,日均客流量大幅增长,周末更是人气爆棚。为保障游客游玩体验,园区增派工作人员维护秩序、清洁环境,并在休息区增设座椅,同时根据客流情况动态调整服务安排,全力做好服务保障。此次免费开放时间计划截止到8月9日。记者:孙志禹
    07/22
  • 辽宁省阜新市:筑牢生态屏障 打造亮眼景观
    面对科尔沁沙地南缘的生态挑战,我市以系统治理实现绿色蝶变。全市3年来累计完成营造林33万亩,沙化区植被盖度突破60%,沿322公里风沙线筑起“四网合一”生态屏障,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推动生态环境实现历史性改善。上半年,我市PM2.5浓度降至30.1微克/立方米,改善幅度位居全省第一;海州露天矿建成2915米环坑绿道,打造“城市绿肺”;“全域苗圃化”战略将闲置地块、拆迁空地转化为临时苗圃,实现城市绿化覆盖率升至43.26%,编织出“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亮眼四季景观图。如今的阜新,正以“绿心”为核、绿意为脉,书写着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答卷。记者:姜楠朱学著马志宇冯思媛
    07/22
  • 辽宁山水游 童趣与烟火气撞满怀
    炎炎夏日,丝毫抵挡不住人们奔赴辽宁的热情。这个暑假,辽宁旅游市场持续升温,热度居高不下。携程大数据显示,辽宁在线暑期(7月15日至31日)旅游预订人次同比激增138.14%,预订总金额同比增长70.58%;入境游市场同样表现亮眼,大连成功跻身入境酒店预订量前十城市之列。热度的背后,是辽宁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在发力。中国气象局最新发布的16条全国暑期避暑旅游精品路线中,辽宁“林隐辽东、溪夏野趣”主题路线赫然在列。这条位于辽东山区的避暑佳线,森林覆盖率超60%,宛如大自然打造的天然空调房,以凉爽宜人的气候和湿润清新的空气,为游客拂去暑气。从白山黑水间的林海奇观,到江河湖海畔的灵动景致,辽宁坐拥这份大自然的生态馈赠。各地深挖山水资源,创新推出诸多新玩法,让游客在山水之间畅享清凉与欢乐。在大连,桨板运动已成为市民游客夏日纳凉玩海新方式。(摄影:王荣琦)山水添新趣清凉玩得欢小暑时节的热浪席卷城市,本溪满族自治县的关山湖旅游风景区却因山水相依的独特地貌自成清凉天地。7月13日,沈阳游客冯涛携家人驱车两小时抵达景区,直奔近期引爆网络的东北特色泥滑梯项目。泥滑梯前围满了跃跃欲试的游客,只见一名男子高呼着从20余米长的滑道俯冲而下,身体扎进泥坑瞬间溅起大片黄浆,起身朗声大笑:“哎哟,爽!”围观人群举着手机争相抓拍,笑声与快门声交织成独特风景线。这条让人滑下来变“兵马俑”的泥滑梯,短短一个多月在短视频平台创下过亿播放量。景区工作人员裴扬站在一旁,微笑地看着这一切:“很多80后、90后的童年都经历过这样的乐趣。”景区正是受到这种童年记忆的启发,精心增设了这个项目。为保障安全与体验,滑道坡度经过多次实验调整,泥土更是经过精心挑选,工作人员从多种样本中反复试验,最终选定了价格较贵、土质细腻的食品级膨润土。裴扬表示,目前该项目尚处试运行阶段,游客可免费试玩。此时,冯涛已经迫不及待,他叮嘱家人在他滑下来时务必多抓拍几张精彩瞬间,脸上满是期待。辽宁海岸线的最南端,另一种山水体验正悄然兴起。大连市民田媛媛轻点桨板,如履平地般滑向象鼻山拱门:“划桨板门槛低、上手快,海上视角独特,随便一拍就是‘大片儿’。”