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多彩辽宁
多彩辽宁
  • 辽宁:“轻相亲”成年轻人婚恋新选择
    互联网时代,当代年轻人的情感关系逐渐呈现出“社交浅层化”的特点。从熟人介绍等传统相亲模式遭排斥,到“轻相亲”受追捧;从传统联谊活动渐渐遇冷,到露营、健身等新型联谊火热……种种迹象表明,当代年轻人对婚恋仍抱有热盼,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的婚恋观念正在不断演进。锦州举办“锦州爱·古塔情”特色婚嫁市集活动。(摄影:周莎)从“面对面”到“键对键”“轻相亲”成本低自由度大近年来,集中在各大直播平台和社交讨论区的“轻相亲”成为年轻人交友的新选择。进入相亲直播间,不需花一分钱、不用担心个人信息被泄露,“单击上麦”即可参与相亲,聊得来便私下联系,不合适就退出走人,这种零成本的线上面对面相亲,给动辄将“社恐”挂在嘴边的年轻人前所未有的松弛感。“我喜欢说话直截了当的人,最受不了说话总是言此意彼。”直播间里,一个年轻小伙正畅谈着自己的交友标准。此时,直播画面九宫格里同时还有另外8名年轻男女正听着他的发言,其中一人是房间主持人,负责串场和调动气氛。这便是年轻人开发出的相亲新玩法——“轻相亲”。“轻相亲”以超高的自由度和极尽轻松感的聊天氛围深受年轻人喜爱。整个过程中,任何网友遇见感兴趣的嘉宾,都可以申请现场连麦互动,或私信对方一对一交流。与直播相亲的匹配率相比,很多人看重的是从中获得的情绪价值,遇见“对的人”更像是一种附加的意外之喜。然而,扩展社交圈子和范围也意味着更大的风险和挑战。在网络上,因相亲对象使用虚假身份隐瞒真实情况导致的受骗案例不在少数。因此,“相亲分析师”的爆火,也反映出面对愈加复杂的婚恋市场,年轻人缺乏足够的安全感,试图寻求专业的婚恋辅导,以最大限度规避情感风险。过去,使用一些交友APP是不少年轻人脱单的主要途径之一,然而这些APP内不仅众多交友权利均“价高者得”,更稍有不慎就掉入杀猪盘,情人节成了“情人劫”。面对被明码标价的身份信息和隐形的相亲对象,自我保护意识增强的年轻人不再愿意投入成本去获取未知的情感,他们迫切地需要一个能最大限度规避风险的平台。因此,各地政府部门开设的如政务相亲APP一类的官方交友平台,成了快速脱单的优选方案。以权威机构做保障的相亲模式,让婚恋市场出现了一股清新之风。从“相亲角”到“搭子圈”淡化目的更享受交友过程和“轻相亲”等新兴交友方式相比,位于沈阳南湖公园西门附近的相亲角延续着几十年的传统风格,被很多家长认为更真实、靠谱,每逢周末都有大批家长在这里集聚。“1米7、体制内、博士学历、有房有车……”王阿姨几乎每个周末都来南湖公园,她的女儿是个80后,自身和家庭的条件都不错,就是“岁数有点大了”。相亲角很多男青年的信息王阿姨都“了如指掌”,遇到“眼生的”她也一下子就能发现,但符合她条件的不算多。“孩子条件好,慢慢来吧。”王阿姨说。南湖相亲角的婚恋信息以80后居多,其次是90后,基本都是大专以上学历。这些信息除了家长现场展示的,还有很多婚介机构将青年人的信息归类挂到路边展示。高大妈婚介中心有上千条单身青年的信息,在工作人员赵老师看来,“要求不符合实际”是找不到对象的主要原因。他拿着几张信息单对记者说,“你看,这几个自己条件不错,要求还不算太高,很快就找到了朋友。”对于传统的线下交友活动,不仅是相亲角,“游戏、聊天、吃自助”一类联谊同样遇冷,反倒是打球、露营、青春课堂等“轻相亲”模式成了年轻人的新宠。这些活动淡化了“相亲”符号,将交友过程融入兴趣集会、健身运动、生活技能培训等多元化场景之中,让年轻人在享受活动乐趣的同时,自然地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这种转变,不仅迎合了年轻人“随缘”的交友心理,也为他们提供了更加自信“走出去”的理由。2023年,大连市“同城搭子交友群”逐渐兴起,目前已经吸引了超过3000名成员加入。周末搭子、饭搭子、旅游搭子、运动搭子、健身搭子、骑行搭子、游戏搭子等多样化的群组设置,让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小圈子”。“我本人比较‘社恐’,一直很抗拒传统的相亲活动,但是在这些新型联谊活动中,我可以找到更多与自己兴趣相投的人,更加放松地享受交友过程。”露营群友小李表示。在本溪,一场名为“人才为本·溪结良缘”的新式交友会即将于11月11日拉开帷幕。“这次交友会上并不特别强调‘婚恋’字眼,而是采取旅游的形式,让参加者在参观游玩中交朋友。”共青团本溪市委工作人员贾冰岭告诉记者,交友会期间,参加者不仅能自由游览“小市一庄”景区,主办方还特意设置了男女双人拍照等打卡点,让交友过程既不明显,又有实效。