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多彩辽宁
多彩辽宁
  • 沈阳提升改造方城老胡同留住历史记忆
    如今,铜行胡同经过改造焕然一新。近年来,沈阳老胡同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越来越多的老胡同被纳入提升改造规划中。日前,中国银行1.5亿元授信支持沈阳古城综合保护利用,其中就包括多条胡同的升级改造,沈阳老胡同保护迎来新机遇。胡同里藏着历史记忆沈阳市文化产业服务协会顾问、著名文化学者冯述告诉记者:“胡同是城市最特殊、最稀缺的文化载体,探寻胡同的历史,就是探寻一座城市的发展史。”胡同是数百年间人们共同生活、共同约定的地理空间的语言代号,它不仅仅是一条通道,更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沿着胡同的脉络,便可以寻找到沈阳的历史记忆。例如,在沈阳方城(原盛京古城)东北角,有一座长安寺,修建年代不详,长安寺胡同因此得名,胡同陪伴着这座古刹历经沧桑。同样,位于方城内南顺城路东端路北的萃升书院胡同建于清代,因那里原有清康熙年间的萃升书院而得名。九门里胡同因九门而得名,据《辽东志》记载,明代北门为一座瓮城门,皆为砖筑,由九个券拱组成一体,故称九门。这种城门结构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冯述介绍,沈阳老胡同的名字各有渊源:因买卖鹰鸟而得名的东鹰市口胡同、因地貌形状而命名的耳朵眼胡同、因有老字号中药铺而命名的广生堂胡同……老胡同保护迎来新机遇冯述最新考证整理的数据显示,新中国成立前,沈阳有胡同1000余条,其中沈河区有513条。随着城市发展变迁,目前沈河区相对完整、走向未经移动的胡同已不足两成。在这样的背景下,保护老胡同尤为重要。近年来,沈阳针对老胡同进行的一系列改造提升工作颇具成效。走在中街,很难不被头条胡同里的小吃吸引,这里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四五米宽的小通道内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头条胡同原名贾记头条胡同,始建于清雍正年间。彼时,大批山东、河北移民迁徙盛京,其中不乏丝绸从业者,他们在中街开办丝房,贾记头条胡同逐渐形成了盛京古城丝绸交易中心。然而,岁月更迭,历经300年的头条胡同仅留下一条长约150米,宽约4米的通道。2020年,沈阳实施中街改造提升工程,头条胡同不断更新硬件设施、实施亮化工程,于近年成功打造成为文商旅融合的特色街区。古城风韵、特色美食、文旅融合的多重体验,让头条胡同从一条脏乱差的背街小巷,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头条胡同是老胡同升级改造的一个成功案例。记者走访发现,目前很多老胡同已经焕然一新,胡同名称的由来以及民间故事均有呈现。据悉,沈阳市沈河区城市更新项目一期(2023年沈阳古城综合保护利用项目)就包括针对三益胡同、长安寺胡同、孙祖庙胡同、耳朵眼胡同以及张学良旧居陈列馆周边4条胡同进行升级改造。今年,沈阳市沈河区将实施历史小巷提升工程,多条老胡同已经被纳入改造计划,随着沈阳对老胡同重视程度加深,将有更多胡同“迎来新生”。“打通”胡同延续城市文脉在改造过程中,老胡同不但迎来整体环境的变化,更凸显了“通”的效果。又小又窄的耳朵眼胡同曾经被很多沈阳人遗忘,现在,胡同地面和两侧的墙面焕然一新,墙上展示着“耳朵眼”名称由来的典故。狭长的胡同也不再阴森,两侧悬挂的红灯笼让整条胡同显得古朴、典雅。一条小胡同,沟通了沈阳城的历史和现实,保障市民出行方便。“胡同的主要作用有两个,一是沟通百姓的生活,二是连接街路以辅助通行。