她分享道:“划桨的时候,能调动肩背和腿部肌肉,强度还能自己调节,特别适合怕累的新手。而且站立姿势能改善体态,平衡感训练还有助于减压呢,每天划的时候充分享受大自然的美景,身心都很放松!”不远处的圣汐湾海域,30余家桨板俱乐部的千余条桨板点缀海面,玩家们穿过形似巨象饮水的山体拱门,在自然与运动的交融中寻找快乐。当橡皮筏被湍急水流托起又抛下,位于宽甸满族自治县4公里长的黄椅山火山大峡谷漂流让都市人找回了久违的刺激感。“啥是漂流?就是移动的泼水节!”周末专程来玩的市民田伟浑身湿透却兴奋不已:“我每年夏天都得来玩几次水,今年这里刚开业就来了,过两天这里举办漂流节得老热闹了,我得多组织点朋友一起来,人多玩得才有意思!”山水引客流新老店铺火在本溪满族自治县关门山山麓,一片被山水温柔环抱的秘境中,藏着一家独具特色的“太空舱民宿”。“这些‘太空舱’的住宿预约订单已经排到了9月份。”无界乐活(辽宁)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吴佳博说,“山水旅游对消费的拉动非常明显。”“开门即遇春光山色,抬头即观奇趣星空。”吴佳博说,这正是现代都市游客向往的山水游极致体验。一年多前,他打造了6座流线型乳白色舱体,依偎山麓、静卧湖畔,与关门山风光相得益彰,是辽宁省中部城市群第一家甲级民宿。试运营期间,民宿入住率就突破95%,“每天的询问电话从不间断。”吴佳博感慨道,“这里卖的并非只是客房,而是与山水共呼吸的美好时光。”数据显示,入住游客中25岁至45岁高知群体占82%,平均停留2.3天(是传统民宿的1.7倍),星空摄影套餐占营收40%,复购率达63%。位于前往宽甸玄武湖风景区必经之路的丹东梨树寨,一所满族风情的百年老宅也在山水热潮中焕发新活力。“最开始,路过的游客好奇都来参观老房子,客流多了,我们就做起了宽甸特色美食餐厅。”经理任晓红说,自家也是靠山吃山,端起了山水饭碗。随着玄武湖景区开发,前来参观梨树寨的游客越来越多。从一排五间房到重建东西厢房,从家庭作坊到十余人经营,梨树寨步步壮大。任晓红粗略统计,今年4月以来已接待万余人就餐,预订火爆。“外地游客越来越多,还有四川、重庆专程来的。”更让她欣慰的是,她的孩子李思沫从昆明回乡接续生意,“年轻人思维快、见识多,网络上的事都得跟他们学。生意好了,也盼着孩子回来。”在葫芦岛兴城觉华岛,天刚泛起鱼肚白,凌晨4点的露台上,民宿经营者刘凤琴已忙活起来——她望着海面微光,手脚麻利地为客人准备起早餐。这位从锦州来的经营者,在岛上经营了七八年民宿,见证着小岛从冷清到热闹的蜕变。起初客人寥寥时,她身兼数职,还琢磨着自学拍照,把岛上的日出云海、黄昏霞光、刚出锅的海鲜大餐一一拍下来,发到社交平台。没想到,评论区渐渐攒起人气:“求定位!”“房间怎么订?”一条条问询,成了客流渐增的信号。“去年一群北京大学生住了一整周,白天赶海拾贝,夜里弹着吉他唱着歌,他们拍的日出日落视频火得很,好多人都是追着视频来的。”刘凤琴说。最让刘凤琴感慨的是岛上年轻人的回归。以前空荡荡的街道,如今开起了民宿、摆上了摊位,从前靠打鱼为生的渔民做起了直播,“现在连民宿的保洁阿姨都会用手机接单了。”她笑着说。辽宁山水的迎客之道如今的觉华岛上,环岛柏油路平整宽阔,定时定点航线让游客往返更从容,观景平台依海而建,槐花赏花节、烟花表演等活动轮番上演——葫芦岛持续加大的旅游投入,让这座海岛从“可看”变成“可留”,越来越多年轻人被原生态风光与实惠价格吸引,成为回头客。长春游客李然正是被朋友圈“种草”而来,住了三天体验日出日落、赶海和环岛骑行:“在这赶海太好玩了!捡了好多海螺,听说还有海参,这次没见到,下次再来!”交通升级带来的改变,在丹东更为直观。