“随着工作节奏的加快和生活观念的改变,年轻人的婚恋观念也有了很大变化,我们绞尽脑汁地想把交友会办得更加新颖、有创意,更加符合当下年轻人的交友需求。”贾冰岭说。传统相亲模式有新意“官方严选”受年轻人欢迎最近,26岁的沈阳姑娘刘小宁喜气洋洋,她正准备登记结婚。准新郎是她在共青团沈阳市委举办的一场联谊活动上认识的。活动共吸引了200多名单身青年参与,通过互动游戏、心动告白、才艺展示等环节,当场有7对青年牵手成功。据统计,2023年以来,共青团已举办20多场单身青年联谊活动,还指导各县(市)区、市直属单位团组织举办100余场活动,直接参与青年近2万人次,现场牵手成功率达到5%以上,后续交往成功率从2022年的15%提升至32%。如何提升单身青年联谊活动的公信力和吸引力,让活动更有实效?共青团沈阳市委相关负责人说,“活动全程免费,报名上采取组织化动员和线上实名认证方式,确保参加青年的覆盖面和真实性,同时对个人信息严格管理,保护好隐私,从根源上杜绝婚托、婚骗等。”既不如网络直播那样新潮,也不像相亲角那样传统,这恰恰得到了很多年轻人的认可。“通过这次活动,遇到和自己有共同读书爱好的心仪女孩,希望我们能最终走到一起。”李明在“青春悦读、遇见未来”沈阳单身青年联谊活动中,以读书交友的形式在现场成功牵手有共同读书爱好的女孩。共青团沈阳市委相关负责人说,“为提高活动牵手率,我们精准定位各个职业群体、年龄段的青年联谊交友需求,针对电力、建筑、快递、医护、税务等不同职业群体的专场青年联谊活动,大幅提高了青年的参与度、认可度、匹配度和牵手率。”沈阳医学院一名单身女青年小李平时比较内向,她说,“本来比较排斥类似的联谊活动,以为会很尴尬,不抱期望,但是通过活动各个环节的体验,真正地扩大了朋友圈。”择偶更注重个人感受追求平等的相处方式近日,由某社交平台联合上海大学社会学青年研究团队共同发布的《2024年青年婚恋观念及趋势调查报告》揭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同龄人的婚姻生活案例和观念,深刻地影响着年轻人的选择,也塑造了他们更加个性化且多元化的婚恋价值观。对于85后、90后和95后,尽管他们认识到婚姻是人生的重要部分,但在结婚时机的选择上,仍更加注重个人情况和综合因素的考量,不会盲目遵循传统的“适婚年龄”。其中,90后和00后女性更重视“提升自我,共同实现人生理想”;00后男性则更看重与真爱建立法律关系的重要性。成家立业、传宗接代,这些传统观念曾是婚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对年轻一代的意义正在逐渐转变。尽管父母的影响依然存在,但已经不再是决定性的因素。年轻一代在婚姻价值观和择偶标准上,更加注重个人的感受和幸福,倾向于追求平等的相处方式和缩小代际间的分歧,不再仅仅为了满足家族和社会的期望而结婚。对此,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人口与民族发展研究中心教授杨菊华认为,随着年轻人婚恋观的变化,应该以更加开放、包容和理解的态度来看待年轻人婚恋观念的变化,重点关注他们的需求和困境,落实好婚恋支持体系,丰富婚恋服务供给:一是加快建立完善的婚恋支持体系,在住房、就业、育儿等多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帮助其解决恋爱、婚姻的实际困难;二是引导社会公众尊重多样化家庭形态和生育选择,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三是提高婚恋公共服务水平,积极发挥群团组织的作用,扩大年轻人的社交网络。此外,还包括推动婚恋服务市场规范化、建立婚俗改革长效机制、增强结婚登记的仪式感等,让年轻人能够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婚恋道路,真正地享受到婚姻和爱情带来的幸福和快乐。记者:白复海陶阳王荣琦许蔚冰
    11/12
  • 凌河生态美 天鹅舞朝阳
    连日来,白天鹅陆续在朝阳市城区大凌河翩翩起舞,成为初冬时节一道亮丽风景线。时下,正是白天鹅迁徙的时节,成群结队的白天鹅种群活跃在凌河沿岸栖息地。据野保站介绍,白天鹅大群种群迁徙将持续到12月初结束,部分白天鹅种群会继续选择在朝阳地区越冬。近年来,白天鹅种群在迁徙路上陆续选择在朝阳越冬且数量每年都在递增,最多时超过500只。据长期拍摄白天鹅的当地摄影人介绍,现在,朝阳地区春秋冬三季都有白天鹅飞舞的身影,这些大自然的“美丽使者”在朝阳生活时间为5个多月。记者:白铁军
