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多彩辽宁
多彩辽宁
  • 非遗舞龙 祈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我省的很多非遗项目中有龙元素,如沈阳“张氏皇苑龙”舞龙技艺,沈阳满族刺绣、剪纸,金州龙舞等。从这些非遗项目中,可以看到百姓通过龙来表达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美好生活的祝福,并在辽宁大地上留下清晰印记。我省的非遗传承人追寻这些印记,充分挖掘传统文化资源,继承、发展,不断丰富辽宁非遗中的龙文化以及衍生出来的产品和其背后的生动故事。金州龙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李成家在制作龙头。十七代人三百年传承“张氏皇苑龙”舞出龙马精神正月里的沈阳故宫异常热闹,鼓声咚咚、唢呐声声……伴随着欢快的乐曲,由男女两队组成的两条“巨龙”时而腾跃冲飞,时而入海破浪,赢来游客不断的喝彩声。80岁的张仲发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氏皇苑龙”舞龙技艺传承人,在本次表演中,他舞龙球。“张氏皇苑龙”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清初,祖籍山东的张氏家族来到辽阳,带来了舞龙技艺。张家人依照东北人的特点和风格,对舞龙进行本土化改造,形成张氏懒火龙。“皇太极落脚沈阳城时,曾把张氏懒火龙召入宫中表演,并赐名‘皇苑龙’。从此,每年二月二,我家都要进皇宫表演。”张仲发说,乾隆、嘉庆年间,张氏家族从辽阳迁至沈阳北郊的辉山,舞龙名气越来越大。一捏一折、竹篾扎骨,随后糊皮塑形、彩笔勾勒,色彩鲜艳、栩栩如生的龙就跃然眼前:龙体长约25米以上,重达100公斤左右。与南方龙相比,“张氏皇苑龙”的龙体更长、龙身更粗、龙样更憨、颜色也更加斑斓,舞动起来气势磅礴,百姓戏称“懒龙”。“张氏皇苑龙”舞的是龙马精神,与其他门派的舞龙相比,首先在制作上完全不一样。张氏皇苑龙有骨头,舞起放下都跟“活龙”一样,身形圆鼓鼓的,不会塌落,同时龙身五颜六色,不单一。而社会上常见的表演龙里面只有塑料圈,外面套着布,放下来后龙身就塌落了。其次,舞动的套路也不同。“张氏皇苑龙”有诸多套路,如“五龙盘柱”“龙门阵”“九龙口”等,每个套路都有来历,难度大。另外,“张氏皇苑龙”配有专门的乐手,乐手会根据所舞的套路配不同的乐曲。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尹忠华认为,“张氏皇苑龙”体现了中国北方人的风格。从制作工艺的改进和材料的变化,体现了创新精神。此外,“张氏皇苑龙”在“火”字上大做文章。舞龙时,在龙头双眼、龙体的每一个龙脚上端都装有烛台(现改成灯泡),使龙的全身发光,体现出腾云驾雾、龙马精神的独有创意。张仲发的老叔张祥根据东北人的身材特征,曾编创了适合东北人表演的72种套路,并手绘一本《72套路舞龙书》。可惜的是,这本书失传了。不过,张祥在去世前教会了张仲发30多种套路。这些套路成了“张氏皇苑龙”舞龙技艺的基础。张仲发告诉记者,他是“张氏皇苑龙”舞龙技艺第十五代传人,如今儿子、孙子成为第十六代、第十七代传人。十七代人300年的坚守,“张氏皇苑龙”舞龙家族的两条“龙”,在辽宁大地上矫健腾飞。桮小丽的刺绣作品《龙圆圆》。初春枝满族剪纸作品《龙》。满族刺绣绣的是智慧勇气和如意吉祥与张仲发一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沈阳满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桮小丽,在这个正月也忙得不亦乐乎。