过去很多老胡同在时光流逝中被湮没,随着城市更新,越来越多老胡同以新面貌出现在人们眼前。”沈阳大学文法学院教授、沈阳市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会理事赵旭表示,老胡同的空间被挤占,不但会割裂城市发展的文脉,也割断了人的情感共鸣。胡同一旦被“打通”,能够很好地把方城发展线索串联起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老胡同通得开、护得好,城市文脉的延续才更有魅力。冯述建议,沈阳在方城改造过程中,必须保留老胡同的文化基因,同时做好产业差异,将文化和产业结合,历史上的寻常巷陌必然会在当代焕发新生机。记者:刘海搏
    03/20
  • “非遗+”把辽宁故事讲给世界
    沈阳李氏糖人制作技艺传承人李凤艳在现场演示,引来观众驻足。近日,辽宁非遗亮相俄罗斯,使辽宁传统文化再一次在国际舞台大放异彩。辽宁目前有76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94个省级非遗项目。随着非遗保护的全面加强和提升,辽宁非遗以“非遗+芭蕾”“非遗+印章”等模式走出国门,2012年至2024年,先后在韩国、俄罗斯、毛里求斯、墨西哥、新西兰等十余个国家频频亮相,这种“非遗+”的国际交流模式,走在全国前列。“非遗+芭蕾”突出辽宁特色上个月末,应俄罗斯联邦国家文化研究所国立学术马林斯基剧院普利莫尔斯基滨海分院邀请,辽宁非遗再续“非遗+芭蕾”的文化组合优势,来到符拉迪沃斯托克,又一次开启凝聚高雅艺术与传统文化的交流之旅。辽宁芭蕾舞团在俄罗斯展演期间,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结合多年的展示经验,从全省众多非遗项目资源中,精心挑选了琥珀雕刻、沈阳李氏糖人制作技艺、大连贝雕、锦州面塑、指画艺术、李氏民间掐褶纸等6个极具辽宁地域民族文化特色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参展。这些项目不仅蕴含了浓郁的辽宁特色,而且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和体验性,充分彰显了非遗的活态性特点。这是辽宁非遗第四次来到俄罗斯展览,每一次都给俄罗斯人民带来不同的惊喜。仅2024年2月,辽宁非遗就有两次来到俄罗斯进行文化交流。此次为了突出“非遗+芭蕾”的主题,李氏民间掐褶纸传承人拿出了绝活,只见一双巧手不停地翻转着彩纸,熟练地掐褶、做形、粘贴、组装,不一会工夫,一个翩翩起舞的芭蕾少女就跃然指间。这是专门根据此次芭蕾舞剧中人物创作的非遗作品,形象逼真、活灵活现,立体感十足,《巴黎圣母院》的剧中人物吸引无数观众驻足观看,情不自禁地竖起大拇指。辽宁省非遗项目沈阳李氏糖人制作技艺传承人李凤艳以勺代“笔”,以糖为“墨”,勾勒着“福”字、“中国龙”等形象,将甜蜜的问候带给俄罗斯民众,尤其是满足了小朋友“人手一糖”的美好心愿。活动现场,人们层层包围着“糖人姐”,目不转睛地观看着她呈现出来的吹糖人绝活。此外,她双手不间断地作画,浇铸出栩栩如生的吉祥图案也让在场观众赞不绝口,一位俄罗斯巧克力造型师被她的手艺吸引,现场请教,切磋技艺。“非遗+印章”突出创新理念指画传承人任刚现场为小朋友画的肖像。辽宁非遗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底蕴深厚,曾多次受邀参加各类外事外联活动,并受到各方好评,而且每次都是以“文化组合”的全新形式亮相国际舞台。“与以往不同,此次活动我们专门设计制作了中俄对照的宣传册页和依据参展项目纹样刻制的中俄文对照的印章。印章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非遗+印章’突出了创新理念。”