    11/12
  • 辽宁省朝阳市:初冬季10只黑鹳群聚大凌河
    作为国际濒危鸟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10只黑鹳日前“组团”亮相建平县大凌河段,数量创朝阳市历史同期记录。近日,市野保志愿者徐先生来到该处河段时,看到这些黑鹳聚集在河道内一处浅水湾正在觅食,较为壮观的场面让人欣喜。经观察,这些黑鹳中有6只亚成体、4只成年体,显然是两个繁殖成活率较高的黑鹳家庭。朝阳市野保工作者同时认为,两个黑鹳家庭“同框”觅食在朝阳市也十分罕见。另据了解,最新资料显示,目前国内黑鹳总数已由2010年以前的不足千只,发展到如今的4000只以上,其中分布在东北地区的黑鹳大约有1000只左右。在朝阳市,目前在白石湿地、燕山湖湿地、建平县至喀左县大凌河流域、凌源市境内、北票市章吉营子乡大凌河段等区域,监测到黑鹳数量已经超过80只,而且不排除朝阳市其他河流区域有黑鹳栖息觅食的可能。近年来,随着朝阳市自然生态环境的大力向好发展、人们爱鸟护鸟意识的显著增强,以黑鹳为代表性的国家一级野生鸟类已频繁亮相,种群分布及数量皆呈逐年扩大和上升态势。比如今年春季,朝阳市野保志愿者先后在燕山湖湿地、白石湿地内发现黑鹳、东方白鹳、白鹤、丹顶鹤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数量超过300只,所拍摄的这些鸟类影像已成为朝阳市鸟类资源统计记录的珍贵资料。记者:孙良
    11/08
  • 辽宁锦州:聚力攻坚 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
    锦州是连接华北和东北两大区域的重要枢纽、环渤海地区重要港口城市、中蒙俄经济走廊“桥头堡”,在区位交通枢纽、对外开放前沿、产业发展空间、科教医疗资源等方面优势显著。建设区域中心城市,锦州将实现更加合理、均衡、稳定的空间格局和功能布局,打造新兴产业策源地和集聚地,构建服务京津冀和东北地区、连通中蒙俄和中日韩的内外贸大循环新格局。锦州笔架山风景区。锦州市委宣传部供图当下,锦州正在全面打造“一枢纽、两中心、两高地”的城市功能布局,带动周边城市攥指成拳集聚合力,推进辽西区域各城市间交通互联互通、城市功能互补、产业协同配套、设施共建共享、生态共保共治。记者:白复海
    11/08
  • 盘锦:“秀我中国”视频号、英语新闻频道多角度呈现 新华社接连推送辽河口生态故事
    11月1日,盘锦市摄影人——辽河口生态文明的记录者谢刚拍摄的辽河口湿地风光被新华社“秀我中国”视频号推送;11月3日,新华社记者采访谢刚用镜头记录辽河口生态故事的视频被新华社英语新闻频道向国外推送,两分钟的视频充满了辽河口湿地色彩。连续被国家媒体推送,向全球广大网友展示了盘锦生态文明之美。两个视频中,有盘锦市人工繁育的丹顶鹤惬意生活在辽河口湿地的画面,也有红滩、绿苇、稻田……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锦绣画面。“我从1988年喜欢上摄影,这些年,辽河口湿地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吸引了大量野生动物和鸟类栖息繁衍,能拍摄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了。”谢刚说,他喜欢上用无人机航拍后,更愿意走进辽河口湿地,用镜头记录盘锦、用作品宣传盘锦。丹顶鹤惬意地漫步在红海滩。盘锦位于渤海之滨、辽河入海口、中国最北海岸线,湿地面积达249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61.45%,分布着各类野生动物494种、野生植物275种,其中鸟类有321种。每年秋季,碱蓬草逐渐变红,形成一片壮丽的红色海洋,大片的芦苇荡和金色的稻田与之相辉映,美不胜收,吸引了大量摄影人前来拍摄。鸟儿们在滩涂休憩觅食。辽河口湿地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的中转站,每年秋季,候鸟迁徙到盘锦的时间主要集中在10月到11月之间。具体来说,从10月起,迁徙鸟类数量开始明显增多,到11月中旬达到高峰。这段时间,鹤鹳类、雁鸭类等大型候鸟陆续迁至辽宁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停歇在保护区的芦苇沼泽水域、河口滩涂、河流水库等区域。鸟儿们逐日而飞。连日来,61岁的谢刚每天早出晚归,用镜头记录下了候鸟在素有候鸟补给站之称的辽河口湿地嬉戏觅食、补充体力的画面。