她将龙的形态和神韵巧妙地融入创作中,用夸张手法表现龙的力量、智慧、勇气和如意吉祥。满族民间刺绣记录着满族人民从渔猎游牧生活步入农耕定居生活的历史变迁,保留了满族先祖的生活痕迹。其造型质朴、粗犷,体现了本民族的原始思维意识、别具一格的审美特征和古朴厚重的民俗传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满族刺绣里蕴藏着满族人民独特的生活习俗与文化记忆:围裙、枕顶、被面、香荷包……这些生活中常用的小物件是满绣创作的“大舞台”,活灵活现的神话故事、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及龙的形态等尽在其中。满族少女从十三四岁起开始描花样,绣枕头顶、鞋帮、幔帐等出嫁用品。闺房中的小心思就留在这些绣品上。桮小丽说,从古至今,历朝历代将龙视为神物,而使用龙纹器物、穿着龙纹衣裳,则是百姓可望而不可即的。在桮小丽的记忆里,她的奶奶和妈妈的作品里都绣过龙。当然,满族的绣龙技艺很早以前就有。沈阳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于明霞说,沈阳故宫博物院珍藏一件清太宗皇太极御用“黄色团龙纹常服袍”,是国家一级文物。其上绣有多种龙纹图案。该袍为典型的满族大襟袍样式:圆领、箭袖、大襟裙下部四开叉。龙袍的主体由黄色织锦缎制成,缎面有团龙、云纹等图案。此外,面料有暗团龙纹,尤其在袍服领口、箭袖处,均有明显的织金云龙纹,为我们了解清初织绣品上的龙纹提供了最好实证。围着针线笸箩长大的桮小丽,今年60岁了。她跟奶奶和妈妈学来的绣龙手艺派上了用场。目前,她创作、修复的物件超过几千件,其中包括清宫龙纹图案服饰。春节期间,桮小丽去了趟辽宁省博物馆,观看“飞龙在天——甲辰龙年生肖文物展”。观展中,桮小丽最关注的是清宫服饰。这些服饰上的龙纹承载着丰富的满族刺绣技法,深深地吸引了她。辽宁省博物馆展览策划部研究馆员周颖告诉桮小丽,龙纹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纹样,早在尧舜时期就出现在丝绸服饰上。此次展览,辽博精选20余件刺绣文物进行展示。绣龙的形态丰富多样,有坐龙、团龙、盘龙、升龙、降龙等。龙的姿态也变幻莫测,上可腾云驾雾,下可遁地入海,具有无限强大的生命力,而龙表出的坚不可摧、不可战胜的精神,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气质的写照。桮小丽认为,这些文物上的刺绣技法相当高超,通过这些难得一见的刺绣品,自己的领悟很多。龙的形象不仅在满族刺绣中形态丰富,在满族剪纸中也造型丰富,如省级非遗项目初春枝满族剪纸中的龙,既写形又写意,画面丰满,线条自然,反映出浓郁的东北风格。金州龙舞承载着对风调雨顺的向往非遗传承人将龙的形态和神韵巧妙地融入创作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这些传统技艺世代相传,不仅是对辽宁龙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更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与“张氏皇苑龙”懒中带壮相比,金州龙舞中,龙的形象剽悍俊美,乡土气息浓郁。金州龙舞又称“西门外龙舞”,流行于大连市金州地区,至今已传承九代,有120余年历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表演中,一支舞龙队由两条龙和一个龙珠组成,共19人。舞姿变化多端,花样近40种。据金州龙舞代表性传承人李成家介绍,清代光绪七年(1881年),毅军提督刘盛休率马步十二营驻防金州。每逢元宵节,他们要在军营内表演龙舞,但不许外传。