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胡柏说。在指画艺术展区,观众不仅体验着印章打卡的乐趣,还将铁岭指画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任刚团团围住。凝神细看,任刚正在为一个小朋友画肖像,只见他以手指代笔蘸墨、着色,将指头、指甲、指肉并用,只简单地画了几下,面部轮廓和神态就形象逼真地呈现出来。尤其是头发,长线全由短线接成,因此每条发丝都似断非断、似连非连、似曲非曲、似直非直,或粗或细,逼真传神。大连贝雕作品同样深受俄罗斯观众喜爱,人们惊叹于贝雕技艺的精湛。充满吉祥寓意的贝雕小屏风《一帆风顺》、万宝螺雕《大美河山》……每一件作品都精美绝伦,令人目不暇接。利用贝雕工艺制成的别致精美的胸针、吊坠、手链、耳环等饰品也受到观众青睐。在活动现场,非遗集印章打卡体验将现场气氛不断推向高潮,观众排成长队,争相领取活动宣传册,并在相应项目简介处加盖各自的专属印章。这样一份极具非遗特色,集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互动性、收藏性于一体的精美文创产品,受到俄罗斯民众的欢迎。“非遗+”模式国际平台越走越宽广辽宁非遗文化资源丰富,从带有海腥味的长海号子到高亢激昂的唢呐,从散发着泥土馨香的泥塑到热闹奔放的高跷秧歌,还有老边饺子、牛庄馅饼、锦州小菜……这些传承着地域文化基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无一例外地凝聚着深刻的文化记忆。如何守护好文化记忆?如何让文化基因传承下去并走出国门?我省率先在全国推出了“非遗+”模式,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琥珀雕刻的传承人陈焕升曾多次走出国门,将抚顺拥有百年历史的琥珀雕刻技艺演绎得出神入化。此次在俄罗斯活动现场,他一边为观众介绍如何辨别琥珀原石真伪和雕刻技艺,一边从传统技法入手,借用当代中西方技术,将琥珀原石雕刻成刀随心转、浑然天成的艺术藏品,令观众叹为观止,纷纷举起相机、摄像机拍摄。而锦州面塑传承人张斌则游刃有余地揉搓着彩色面团,各具造型的面塑作品顷刻间呈现出来,极具中华传统文化韵味的《四大美女》《五虎上将》《梅兰竹菊》等面塑作品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引得观众惊叹。“芭蕾舞是世界通行的艺术形式,非遗是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形式。”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刘忠和介绍,这次他们带着芭蕾舞和非遗项目走进俄罗斯,更好地推进中俄之间的文化交流互动。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012年,省级非遗项目烙画艺术亮相韩国丽水世博会,这是辽宁非遗第一次走出国门;随后参加2012俄罗斯“中国文化节”,辽宁非遗项目在俄罗斯展现非凡魅力;2014年,辽宁非遗远赴非洲参加毛里求斯及塞舌尔维多利亚国际嘉年华活动,辽宁非遗展演团上演了6场精彩纷呈的综艺专场演出,独具辽宁地域文化特色的海城高跷荣获观众心中最喜欢的队伍第一名;2015年,辽宁非遗项目首次亮相美洲大陆,参加墨西哥民间文化交流活动;2016年,辽宁非遗首次登陆新西兰,医巫闾山满族剪纸、辽西绳结技艺、糖画艺术等五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传承人,为新西兰民众展示了精彩绝伦的非遗技艺;2024年,辽宁非遗参加俄罗斯莫斯科“欢乐春节”新春庙会活动。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辽宁非遗首次与辽宁芭蕾舞团合作登上俄罗斯舞台,2024年又以“非遗+芭蕾”组合的形式再次亮相俄罗斯……随着“非遗+”模式全面加强和提升,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将辽宁非遗推上更大的国际平台和舞台来展示。记者:杨竞