6月开通的“丹东·凤凰山”号旅游专列,将2天1夜的行程化为流动的风景线:游客可登临凤凰山老牛背惊叹自然奇景,亦可漫步鸭绿江畔,任江风拂过。一位旅游达人在社交平台感慨:“在此,特别致谢专列六车厢的同行者!是你们以谈笑间的妙语,为镜头注入灵魂。”高铁的提速与政策的温度,让辽宁暑期客流持续攀升。开往北京的G980高铁列车上,辽宁文旅首创“流动文旅会客厅”,省内多市文旅代表化身推介员,与近千名乘客零距离互动;提速后的高铁G964次列车显著提升运力,沿线丹东、本溪、沈阳等地受益显著,其中7月1日至10日,丹东日均到达游客达1.5万人;中考、高考生凭准考证可免费参观景区的政策,更让青春与山水撞了个满怀。“辽宁文旅经济呈现蓬勃发展态势,其火爆背后直击现代人三大心理需求。”东北财经大学文旅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韵江表示,“一是逃离压力的心理疗愈需求,二是追求内涵的深度体验需求,三是塑造个性的社交表达需求。”辽宁的山水经济正突破传统观光框架,向多维体验进化。韵江认为,未来,辽宁要在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上进行深度和广度挖掘,整合山水资源与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旅IP,与游客需求之间形成共鸣。重点面向生态旅游、康养休闲、户外运动等方向开发多样化创新产品,促进旅游与农业、工业、体育等产业融合,将“山水”价值向多元价值扩散。同时,加快在省内和省外周边建立跨区域的合作体系,在资源共享、客源护送、线路互通以及服务互助上不断完善,将山水玩法的“流量”转化为辽宁山水经济的“留量”。记者:李曼许蔚冰王荣琦孟祥畔王笑梅
    07/21
  • 新华网 :中国东北开拓绿色船用燃料“蓝海”
    在大连港集装箱码头,“海港致远”轮向“中远海运洋浦”轮进行500吨国产保税绿色甲醇“船到船”加注(7月15日摄)。新华社发(辽宁港口集团供图)7月15日,在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大连港集装箱码头,“海港致远”轮向“中远海运洋浦”轮完成500吨国产保税绿色甲醇“船到船”加注,这是东北地区首单国际航行船舶保税绿色甲醇港口仓储装卸及加注业务,标志着东北地区绿色甲醇船用燃料供应链贯通。可装载1.6万个标准集装箱的“中远海运洋浦”轮是中国首艘甲醇双燃料集装箱船,于今年6月交付,其加注的绿色甲醇通过农业废弃物等生物质资源和可再生能源制备,具有全生命周期低碳排放的特点。该船使用绿色甲醇每年可减少约12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随着航运业的脱碳转型发展,以绿色甲醇、液化天然气、绿氨为代表的绿色船用燃料的需求日益旺盛。据全球甲醇行业协会和国际可再生能源署预计,到2050年全球甲醇需求量将达5亿吨,其中绿色甲醇需求量超过3亿吨。广阔的市场前景正在推动中国各地加快布局绿色船用燃料生产基地和加注中心建设。今年3月,中国能建与辽宁省康平县签署绿色燃料基地建设项目,项目一期将建设年产10万吨绿色甲醇项目;7月,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集贤风储氢醇一体化项目开工建设,该项目总投资42亿元,预计实际年产绿色甲醇约11.9万吨。在大连港集装箱码头,“海港致远”轮向“中远海运洋浦”轮进行500吨国产保税绿色甲醇“船到船”加注(7月15日摄)。