光绪十一年(1885年)至十三年(1887年)铭字军前来接防,每年灯节依然耍龙,此时百姓可以进到营中与官兵们一起观看。金州西门外扎棚匠陈德员和纸匠李田英利用这一机会偷仿了一条龙并逐渐加以改造,由此形成神奇而富有魅力的金州龙舞。金州龙舞多在农闲、节庆时作助兴之用,龙形变化多,带有浓郁的辽南地域特色,动作和耍法十分多样。比如龙把的招式:一只手拿好顶部,另一只手把住上半部,两手随着龙的动作而上下滑动、左右倒换。而龙尾的耍法也需要不停地倒换手,与龙头的脚步跑法相同。龙尾一般顺着龙头的方向跑。龙珠一般是由反应迅速、动作灵活之人担当。其伴奏音乐主要运用东北秧歌的曲牌,对乐器、演奏的曲牌没有太多严格的要求。国家级非遗项目评审专家宋晓冬认为,金州龙舞表达了百姓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美好生活的祝福,它不仅是一种文化表现形式,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有重要意义。记者:杨竞张卓
    03/05
  • 辽宁抚顺举行活动缅怀雷锋
      这是3月4日在辽宁省抚顺市雷锋纪念馆广场拍摄的缅怀雷锋同志活动现场。  当日,辽宁省抚顺市在雷锋纪念馆广场举行活动,缅怀雷锋同志,社会各界代表参加。  新华社记者潘昱龙摄
    03/05
  • “菊苑流芳——2024辽宁省新春戏曲晚会”在阜新唱响
    “菊苑流芳”戏曲晚会上,名家和青年新秀的联手演绎,彰显出传统艺术的薪火相传。辽宁日报记者查金辉摄粉墨缤纷,霓裳锦绣,全辽班同唱梨园弦歌;锣鼓铿锵,长袖飘舞,全剧种共庆万家祥和。2月22日,由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与阜新市政府主办的“菊苑流芳——2024辽宁省新春戏曲晚会”在阜新唱响。整场晚会名家荟萃,优秀传统剧目与新创佳作交相辉映,展现了新时代辽宁戏曲艺术传承发展的繁荣气象。当晚的阜新市煤矿工人文化宫流光溢彩,舞台两侧的彩绘盘龙柱和簇簇桃花在灯光的映衬下甚是醒目,尽显中华传统审美意蕴。晚会以“庆新春,闹元宵”为主题,汇聚了来自沈阳、大连、鞍山、本溪、锦州、营口、阜新、辽阳、铁岭、朝阳等10个市的17家戏曲院团、院校,集结了数十位戏曲名家和青年新秀。12个节目涵盖了京剧、评剧、辽剧、海城喇叭戏、阜新蒙古剧、凌源影调戏、铁岭秧歌戏等目前我省所有的戏曲剧种,是全辽班、全剧种的一次集中展示。鼓点铿锵,余音绕梁。热情洋溢的京剧、评剧、辽剧联唱《梨园春色》拉开了晚会序幕。身为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弟子的国家一级演员、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教授杨占坤一开嗓,便博得满堂彩。舞台上,各种戏曲人物次第亮相,流派纷呈,好一幕阅不尽的梨园春色。你方唱罢我登场,荣获辽宁省地方戏曲小戏展演“表演艺术传承英才”称号的青年演员刘翔云、王毅带来辽剧《加林与巧珍》选段,质朴的表演、嘹亮的唱腔展现出我省独有剧种的鲜明特色。鞍山市演艺集团原创的海城喇叭戏《玉石沟》讲述了兴建“玉满风情小镇”的故事,从人民群众推进乡村振兴实践的充沛源泉中读取人民的情感,引发了观众的共鸣。阜新蒙古剧《妙方》、凌源影调戏《回家》、铁岭秧歌戏《新货郎》等,以欢快优美的曲调、个性十足的表演、载歌载舞的形式凸显了地方戏曲韵味,具有很强的文化标识意义。一个个植根辽宁文化沃土、浸润深厚文化底色的节目,将戏曲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通过演员们的唱念做打、一招一式,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导演组的精妙编排之下,评剧《花为媒》《乾坤带》《黛诺》、京剧《杨门女将》《锁麟囊》《天女散花》等经典唱段轮番上演,展现出中华戏曲的博大精深。