鸟儿们觅食嬉戏,忽而水中漂浮,忽而高空盘旋,忽而贴着水面疾速飞行激起长长的水花,又或逐日集群飞行……镜头里,鸟儿们安逸地生活着,这道独特的亮丽的风景线是珍贵的印记,其背后还有着深刻的湿地修复理念和政策支撑。鸟儿们在辽河口湿地自由自在地生活。盘锦市林湿局、盘锦市林湿服务中心在辽宁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构建起“天、空、地、人”一体化的管护和监测体系,用多个高精准摄像头对重要的生态热点区全覆盖,辽宁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智慧平台相当于最强大脑,实时监测水质、气象等指标数据,宝贵数据和画面被归档存储,将对科研、监测、管理起到重要作用。加强湿地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相携相融,和而共生,法治护航,景城交融……在盘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更加真实可感,人们保护湿地的良性循环也在不断推进,一幅幅“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的画卷在辽河口湿地不断绘就。生机盎然的大美湿地,擘画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盘锦样本。记者:李博/文谢刚/图
    11/07
  • “大地流彩”全国移风易俗曲艺作品展演活动在辽宁沈阳举办
    11月5日,“大地流彩”全国移风易俗曲艺作品展演暨辽宁省第三届移风易俗小戏小品大赛优秀作品展演活动在沈阳举办。今年7月以来,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中国曲艺家协会以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为主题,启动“大地流彩”全国移风易俗曲艺作品征集活动,收到来自全国12个省市百余部优秀文艺作品。辽宁省移风易俗小戏小品大赛迄今已经举办三届,推出了评剧《靠山屯的笑声》、小品《终身大事》、拉场戏《喜事新办》等一批优秀作品,这些作品采取群众喜闻乐见、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更好地发挥了文化传承和浸润作用,宣传展示了深化移风易俗的政策举措、成果成效,取得了良好社会效果。本次展演活动,汇聚了来自吉林、江西、山东、湖南和省内各地9部文艺作品,涵盖京剧、评剧、黄梅戏、快板、拉场戏、小品等多种艺术形式,节目内容更加丰富,表现手法更加多样。这些作品将通过各级媒体和网络平台进行展播,作品剧本将印发至全省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由各地组织文化文艺人才进行排演并在群众身边演出,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推动移风易俗,涵养文明乡风。作品提示:《彩礼风波》通过一场关于彩礼的讨论,传递了婚事新办、幸福简单的理念;《误解的背后》以对口快板的形式探讨了厚养薄葬的主题,展现了尊老爱亲的传统美德;《这次喜宴不一样》以黄梅小戏的形式,展现了简约婚礼的新风尚;《老有所期》关注老年人生活,传递了对老年人群体的关心和尊重;《金钱不是万能的》以京剧小品的形式,讲述了一个拒绝赌博、崇尚学习的故事,倡导健康生活;《邻里之间》通过邻里间的幽默故事,诠释了和睦相处的美好氛围;《喜事新办》以拉场戏的形式,宣扬了移风易俗的主张;《借爹》通过喜剧冲突,展示了移风易俗的力量;《在希望的田野上》通过说唱的形式,展示了现代农业农村农民的崭新风貌。
    11/07
  • 辽河铁岭段:落霞美如画 秋水共长天
    (摄影:桂铁军)落霞美如画,秋水共长天。辽河铁岭段是辽河干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深秋时节,辽河两岸植被一片金黄,秋高气爽,河天一色。夕阳西下,一抹暖霞洒满广袤大地,银白色的大风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构成一幅和谐美丽的生态画卷。
    11/06
  • 十八年坚守只为了一颗小小的浆果——记辽东学院小浆果科研团队