    03/20
  • 龙兴国家湿地公园:雀鸟翔集的北方滨海类湿地
    龙兴国家湿地公园位于葫芦岛市兴城市与龙港区东部沿海。葫芦岛龙兴国家湿地公园地处河流生态系统向海洋生态系统过渡区域,包括了近海与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沼泽湿地等多种湿地类型。龙兴国家湿地公园处于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迁徙路线上,是鸟类理想的栖息地、停歇地,鸟类种类丰富。湿地公园有鸟类287种,以雀形目种类最多,有85种,其次为鸻形目鸟类、鸥形目鸟类、雁形目鸟类、鹳形目鸟类、鹤形目鸟类等。根据季节居留和迁徙活动情况,可分为留鸟、夏候鸟、冬候鸟及旅鸟4种居留类型。白琵鹭(摄影:段文科)龙兴国家湿地公园内的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有白鹤、东方白鹳;国家二级保护鸟类如白琵鹭、大天鹅、小天鹅、白枕鹤、灰鹤、白额雁、豆雁,鸳鸯、雀鹰、苍鹰、普通鵟、红隼等。记者:李文慧
    03/19
  • 4个月5站地,大连“漂流钢琴”成为城市温暖一景
    在大连,有架漂流钢琴。4个月里,它走过了5站,从去年的深秋、暖冬到今年的春天,奏响时光旋律;它没有固定的家,哪里需要音乐、欢迎音乐,它就会抵达到哪里。博物馆、景区、软件园、高铁站、大商场……漂流钢琴在行进的路上为城市注入了文化的活力。奏响它的,既有专业的钢琴家,也有民间的音乐爱好者。“用一架钢琴温暖一座城”的漂流计划仍在继续。2023年11月,漂流钢琴现身旅顺太阳沟银杏大道,音符伴着秋风起起伏伏,拨动游人心弦,定格成时光里的美好回忆。受访者供图一架捐献的钢琴,不期然的场景下奏出惊喜3月3日中午,大连大商新玛特休闲购物中心。熙攘的人潮中突然响起《午夜狂想曲》的悠扬乐声,循声望去,在人群围拢的中心,出现了一架钢琴,一双灵巧的小手正在娴熟地触碰着琴键,稚嫩的脸上满是陶醉的神情。围观者大多是孩子,个个跃跃欲试。一曲弹罢,下一个琴童就迫不及待地坐上琴凳。他们身后,写着“乐动大连”字样的红色横幅甚是醒目。观众们情不自禁地为演奏者的精湛技艺而鼓掌欢呼,享受音乐的美妙。看到眼前的一幕,本次活动的组织者单靖旻欣慰地笑了。作为一名专业钢琴教师,这是她和伙伴们陪伴漂流钢琴在大连走过的第五站。“PlayMe乐动大连”活动由大连市文化市场行业协会钢琴文化专委会和榴莲青年社团联合发起,于2023年11月9日启动。当地一位音乐教育家捐献的一架珠江牌钢琴,被一群钢琴演奏家及热爱音乐的人赋予了新的生命。第一站,旅顺博物馆。一大早,一群人小心翼翼地将这架钢琴从沈阳音乐学院教授王小强位于金石滩的家里抬出。对于陪伴自己多年的“老伙计”的离开,王小强更多的是期待和憧憬。“它不再是我一个人的了,而属于这个城市,有了更大的家。”他说。钢琴的轮子在旅博的走廊里嘎吱嘎吱地转动着,在一排青铜器皿展柜前停下。王教授以一曲《阳关三叠》开启了漂流钢琴的首次亮相。这支改编自唐诗的古曲表达了惜别之意,激动而沉郁的琴音在穿越千年的文物环绕下激荡起回响,仿佛在诉说对友人远行的关怀和不舍。特殊的环境赋予该曲特别的意境,更显悠远。“这是再辉煌的音乐厅也出不来的效果。”大连市文化市场行业协会钢琴文化专委会副秘书长林洋说。漂流首站地点的选择经过了组织者的认真讨论,“我们希望从城市历史的源头开始来做这个活动,用音乐与历史对话,也用音乐去引导未来。”