锦州市京剧院带来的《武戏风采》绝活不断,扣人心弦,观众叫好声不绝于耳。评剧《花木兰》和《现代花木兰》组合出场,辽宁戏剧“玫瑰奖”得主梁荣和中国戏曲名段演唱大赛专业组一等奖获得者、评剧表演艺术家花淑兰亲传弟子吴丹阳分别扮演的古今花木兰各美其美,但在精神上一脉传承,带领观众透过时代风云,感悟英雄大义、家国情怀。台上演得认真,台下看得痴迷。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大连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余派老生名家凌珂带来了《文昭关》选段,表演抑扬有致,台风沉稳端庄,让人觉得赏心悦目。“听到凌老板这段唱,这个年真的是圆满了!”当地一位老戏迷激动地表示。对于广大戏曲爱好者来说,本台晚会的确是值得感慨的盛事。既有凌珂、吴丹阳、包玉明等戏曲名家领衔上阵,又有辽宁文华表演奖、辽宁省地方戏曲小戏展演“表演艺术传承英才”获得者梁佳兴、曾斌、杜晓玲等一批青年演员倾情演唱,各流派优秀传人一展芳华。京剧界有“南麒北马关外唐”的说法,“关外唐”指的是京剧表演艺术家唐韵笙,他创立了唐派表演艺术。晚会现场播放的视频中,99岁的唐派国家级传承人周仲博,认真地在给梅花奖获得者、沈阳京剧院副院长常东和自己的孙子周坚传授剧目《六国拜相》,老艺术家对传统戏曲的精益求精和传承弘扬令人动容。由高立军作词、李洪旭作曲的辽宁地方戏曲联唱《天辽地宁我家乡》,作为压轴节目出场。该作品特为本场晚会而创作,融合了6个剧种,展现辽宁地域特色,紧扣时代发展脉搏,讲述昂扬向上的辽宁故事,将晚会气氛引向最高潮。本场晚会通过“学习强国”、辽宁文化云等平台进行了现场直播。据了解,这是我省第二次举办新春戏曲晚会,今后每年元宵节前将在各市轮流举办,叫响我省戏曲品牌。作者:吴丹
    03/04
  • 乐器新面孔秦胡首次亮相辽宁省新春民乐会
    “跨越”音乐会中,新乐器秦胡的加盟给观众带来了新奇的听觉体验。受访者供图国乐萦绕,弦歌动人。2月23日、24日,由辽宁歌舞团(辽宁民族乐团)精心打造的“跨越——2024辽宁省新春民族音乐会”在辽宁大剧院奏响。该音乐会以“跨越”为主题,既是时间维度的跨越、转换,蕴含辞旧迎新之意,又是中西文化的跨越、融合,在碰撞交流中迸发新意,更是视觉听觉的跨越、创新,首次启用全套秦胡,实现了民族器乐的“中国声、交响化”。音乐会由著名指挥家姜金一执棒,特邀美国青年大提琴演奏家朱利安·朗福特、日本青年小提琴演奏家松原督加盟。辽宁民族乐团精心选取了极具节日氛围、民族特色的系列曲目,为现场观众带来了一场触动心灵、跨越时空的音乐盛宴。“我们希望让观众在古典与现代、民族与世界、东方与西方艺术的交汇融通中,享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美韵。”辽宁歌舞团(辽宁民族乐团)副团长张岩生表示。音乐会在旋律明快、情感热烈的《新春序曲》中欢乐开场,管弦乐《塞北·雪》中流淌着熟悉的曲调,数字多媒体背景的运用营造了雪花飘飘洒洒的意境,让人沉醉;管弦乐《丝绸之路》带有浓郁的西域音乐特色,以独特的音乐密码生动形象地解读大漠的壮阔、玉门关外的苍凉。小提琴与乐队合作的《梨花颂》戏韵悠悠,日本小提琴演奏家松原督的精彩演绎展现了他对中国式审美的深刻理解,其对滑音的处理技巧可谓独特,小提琴与国乐经典的碰撞令人惊艳。大提琴与乐队带来的《鸿雁主题随想》醇厚绵长,美国大提琴演奏家朱利安·朗福特以优雅的风格和细腻的音色征服在场观众,仿佛把人带入广袤的草原。以西洋乐器演奏中国乐曲、讲述中国故事,正是这场音乐会的一个亮点。《东北畅想曲》以激昂向上的曲调表达了东北这片黑土沃野实现全面振兴的信心。