    脚下沾满泥土,胸中充满赤诚。自2006年组建之初,辽东学院小浆果研究团队就立足区域与产业优势,总结出一套适宜辽宁地区浆果栽培使用的技术体系,并在技术研发的过程中开展技术服务,结合科技特派工作的开展,将科技成果实实在在地转化为农民可用的生产力,使丹东成为我国蓝莓和软枣猕猴桃小浆果的核心主产区。倾一心于一事,18年来,所有的坚守,只为了一颗小小的果实。小浆果研究团队成员在种植户的大棚里查看蓝莓长势。群山耸峙,大江奔流。秋日的辽东,到处是自然、俊秀的迷人风光。沿逶迤的山路前行,宽甸满族自治县灌水镇就在青山绿水的怀抱之中。“温度、湿度一定要控制在合理范围,后期管理一定要跟得上。”一个晴朗的午后,在灌水镇天华村,一位农民正给来访者讲述自己经营发展的得与失。煦暖阳光下,集结连片的数十栋温室蓝莓大棚,在希望的田野里熠熠生辉。“我以前当建筑工人在外打工,给人修烟囱,一年也就挣个七八万元。现在种上了蓝莓,去年8亩多地就卖了将近百万元。”回望过往,让他感慨万千:“是辽东学院农学院的专家教授给我指明了致富路!”这位农民名叫张大鹏,是当地远近闻名的蓝莓产业大拿。2019年春在辽东学院蓝莓科研团队指导下,他开始种植团队选育的温室早熟蓝莓品种H5,并连续参加3届(2020年至2022年)蓝莓栽培技术培训班,种植面积从开始的4.5亩发展到2023年的8.5亩,销售收入也从2020年的15万元增加到2023年的90万元。“一花”引得“百花”开。在张大鹏的带动下,周围乡亲纷纷发展温室早熟蓝莓,共计70余亩,实现收入600万元。一颗小浆果,富民大产业。张大鹏今昔生活的巨变,源于用一双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更在于辽东学院小浆果研究团队的传经送宝,倾心扶持。小浆果研究团队成员在探讨蓝莓的种植技术问题。科技助农田头“把脉支招”这是一年中最多彩的季节。初升的太阳早已将温室大棚映照得暖意融融,采用基质栽培的蓝莓苗在温室大棚中茁壮生长,感受着土地的温度,聆听着大自然的呼吸。“这个你一定要注意,就是这种它只要里头是绿的啊,刮了就没有任何问题,这就是正常的韧皮部的木栓化,所有的这种绿条子最后慢慢都会老化呈褐色的。有问题的是什么?像这种切开以后底下就有褐色了,绿秆儿里边中间的芯儿都发褐色,这就是有病了啊!”……驱车驶过宽阔平坦的柏油路,越过雨后泥泞不堪的田间土路,7点半就从丹东市区出发的辽东学院小浆果研究团队的7名成员一个多小时后准时来到了东港市椅圈镇吴家村。下车之后,他们就钻进了种植户李明路姐夫家的大棚里,各司其职,分工明确——有查看蓝莓长势的,有测试水pH值的,有交谈指导的。这其实是每个周末辽东学院小浆果研究团队的日常工作。“去年俺姐夫种了3000棵树,投了35万元,卖了45万元。这10万块钱是把所有的费用都扣除了的,是纯利润。”专门到姐夫家听课的李明路是当地数一数二的蓝莓种植大户,一会儿他还要接研究团队到自己的基地去转转。李明路共有41栋大棚,分布在椅圈和马家店两个乡镇,其中,吴家村有18栋,油坊村有23栋。“我去年就做了两个棚,现在全改种蓝莓了。和俺姐夫的不一样,我那园子大啊,上了一个大的水肥机,20多万元。平常就两个人管理这块儿就妥了,反正有电脑控制之类的。对,你等会可以去看一下啊。然后剩下的就是这俩人每天巡视一遍,管儿别堵了,盆儿别倒了,或者说应季的,像有虫子了打打药啥的。技术上,还有专家他们帮着把关,现在来看,种蓝莓是个挺好的买卖。”“特派员”“大专家”“老朋友”,这是东港包括李明路在内的很多蓝莓种植户对辽东学院小浆果研究团队成员的称呼。叫法虽有不同,一致的却是他们是许多农民心中“虽身为教授,却没有一点儿架子的真正的科学家”。“我们团队一共16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6人、讲师7人,均是辽东学院农学院教师。由于大家平时都要承担教学任务走不开,只能利用周末的休息时间来开展技术服务。我们还好,黄院长这么多年基本上每个周末都在到处跑。”周文杰2016年果树学博士毕业后进入辽东学院农学院从事园艺专业教学与科研工作,现已成为小浆果研究团队负责人。周文杰口中的“黄院长”是辽东学院农学院原院长黄国辉,辽东学院小浆果研究团队的创始人。提及创建初衷,虽已退休却一直奔波在田间地头的黄国辉的回答言简意赅:“学以致用,科技助农。”这也是小浆果研究团队的共识。作为辽东学院园艺专业学科带头人,在黄国辉看来,科技助农是接力事业,未来属于年轻人,只有薪火相传才能拾级而上、登高望远。为致力于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黄国辉先后主持建设园艺专业校外实习基地6处,通过寓教于乐、重实践、重实效的课改方式,带领学生开展小浆果栽培、修剪、杂交育种、病虫害管理、采后处理等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创业能力,打造勤恳务实的工匠精神,成为毕业即具备农业实操技能的“新农科”大学生。