活动的发起人、大连市政协委员李朝占表示,大连是浪漫之都,有海洋,也有很好的城市建设。但这种浪漫需要不断用新的内容来支撑和传承,音乐就是最好的媒介。旅博非常愉快地接纳了这架钢琴的短期入住。同样,首场活动也给了参观博物馆的游客莫大的惊喜。在琴声的吸引下,一位驻足良久的沈阳退休教师也参与到演奏的队伍中,“这个机会太难得了!”一个从四川来的小伙子怯生生地提出请求,说自己最喜欢的钢琴曲是《卡农》,但遗憾的是从没有听过现场版。在场的钢琴家立刻“接单”,当经典的旋律鸣响,小伙子激动不已,捂着心口连说:“圆梦了!”一次心灵的“按摩”,此曲此情此景让人心醉首站的成功使组织者信心倍增,现场所有人对钢琴的爱惜、对音乐的向往、对活动的积极响应让他们看到了音乐的力量。从旅顺太阳沟到高新区软件园,从大连北站到新玛特商场,漂流钢琴的每一次停留都用声音艺术激活了城市,用美妙的乐曲抚慰步履匆匆的路人,把寻常的生活工作场景转化成为提供心灵享受的文化空间。2023年11月的旅顺太阳沟景区,长长的马路铺满银杏叶,更多的金黄还挂在枝头随风跃动。就在这银杏路上,《斯拉夫舞曲》《秋叶》《风吹麦浪》《乌梅子酱》……一首又一首曲子通过漂流钢琴奏响。秋风吹过,叶子扑簌簌地落在琴面,此曲此情此景让人沉醉。“这是高级钢琴吧,我能用手摸摸吗?”一拨拨游客好奇地围过来,用欣喜的目光注视、欣赏,甚至忍不住上前触摸。在互动环节中,留俄青年钢琴演奏家、沈阳音乐学院大连校区钢琴系教师杨洋握住了不会弹钢琴的颜女士的手指,带她弹了一首《月亮代表我的心》。当音乐流淌出来,颜女士禁不住热泪盈眶。“这一刻我真的觉得音乐走进我的身体,触碰到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带。这种感觉太美好了,值得我记忆一生。”颜女士说。这正是“钢琴漂流计划”的真正意义。“钢琴是乐器之王,很多人觉得它‘高大上’,是在舞台上展示的,担心自己听不懂,就不去听了。所以这个活动就是让钢琴从音乐厅里走出来,到市民身边,让更多人亲身去感受。”林洋说。就这样,漂流钢琴出现在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地方。在信华信软件园充满了数据和代码的大厦里,平素习惯了理性思维的IT人士体会到了感性音乐的魅力。“他们每天敲打键盘、耗费脑力工作,其实他们的内心也是需要抚慰的。音乐就是特别好的一种方式。”李朝占介绍,当天的演奏效果出乎意料地好。其中,一首改编自电影《一步之遥》的同名主题曲引起很多人的共鸣。的确,音乐与人的距离,就在一步之间。钢琴在软件园停留了两周时间,员工为此组织了音乐会,企业的氛围更加和谐向上。员工们表示,音乐让他们多了爱这座城市和自己企业的一个理由。“音乐不属于某一个特定的专业场所,它可以在任何地方发生。这才是真正的全民的艺术方式、演奏方式和欣赏方式,我觉得这代表了未来。”李朝占如是说。漂流钢琴没有终点,它属于城市里的每个角落和每个心存美好的人。它的下一站,值得期待。记者:吴丹
    03/19
  • 沈阳故宫“祥龙启运”特展开展 多件国家一级文物压阵
    近日,沈阳故宫博物院在飞龙阁、翔凤阁推出龙年特展“祥龙启运——沈阳故宫院藏龙纹主题展”,展览分为“合和之美”和“吉祥之美”两个单元,通过服饰、瓷器、玉器、漆器、珐琅器等86件(套)院藏龙纹文物,阐释纹饰里的中国龙,展现龙的文化内涵与艺术魅力。清掐丝珐琅夔龙纹亭式熏炉。(摄影:郭平)清雍正斗彩龙凤纹大盘。(摄影:郭平)珐琅器上龙纹精美绚丽龙纹是我国使用时间最久的纹饰之一,从古至今经历了由简到繁、由抽象到具象的逐渐演变过程,其种类繁多,与中华民族的起源和多元融合过程相统一,是中华传统文化审美、工艺、智慧的凝结与体现。在“合和之美”单元,沈阳故宫博物院从院藏文物中,梳理出龙纹从远古到明清时期的发展过程。这当中,年代最为久远的便是夔龙纹,展出的代表性文物为清掐丝珐琅夔龙纹亭式熏炉。