辽宁民族乐团著名唢呐演奏家、国家一级演奏员沈立国的唢呐独奏《百鸟朝凤》绘声绘色,惟妙惟肖,其强大的气息支撑、收放自如的演奏技艺仿佛让百鸟齐聚剧场,观众掌声不断,叫好声不止。音乐会在民族管弦乐《龙跃东方》激情澎湃的合奏中走向尾声,雄浑、厚重的鼓乐唱起主角,节奏欢快,以民歌《茉莉花》为主题音调的音乐亲切自然,打击乐的华彩段落产生强烈的音乐感召力,恢宏大气,数字技术投射的花瓣在全场纷飞,构建了龙腾盛世、春意盎然的景象,让人欢欣鼓舞。辽宁民族乐团在整场音乐会中表现出来的交响融合性颇为抢眼。在24日晚的演出中,弦乐声部使用了全新的乐器秦胡,“这是西安音乐学院原院长翟志荣教授经过上千次音效试验研制而成的一种拉弦乐器,它将传统胡琴皮膜换成木质板,由原来的软质发声变为木质发声的一次科技革新,在声音上既保持了传统胡琴的特征,又实现了音色的整体统一,与弹拨类乐器琵琶、中阮、大阮及大提琴形成完美共鸣。演奏起来的音色通透、圆润、明亮、厚实,饱含默默深情和淳淳温暖,群声效果更理想。”张岩生介绍。全套秦胡在新春民族音乐会上的首次亮相,增强了辽宁民族乐团的表现张力,给了观众不一样的听觉体验。“传承经典的同时,拓展民乐的创新表达,以开放的态度拥抱潮流之变、实现跨越之举,用民乐讲好中国故事是我们的追求。”辽宁歌舞团(辽宁民族乐团)团长吕萌表示。作者:吴丹
    03/04
  • 辽宁本溪:文化盛宴全民共享
    2月23日晚,由本溪市文旅局主办,市文化馆承办的“龙行龘龘迎盛世幸福本溪欢乐年”2024百姓闹元宵文艺晚会在市人民文化宫激情上演。这台“接地气”、有新意的精彩节目,展现了本溪市各界群众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将元宵佳节烘托得喜庆热闹,也把本溪市迎新春系列文体旅活动推向了新高潮。近年来,本溪市文化馆在加强培训辅导的同时,不断优化调整群众文化团体结构,使参与各项群文活动的中青年和儿童比例不断提高,全民参与度和整体水平逐年上升。这是一台“接地气”、有新意的精彩演出,演员几乎全部是来自本溪市各群众文化团体的文艺爱好者,百姓大戏百姓唱,百姓舞台百姓演,百姓演给百姓看。在晚会中,300余名来自社会各界的演出人员同台献艺,是近年来本溪市群众参与人数最多、参与者年龄段跨度最大的一次群众文艺盛会。晚会在市文化馆群星艺术团带来的开场舞《正月十五送欢乐》中拉开帷幕。节目《闹元宵》展示了本溪市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本溪寸跷秧歌”的风采,来自抚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满族秧歌”热烈火爆,两支“非遗”队伍同台献艺,让精彩程度加倍;器乐演奏《枫叶随想曲》、小提琴独奏《新春乐》优美动听,《二人转》欢乐讨喜;模特表演、武术表演、戏曲《千秋华宴》等节目赢得满堂彩,幸运大抽奖更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整场晚会在歌舞《爱我中华》的笑语欢歌中圆满落幕,观众久久不肯离去,纷纷上台与演员合影留念。演出当日,市人民文化宫内还布置了桓仁版画、年画展和花灯展。记者:蔡升升么可
    03/01
  • 辽宁:“龙腾盛世”生肖线上展观众破百万
    陶瓷玉猪龙憨态可掬,壶身造型简洁,《红山神韵》尽显传统韵味;剪纸《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寓意福从天降;《兴龙图》刻画出一个神龙出海的造型……近日上线的“龙腾盛世——辽宁生肖民间文艺作品线上展”从300多件征集作品中选出200件参展作品,精彩纷呈,观众访问量突破百万人次。剪纸《龙生九子各有不同》陈莉作辽宁省民间艺术家协会秘书长杨东乐介绍,本次展览以“龙”为主题,旨在通过各种民间艺术形式展现中华图腾——龙的威严、勇猛,以此弘扬中华优秀生肖文化,促进省内民间文艺爱好者的交流互鉴。