这些项目成果不仅提高了辽东学院小浆果研究所的科研水平,又反哺了辽东学院园艺专业乃至农学院的学科发展与建设。在黄国辉的带领下,秉承“科技为心,创新为源;服务为本,辉煌为农”的理念,以服务“三农”、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小浆果研究团队始终奋战在广袤的田野间,将自己的光荣与梦想镌刻在时间深处,把论文写在乡村全面振兴的大地上,开启了用小浆果铺就辽东乡村振兴之路的实践与奋斗。工人在冷库内精心对蓝莓进行分选、挑拣。授人以渔一线“传经送宝”李伦是凤城市边门镇汤河村人,也是凤城市天泉种植专业合作社基地经理,2021年开始种植温室蓝莓102亩5.8万株,因不懂技术,水肥管理不当,蓝莓苗大面积死亡。多年心血即将化为乌有,怎么办?万分紧急时刻,辽东学院蓝莓科技特派团伸出了援助之手,李伦参加了辽东学院蓝莓栽培培训班,系统学习了蓝莓种植技术。现在,合作社种植的蓝莓声名在外,年销售收入近千万元。在丹东,李伦的经历绝非个例。乡村全面振兴,产业是关键,而人才则是支撑。辽东学院小浆果研究团队始终坚持“科教下乡”,力求将农村、农业、农民急需的科学技术及时有效地传播到位,使科教与“三农”之间实现双向直通、良性互动。借助国家级“辽东学院小浆果星创天地”平台项目和省级蓝莓新品种选育与采后处理重点实验室等平台,他们集小浆果组织培养、种苗繁育、栽培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技术、产品销售、互联网及培训人才为一体,以辽东学院为依托,建立“小浆果产业创业孵化平台”,实现了与产业的密切连接,为企业、农场主、农户、有种植意向的贫困户等提供技术支持,向返乡大学生、有意向创业的毕业生提供实用的专业技能培训,创造出大量的就业机会。目前,在辽东学院小浆果研究团队的统筹协调下,辽宁(丹东)小浆果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4个科研单位、丹东市蓝莓协会等2个地方性小浆果协会、丹东瀚林蓝莓科技有限公司等20余家农业企业以及240家小浆果种植户已全部整合进入平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充分开展农业实用技术推广示范,小浆果研究团队以辽东学院农学院园艺专业的《小浆果栽培》特色课程为教育基础,为辽宁省科技特派活动的“农民技术员培训工程”开设了小浆果栽培技术培训班,并通过“辽宁省凤城市小浆果省级科技特派团”“辽宁省宽甸县科技特派团”“辽宁省辽东学院特派员工作团”“辽宁省宽甸县蓝莓乡村振兴科技特派团”等省级科技特派工作项目,组织团队成员深入基层积极开展特派帮扶工作,倾力培育起一支懂农业、爱农村、帮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面对凤城市蓝莓产业发展中面临的品种布局不完善、配套栽培技术良莠不齐、新品种和新技术更新能力差、缺乏科学的规划与定位、价格不稳等问题,辽东学院小浆果研究团队组建科技特派团,从“统筹规划,加强特派团成员培训,建立规范化服务体系”“推广新品种和新技术,促进产业化进程”“强化龙头企业标杆示范”等方面开展工作,努力整合小浆果专业领域技术力量,围绕蓝莓栽培生产的关键环节开展技术服务,有效提升了凤城市蓝莓产业发展水平。除此之外,特派团还进行了线上指导(电话和微信答疑),并利用抖音和快手视频平台介绍蓝莓高效栽培技术,在凤城市打造起一个核心竞争力强、技术过硬、人员配备合理的精品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周边企业、合作社、种植户引进新品种、基质营养液栽培技术、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面积达5000余亩,丰产期产量能达到2250吨,产值0.9亿元。同样的一幕,也在宽甸不断上演。通过特派团的指导引领,辐射带动全县露地蓝莓种植面积1.5万亩,今年将实现总产量7000吨,产值3亿元。学农爱农结出“喜人之果”丹东振安区五龙背镇营胜村村民宋春英原来以种植黄瓜为主,每亩温室黄瓜年销售收入约4万元,管理复杂,用工成本高,去掉生产资料和人工成本,每亩净收入仅1.3万元。2017年她开始种植北陆蓝莓,因不懂技术,舍不得疏果,造成果个小、大量落果。2021年在辽东学院蓝莓团队指导下定植南高蓝莓品种H5共5亩地2000棵,2023年实现销售收入40万元,净收入27万元,亩净收益也提高到5.3万元,而且比原来种黄瓜更省力。从4万元到40万元,宋春英的经历是丹东很多发展小浆果产业农民的缩影,却不是全部。