新华社发(辽宁港口集团供图)信德海事网绿色航运分析师张晗认为,近两年,国内绿色甲醇、绿氨生产项目爆发式增长,而东北地区凭借着丰富的生物质资源,风电、光电、核电等清洁能源的加速发展,成为大规模绿色能源产业落地的首选区域。此次“中远海运洋浦”轮在大连港加注的500吨绿色甲醇采购自黑龙江、内蒙古的绿色甲醇制备项目。中国船舶燃料有限责任公司相关人员表示,此次加注的成功实施,有效推动了东北地区绿色甲醇“生产—运输—仓储—加注”全产业链闭环完善的同时,打通绿色甲醇“北醇南运”的集港枢纽节点,充分激活东北地区绿色燃料的产能优势,构建起以大连为集散地的供应链网络。“依托航运业绿色船用燃料的旺盛需求和东北腹地供给的优势,辽宁港口集团加速推进绿色船用燃料中转储运中心和加注中心建设。”大连港运营方辽宁港口集团首席执行官李国锋说,该公司已经形成每年200万吨的绿色甲醇仓储转运能力,预计三年内仓储转运能力将达到每年400万吨。根据预测,到2030年,东北地区的绿色甲醇产能将超过3000万吨、绿氨产能超过500万吨,将成为全球低成本绿色船用燃料的主要生产基地。
    07/21
  • 【最辽宁·景】人鸥共处 其乐融融
    7月12日,众多游客在大连市星海湾景区游玩,观赏海鸥。人鸥共处,其乐融融,成为滨城夏季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正值旅游旺季,大连市让游客时时处处感受到“安心”“顺心”“舒心”“开心”“暖心”,让所有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记者:刘德斌
    07/18
  • 第二十三届“凌河之夏”文化艺术节朝阳市美德文化进万家公益活动文艺演出华丽上演
    古城新茂绘鸿途,拼搏奋进新华章。7月14日,第二十三届“凌河之夏”文化艺术节华灿艺术团专场在大凌河畔“今朝辉煌”广场精彩上演。摄影:吴然本场演出共计二十一个节目,涵盖歌曲、舞蹈、走秀、情景表演等形式,通过这一系列精心编排的红色节目,带领观众穿越历史硝烟,在艺术共振中感受永不磨灭的民族精神。当晚7时,大凌河畔微风拂面、灯光璀璨,场面十分热闹。演出在歌舞大合唱《江山》和《我爱你,亲爱的祖国》中拉开帷幕,演员们唱出对祖国的热爱,舞出对美好生活的赞美。随后,精彩的节目轮番上演。《红星照我去战斗》以沉浸式情景表演,再现了年轻战士在红星指引下义无反顾奔赴前线的无畏身影;歌伴舞《五星红旗》则以深情旋律与舒展舞姿,礼赞了先辈用热血浸染的旗帜最终在胜利的天空高高飘扬的壮丽图景。舞蹈《在希望的田野上》以优美肢体语言,深情刻画了硝烟散尽后人民重整家园、辛勤耕耘的蓬勃生机。而走秀《水乡温柔》别具匠心,在江南韵味的服饰流转间,细腻展现了新时代人民的美好生活。小合唱《红梅花又开》以清澈纯净的女声,唱出了对革命英烈如红梅般高洁傲骨精神的永恒怀念与传承。最后,气势恢宏的歌伴舞《不忘初心》将晚会推向高潮,激昂的旋律与坚定的舞步,是当代人对历史庄严承诺的回响——铭记来路,守护用巨大牺牲换来的和平与繁荣。整场演出如同一部波澜壮阔的抗战史诗画卷,在《走进新时代》的歌声中落下帷幕。演出现场气氛热烈,掌声与感动交织。现场观众李女士深有感触:“歌声直抵心灵,让我更能回忆起革命前辈的不易,更加珍惜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这场艺术盛宴不仅是一次视听享受,更是一场深刻的精神洗礼,激荡起跨越代际的强烈共鸣。
    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