经过近一个月的作品征集,收到300余件投稿,涉及剪纸、石雕、泥塑、织染等多个类别作品。经过初选,遴选出200件作品进行线上集中展示。陶瓷《红山神韵》王杰作记者注意到,此次展览中的展品来自各市,其中赵小纲创作的玉米皮烙画《兴龙图》,利用天然玉米皮为原料,经过裁剪、粘贴,以精细刻画和低温渲染等手法,刻画出神龙出海的造型。龙身腾空冲出海面,直冲云霄之势,须爪活灵活现,海水更有汹涌澎湃之势,立体感强。陶瓷作品《红山神韵》取材自红山文化的玉猪龙,“龙”是图腾,“猪”是农耕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玉”是长寿、安宁、吉祥的代表物,“猪”和“玉”结合在一起,寓意着生活蒸蒸日上,事业一帆风顺。作品采取分酒器形式,突出实用性,极富设计感,壶嘴出水利落,壶身造型简洁,充满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智慧。玉米皮烙画《兴龙图》赵小纲作杨东乐介绍,本次线上展在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期间还开展了观众网络投票活动,让观众选出心目中的优秀民间文艺作品。截至投票截止日,访问量已达到100多万人次,总投票数超过100万次。其中,剪纸《纸韵腾龙》《龙生九子各有不同》,掐丝珐琅《龙腾盛世》,石雕《飞龙乘云》,红丝石雕《苍龙献瑞》等作品赢得了专家和大众的好评。记者:刘臣君
    03/01
  • 辽宁省鞍山市举行“春风行动”招聘会 80家企业抛出“橄榄枝”
    新春伊始,正是紧抓春季招聘的大好时机。近日,由鞍山海城市委、市政府主办,鞍山海城市人社局承办,鞍山海城市融媒体中心等部门协办的海城市2024年“春风行动”招聘会暨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在海城市广播电视台一楼大厅举行。招聘会现场人头攒动,求职者们热情高涨。“作为求职者,我特别高兴在家门口就能面对面找工作,直面企业沟通需求,薪酬待遇良好,最重要的是离家近,通勤成本低,工作生活调配能更灵活,同时也很感谢政府部门能给求职者提供良好的就业平台,让求职者早日找到好工作。”大学生求职者陶敬轩说。据悉,本次招聘会共有80余家重点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参会,提供了1600余个岗位,需求各类人员2400余人,吸引了5000余名求职者到场咨询及登记意向。与此同时,本次招聘会还同步采取了线上直播送岗等方式,与求职人员进行了网上互动交流,让不方便赶到现场的求职人员实现“云求职”。据统计,本次招聘会有400余人现场达成初步就业意向,线上观看招聘会直播人数超1.5万人次,收到线上求职简历500余份。一直以来,海城市始终把稳住企业用工、促进人才就业作为改善民生状况、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此次招聘会,为海城市用工企业和各类求职群体,搭建了精准对接供需平台,帮助更多劳动者稳岗就业,实现了企业与人才的双向奔赴,为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提供了人才智力保障和人力资源支撑。记者:战风
    02/29
  • 辽宁省葫芦岛市:项目复工按下加速键