从凤城、宽甸到东港,丹东种植蓝莓的散户不计其数,果农的专业知识、技术水平有限,经验也是因人而异,但是种植过程中遇见的问题是有规律可循的。小浆果研究团队制定丹东地区露地、温室蓝莓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并针对地方种植户写了一本通俗易懂的《蓝莓园生产与经营致富一本通》。团队通过多次主持省级科技特派团项目深入田间地头,以技术培训讲座、现场拉练会、现场技术指导、组织小浆果种植者外出学习、邀请行业专家进行现场交流、技术交流群、抖音、快手等多种方式成功将小浆果新品种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成果推广应用到生产一线。2017年,小浆果研究团队又成立了辽宁省劳模创新工作室。工作室成立后立足辽宁,放眼全国,组建了创新团队,从科研、平台建设、成果转化、生产服务、培训等多维度开展工作,为我省乃至全国的小浆果产业提供技术支持。得益于辽东地区的产业与地域优势及团队多年的工作基础,先后获批2个省级平台——辽宁省蓝莓新品种育种与采后处理重点实验室和辽东地区蓝莓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成为团队发展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深植“服务为民之种”,辽东学院小浆果研究团队多年的辛苦付出终于结出“喜人之果”。请看近几年的一组数据:2019年至2020年,“辽宁省凤城市小浆果省级科技特派团”项目期间建立露地蓝莓优质早熟品种示范基地500亩,将研究成果应用到凤城市小浆果生产单位,实现农民增收1.5亿元;2020年至2021年,在宽甸县杨木川镇、长甸镇、灌水镇等地建立蓝莓和露地生产示范基地400亩,辐射蓝莓基地1.3万亩,2021年产量5600吨,产值2.6亿元;2021年至2022年,分别于永甸镇、杨木川镇、青椅山镇、虎山镇等地建立蓝莓示范生产基地,其中露地栽培560亩,温室栽培300亩;2022年至2023年,在宽甸地区建立露地示范栽培基地100亩,温室示范栽培基地130亩……数据是枯燥的,却也是最具说服力的。从成立至今,小浆果研究团队研发的蓝莓关键栽培技术应用面积约占全国蓝莓栽培面积的1/4,团队在辽宁、山东、吉林等地建立小浆果生产示范基地15000余亩,种苗繁育基地1000余亩,推广小浆果栽培新技术15万余亩,累计生产小浆果果实达10万余吨、苗木1000万余株,为农户提供就业岗位超过4万个,仅2019年至2021年,研究成果在辽宁地区应用获得总产值就达80亿元以上,新增利润22.8亿元。2006年到2024年。转眼之间,18年弹指即过。18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仅为一瞬,但对辽东学院小浆果研究团队的所有成员来说,这却是让理想照进现实的18年。“学农就要爱农,农业生产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要将其作为一项事业去热爱和坚守,唯有如此才能赋予有限的职业生涯以无限的意义,能够加入这个团队中,我觉得很自豪!”自2019年开始,周文杰先后主持或参与省市级科技特派及技术推广类项目13项,与特派团成员一起将蓝莓产业化配套栽培技术进行了大面积的试验推广和示范,并应用到蓝莓生产实践中,建立蓝莓产业化配套栽培技术试验示范基地2000亩、蓝莓种苗繁育中心500亩、辐射栽培5万亩,累计总产值约10亿元,新增就业人数达5000余人。“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把个人理想融入时代发展,是特别了不起的事!”周文杰表示,能够学有所用,在农村的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显身手,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并将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联系起来,真的特别有成就感,自己接下来会继续带领团队做好每一项工作。记者:黄宝锋
    11/06
  • “山海有情 天辽地宁”——“振兴中的辽宁”摄影展开幕