该文物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部为屋顶形,其盖上有铜鎏金四凸脊,脊上饰夔龙纹,盖钮为鎏金镂空缠枝花卉。中间一节四面均有镂空夔龙纹装饰,用于散发香气。此炉设计独特巧妙,器形规整端庄,掐丝线条娴熟,纹饰精美绚丽,为清宫原藏珐琅器中体量较大的一件。夔龙纹饰在我省辽西地区距今3500年前的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出土文物中便有发现,其后广泛出现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玉器、陶器的纹饰当中。比夔龙纹出现略晚的为螭龙纹,展览通过展板和院藏的清白玉蟠螭觚式瓶,生动解读这种在战国时期出现的头部较大、下唇有须的龙纹。在这一单元展出的清乾隆款剔红开光山水人物纹龙耳瓶,两只器耳上由两条带翼龙纹装饰而成。带翼龙纹为我国古代的应龙纹,也就是有翼之龙,形象介于蛇与兽之间,有虎、鳄、蟒的形象元素,主要出现在秦、汉、隋、唐及南北朝时期。按照龙纹演进历史脉络,沈阳故宫博物院还从院藏文物中精选出唐宋时期出现的火龙纹、唐宋及五代时期流行的云龙纹以及明清时期出现的穿花龙纹等,按历史演进的时间经纬线展现龙纹发展进程,让参观者流连忘返,赞不绝口。瓷器所饰龙纹寓意吉祥在龙纹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不仅形态不断演化,人们还将龙纹与其他纹饰、题材相结合,赋予其不同的寓意,以示吉祥。“吉祥之美”单元展出了各种题材的龙纹文物,如清明黄缎彩绣平金棉龙袍、清青玉苍龙教子带钩、清雍正斗彩龙凤纹梅瓶、清黑漆嵌螺钿二龙戏珠纹盘等,反映清代宫廷几乎无处不在的龙纹,其中,还精选了多件国家一级文物助阵展览。“吉祥之美”单元起始部分展出了国家一级文物“清乾隆八年款铜鎏金交龙钮云龙纹‘无射’编钟”和“清乾隆三十四年款铜鎏金交龙钮云龙纹‘倍夷则’编钟”。这一单元还展出了国家一级文物清雍正斗彩龙凤纹大盘,此件大盘口沿有青花圈,圈内为五彩流云。内壁为红色、浅绿色并蒂而生的番莲花各8朵,花蕊中均书写团“寿”字,花朵周围满饰花叶纹。盘里心绘一龙一凤围绕火焰珠翩翩起舞。这件大盘龙与凤相互呼应,相戏飞舞于花卉、祥云、海水等纹饰之间,龙凤相搭配,常称为“龙凤呈祥纹”,潇洒率真,象征着幸福与吉祥。记者:郭平
    03/18
  • 辽宁阜新借“龙”起势 打造龙源文化新名片
    在多方合力宣传下,“查海龙”强劲破圈,龙源文化品牌被进一步叫响。受访者供图核心提示龙启新岁。当时间的钟摆跨入甲辰龙年,作为“中华第一龙”故乡的阜新市立足查海遗址历史文化积淀,深度挖掘、梳理8000年延续下来的文脉肌理,着力打造龙源文化品牌,开展查海文化展、祥龙呈瑞文化特展、“来龙去脉”科普研学等“龙源阜新、查海寻根”系列活动,塑造城市文化lP的新载体、新模式、新场景。文旅推介官齐上阵为中华第一龙“打Call”“这里出土了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龙纹陶片、龙形堆石和世界上最早的玉器,是玉和龙的故乡……春龙抬首,红运当头,来查海遗址走一走,龙行龘龘精神爽,您一定不虚此行。”“兴乡工作室”直播间里,鞠大伟兴奋地作着介绍。3月11日正值农历二月二,举重世界冠军魏香颖、阜新市传媒中心主播石文欢等阜新人纷纷通过“阜新文旅”公众号和自媒体矩阵等向网友们发出盛情邀约,喊话他们来阜新打卡“中华第一龙”。以阜新文旅推介官身份为家乡的龙源文化和文旅产业鼓与呼,他们内心骄傲又激动。这是阜新打造龙源文化品牌、推进厚道阜新建设的一个缩影。查海遗址是辽河流域龙文化的冠顶明珠,龙形堆石和龙纹陶片的发现为“龙出辽河源”作了最生动的注解。年初以来,阜新市围绕查海遗址博物馆核心资源,进行创意策划、资源引流、传播赋能,开展“龙源阜新、查海寻根”系列活动,进一步彰显城市文化特色和精神气韵。