    2月26日,记者走进位于葫芦岛市经济开发区的中国中化扬农葫芦岛大型精细化工项目工程建设现场,眼前一派繁忙景象:焊枪下火花飞溅,工地里机械轰鸣,工人正铆足干劲抢时间、赶进度,全力保障项目建设有序推进。扬农化工项目现场,工人在进行设备安装。(摄影:杨兵)中国中化扬农葫芦岛大型精细化工项目于2月16日复工。目前,复工人员达2600人。作为中国中化“十四五”规划的重点建设项目、省重大项目,扬农化工项目一期工程建设进展顺利,目前,一阶段完成设备安装5500台套,预计4月进行设备调试,年底前投入生产。管道安装进展顺利。(摄影:杨兵)攻坚之年,葫芦岛市开局即冲锋、开战即决战。全市各行各业陆续复工复产,一家家企业开足马力,确保开门红。截至2月26日,全市共有54个项目实现复工,总投资达812.6亿元。其中,新开工项目19个,总投资6亿元;复工项目35个,总投资806.6亿元。记者:王野
    02/29
  • 辽宁省葫芦岛市:巧手做灯笼 文化有传承
    “今天晚上我要提着它去看灯会!”身穿汉服的小姑娘提着自己亲手制作的花灯,开心地说。猜灯谜、吃元宵、赏花灯……正月十五元宵节,自然少不了漂亮的花灯。2月24日上午,图书馆里洋溢着欢声笑语。由葫芦岛市图书馆主办的传统文创系列活动之“正月十五花灯手工制作”在少儿活动室举办,30多组小朋友和家长一起听故事、猜灯谜、做花灯,度过了一个有意义、有温度、有年味的元宵佳节。孩子们制作花灯。花灯不仅展现了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也承载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元宵节赏花灯是传统民俗活动,活动当天,来自指导老师从元宵节的由来讲起,动人的神话故事与传统民俗相结合,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小朋友们听得津津有味。在猜灯谜环节,小朋友们发挥想象力,观谜面、猜谜底,趣味十足、其乐融融。在手工制作环节,小朋友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亲手绘制了美丽的图案,再组装出独一无二的花灯,沉浸式感受元宵佳节的传统文化之美。花灯的造型和图案寓意吉祥,寄托了美好愿望和祝福。小朋友们也在互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了传统的民俗文化,在欢乐的氛围中收获了知识,同时近距离接触民间艺术,感受到了节日的喜庆气氛。除了传统佳节举办的传统文创系列活动之外,近年来,市图书馆一直致力于“书香葫芦岛”品牌建设,积极发挥在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在立足阵地开展优质服务的同时,拓展了功能,延伸服务领域,广泛开展社会活动,通过“葫芦岛悦读汇”“青少年心灵成长文化特训营”“数字阅读推广”“少儿故事会”以及志愿者进军营、学校、乡镇、农村等“七进”活动,深入开展全民阅读,为弱势群体服务,为农村科技信息的普及服务。市图书馆工作人员介绍,从2017年起,市图书馆打造了“葫芦岛悦读汇”诵读文化品牌栏目,文化志愿者将书中精彩的文字用美妙的声音呈现出来,在阅读中汲取力量,在诵读中丰盈心灵。截至目前,已成功组织了100多场关于语言、文字、诗歌、书信等悦读汇公益活动,万名朗诵爱好者走进图书馆参加活动。此外,文化志愿者也到部队、学校、乡村举办演出和赠送书籍活动30余场,受众3万余人。图书馆是知识信息的集散地,阅读既可以获得知识、拓展视野,又能提升整个城市的文化底蕴,使全社会充满活力。今天的我们比以往更需要阅读;今天的图书馆也早已今非昔比。图书馆里不只有书籍,你还可以聆听一场讲座,参观一次展览,欣赏一场诵读……网络时代超速发展,智能手机带来了知识获取的便捷化、快速化,但也存在着浅显化、过目即忘、无用信息繁多的问题。而走进图书馆,手拿一本读物,慢慢阅读,细细品味,带来的则是身体的舒适和心灵的休憩。“周末时很喜欢带孩子来图书馆,孩子可以参加少儿阅读活动,看看儿童书籍,还可以在大厅里玩玩AR互动百科、智能机器人、英语学习机,大人可以看看书,翻翻杂志,真是一举数得。”一位家长感慨道,“很开心自己家附近就有一座集读书学习、信息交流和文化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的城市公共图书馆。”记者:陆平