    近日,由中国文联摄影艺术中心、中国摄影出版传媒有限责任公司、辽宁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主办,中国摄影报社、中国文联摄影艺术中心展览处、辽宁省摄影家协会、辽宁美术馆(辽宁画院)承办的“山海有情天辽地宁”——“振兴中的辽宁”摄影展、第29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精品展辽宁巡展在辽宁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通过影像记录反映辽宁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在新征程上阔步前进,实现辽宁振兴新突破取得的新成果,展示辽宁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振兴之美,讲好辽宁故事,助力提升辽宁美誉度,打造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地。今年6月、10月,辽宁省文联举办了“山海有情天辽地宁”全国摄影名家聚焦辽宁振兴主题采风创作活动,邀请朱宪民等30余位全国摄影名家赴沈阳、大连、本溪、丹东、盘锦等地采风。本次展览精选了全国摄影名家的50幅作品参展,同时,面向全国征集了来自辽宁、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安徽、福建等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千余位作者的11000余幅摄影作品、110件短视频作品。最终,展览共展出109位作者的130件作品。群众观展。辽宁省摄协将以此次展览为契机,团结带领全省广大摄影家和摄影工作者,自觉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断汲取辽宁悠久民族文化、耀眼红色文化、厚重工业文化的养分,将镜头对准辽宁发展火热实践,深情讲述“山海有情,天辽地宁”鲜活故事,展现辽宁振兴的恢宏场景,以饱含激情的摄影创作凝聚奋进力量,用独具辽宁特质的时代性表达赋能辽宁文艺高质量发展,用摄影艺术回应4200万辽宁儿女的热切期盼,在新时代东北振兴上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辽宁篇章贡献摄影力量。当日,第29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精品展辽宁巡展同时在辽宁美术馆开幕。由中国文联、中国摄协主办的全国摄影艺术展览是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广泛、规模最大的全国性摄影活动,这是继广东、上海、浙江、江苏等省市巡展之后的重要一站,展出包括辽宁省作品在内的150件摄影作品。
    11/05
  • “为生活而设计”——辽宁省第二届艺术设计作品双年展开幕
    11月2日,由辽宁省文联、辽宁省美协主办,辽宁省美协艺术设计艺委会、沈阳大学美术学院承办的“为生活而设计”——辽宁省第二届艺术设计作品双年展在沈阳大学美术馆开幕。“为生活而设计”——辽宁省第二届艺术设计作品双年展在沈阳大学美术馆开幕。(摄影:李靖)本次展览以美术创作成果服务于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需求,尽显设计之美、空间之美、生活之美,充分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彰显辽宁的文化特色和独特魅力,推动艺术设计行业与辽宁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展览现场。(摄影:李靖)今年10月,辽宁省美协面向全省征集了工艺美术、平面设计、服装设计、工业设计、公共艺术、艺术与科技、环境艺术等设计艺术领域作品480余件。最终展出作品247件。这些作品内容丰富,贴近生活实际,充分展示了辽宁省艺术设计的创新成果。辽宁省文联、省美协将以此次展览为契机,不断深化本土设计观念,搭建展示与交流平台,力求推出更多思想精神、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为营造良好的设计生态、推动设计创新提供有力支撑。充分发挥美术作品启迪心智、温润心灵、引领风尚、美化生活等方面的作用,以艺术创新创造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用独具辽宁特质的时代性表达赋能辽宁文艺高质量发展。据了解,此次展览将持续到11月15日。
    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