传承了厚道气质的阜新人,也把为家乡龙源文化“打Call”化为积极的行动自觉。3月10日,阜新查海遗址博物馆。虽是一个普通的周末,停车场却是停满了车。红顶建筑展现出半地穴式聚落房址的特点,一拨又一拨游客进进出出。博物馆北侧地面上,用红褐色天然石块堆塑出来的一条“巨龙”,似在呼呼的风声中嘶鸣。龙身长度达到19.7米,龙头、龙颈、龙鳞、龙爪、龙尾等摆放分明,栩栩如生。“我是看了央视《新闻直播间》的介绍来的。没想到,迄今为止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的龙形象就出自阜新。”沈阳游客马女士一边绕着石堆龙遗址转,一边笑着表示。春节假期,来查海遗址博物馆参观的人数屡创新高,达到了日均千余人。2024年,对于阜新查海遗址博物馆馆长李井岩来说注定是忙碌而兴奋的。年初至今,龙文化进社区、进学校、进商场等宣讲活动已连办了6场,沈阳的一些中学也正在联络中,讲座日程表日渐填满。“文化走出去,文物才能活起来。我们秉承开放办馆的理念,通过多元交流合作,让更多的文物走上展线、走向大众,深刻阐释查海文化内涵,展示和传播城市历史文化,扩大博物馆的影响力。”李井岩说。1月27日,“龙源阜新——8000年查海文化展”在辽宁古生物博物馆开展。当日,李井岩作了题为《龙源阜新查海寻根——查海遗址是中国龙文化的起源地》的学术讲座,引发众多观众对“中华第一龙”的探索兴趣。为了做好送展出门工作,查海遗址博物馆推行了“点单制”,根据送展地观众需求及时调整、更新展览内容,增强多媒体手段,收获良好反响。比如这次送展到沈阳师范大学,馆方就带上了复原的石铲、石斧和VR眼镜,为观众提供沉浸式体验。“戴上VR,就能看到8000年前查海地区古人类的活动场景,仿佛穿越历史。”一位观众表示。叫响龙源文化品牌提升专属阜新人的文化自信龙源文化已经成为阜新鲜明的文化符号。在“龙源阜新查海寻根”系列活动中,文博部门首当其冲。为充分展现“玉龙故乡”的深厚底蕴,推动文物活化利用,2月2日,“祥龙呈瑞——2024甲辰年龙文化特展”在阜新市博物馆开展,甄选近200件龙题材文物,运用多媒体手段,以“中华第一龙”为起点,分5个单元讲述龙文化的历史演变,展现龙文化的精神传承。其中,造型与红山文化玉猪龙颇为相似的兽面纹丫形玉佩以及呈龙首鱼身状的三彩摩羯形壶长期在辽宁省博物馆展出,这次是“回娘家”参加特展,颇受瞩目。以龙源文化为主题的研学体验活动也在阜新接连举办。1月18日,20位来自阜新市各小学的学生变身“阜小龙”,参加龙源阜新研学之旅,与“中华第一龙”亲密接触。2月20日至2月23日,阜新市博物馆推出“来龙去脉”科普研学活动,报名非常火爆,60组家庭名额迅速被抢光。听“龙文化起源”讲座、亲手制作龙头帽、根据龙文物印章寻宝打卡,丰富多彩的内容满足了孩子们对龙文化的好奇心和探知欲。阜新市东苑小学学生于秉妍回到家就做起了龙文化的手抄报,她说,“最早的龙形象来自我的家乡,我非常自豪,妈妈说,这是专属于我们阜新人的文化自信。”昂首、张口,呈现腾飞之姿的查海龙,是图腾,是根脉,更是精神。阜新龙源文化品牌的持续叫响,进一步提升了城市形象,拓展了文旅融合发展的赛道,丰富了城市文旅产品和服务供给。阜新市文旅广电局表示,将借助省文化和旅游厅推出“龙文化”研学旅游主题线路套餐的契机,按照四季旅游特点推出阜新市历史文化研学四季旅游线路,扩大“中华第一龙”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以“龙源阜新创意有礼”为主题举办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大赛,征集具有龙文化内涵、阜新地域特色的文创产品。敦煌艺术学会与阜新查海遗址博物馆将在敦煌文化和龙源文化的学术研究与交流、IP孵化与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等方面展开密切合作。