    02/28
  • 辽宁省大连市:八大预制菜产业集群提升“海鲜预制菜之都”国际知名度
    为提高“中国海鲜预制菜之都”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大连市坚持错位发展理念,优化全市生产、销售功能布局,进一步明晰各地区产业发展定位,推动形成发挥各自优势、功能互促互补、区域联通联动的八大预制菜产业集群发展格局。大连市海参增养殖业规模占全国近四成、辽宁省九成以上。(摄影:王华)八大预制菜产业集群包括预制菜原料供应产业集群,针对鱼类、贝类、虾蟹类、棘皮类、海藻类、畜禽类、面点类预制菜产业集群原料稳定保障的发展需求,提升相应养殖产区的规模,保证产地原料的品质,开发复合调味料产品,为预制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基础。鱼虾类预制菜产业集群,依托进口三文鱼、鳕鱼、鲽鱼和虾蟹类,利用大连本地河豚鱼、黑鱼、带鱼等资源优势,大力拓展鱼类和虾类预制菜产品线的深度。开发以三文鱼和鳕鱼为主要原料的系列高端预制菜产品,满足消费者对西式美味的需求;开发以虾蟹类原料为主的特色产品,同步拓展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开发以河豚鱼、黑鱼、带鱼等为主要原料的地方特色预制菜产品,突出大连海洋文化和地域特色。贝类预制菜产业集群,紧密结合以扇贝为主要食材的知名菜肴,形成以蒜蓉粉丝蒸扇贝、香煎扇贝、焗烤扇贝等产品为主导,以即食扇贝为辅的扇贝预制菜系列,以满足家庭各种场景下对扇贝蒸、煎、烤、焗等餐饮需求,配以不同的酱汁、调味料、蔬菜等,主打扇贝预制菜品的美味和营养价值。参鲍类预制菜产业集群,围绕海参、鲍鱼等海珍品高营养价值、高品质的特性,突出大连海参、大连鲍鱼的地理标志产品身份,从原料产地和高端品质上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开发面向高端人群、特医特膳人群的高级海鲜预制菜产品系列。藻类预制菜产业集群,充分发挥旅顺口区、金普新区在海带、裙带菜方面的产量优势和品质优势,针对普通家庭日常佐餐消费场景,大力创新菜品形式,针对国内不同地区人群的饮食偏好,开发具有针对性的、物美价廉的佐餐小食预制菜产品。畜禽类预制菜产业集群,依托白羽肉鸡、生猪、鸡蛋和肉牛资源,结合东北特色饮食文化,以大成、顺祥、础明、渊东等企业为重点,将地方特色菜品转化为预制菜肴,主打便捷、营养、安全放心的家常菜系列。面点类预制菜产业集群,将优质海鲜原料与面点深度融合,走“海鲜+”的产品创新发展道路,主要面向早餐时段的饮食场景,突出产品的营养美味和食品安全。预制菜物流运输产业集群,根据重点品类预制菜产业集群的布局,以实现原料产地、生产基地和消费市场之间物流效率最高为目标,突出冷链物流体系的建设,在大连打造具有充足保障能力的预制菜冷链物流产业集群。大连市海洋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大连市将本着“稳上游、强中游、拓下游”的发展思路,立足大连资源优势,发挥政府、市场、企业、行业协会、科研院所等各方的作用,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努力构建链条完整、技术先进、质优类全、配套完善、物流高效、智慧发达,具有鲜明大连特色的海鲜预制菜产业体系,全链条全方位持续建设具有鲜明大连特色的“中国海鲜预制菜之都”。记者:李小华
    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