以文润城、因文兴业。进入新的传播时代,想做好城市文化形象提升,需精心塑造城市文化品牌。辽宁大学艺术学院、沈阳城市学院影视与艺术学院教授回宝昆肯定了阜新对龙源文化的传播策略和创意实践。他认为,如今的城市文化IP范围更加广泛,不仅是一景一物或一种美食,而是包含可触、可感的情景还原、沉浸体验、文创潮玩等生动多元的形式。要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根据地域特色,结合当代受众需求,去设计、开发、建设。记者:吴丹
    03/18
  • 百年老建筑 文化新生活
    花麒美术馆保留“美国花旗银行奉天支行旧址”原貌。花麒美术馆一楼书店,保留原有的古香古色建筑风格。核心提示近期,沈阳市和平区十一纬路一家名为“花麒”的美术馆火了,这个依托“美国花旗银行奉天支行旧址”打造的文化场馆,开业不久便有大批读者来此地“打卡”。记者了解到,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沈阳很多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被改造成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这些立于街头巷尾,曾经记录城市旧时光的老建筑,如今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新去处。又一处百年建筑成为“打卡”新去处“早在20世纪初,南市场就是沈阳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繁华之地,是当时多元文化交融汇聚之地。这里遍布历史底蕴丰厚的建筑,包括诸多名人故居和金融商业机构旧址。”沈阳市和平区南市场街道党工委书记吕阳对记者说,南市场街道有百年以上历史建筑26处,在拓展城市文化空间方面优势显著。吕阳的想法,也是很多历史文化爱好者的想法。2023年5月,计划在沈阳开一家书店的郑雪娇路过十一纬路时,看中了“美国花旗银行奉天支行旧址”这座二层欧式老建筑,尤其是从上至下的6根巨大水泥柱十分吸引眼球、大型窗格年代感十足、超高的举架适合艺术品展示……最打动她的,还是这栋建筑本身便是沈阳市不可移动文物,有历史内涵。经过认真洽谈合作、半年多筹备准备工作,花麒美术馆于今年1月份开张了,一楼开书店,二楼是美术馆。“它带着城市的历史风韵和时间烙印,读者来到这里仿佛走进一个历史空间,书香和艺术品的浸润能够让它在新时代焕发生机。”店长高明岳告诉记者,目前一楼的书店拥有藏书5万册,二楼美术馆也即将对外开放,不管是沈阳市民,还是外地游客,都可以在这里享受书香生活。近日,很多人来这里“打卡”。多处历史建筑成为文化创意产业街区新地标像这样依托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打造的公共文化空间,在沈阳还有很多。“咖啡小巷”是和平区众多以咖啡馆为主营的小巷聚合体,也是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在今年2月刚刚公布的2023年市级文化创意产业特色街区之一。“和平区南市场3.44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有饮品类商户136家,咖啡馆57家,其中不乏开在文物历史建筑里的。”吕阳告诉记者,咖啡店经营者刘大伟就利用了“英国汇丰银行奉天支行旧址”的一隅,将咖啡店的运营与建筑的历史文化结合起来,打造自己的经营风格。实际上,沈阳利用历史建筑打造文化场所很早以前就开始了。位于沈阳市大东区的东贸库建筑群被列入沈阳市第五批历史建筑名录,现在这里是远近闻名的时代文仓城市书房。历史留下的工业遗产得到活化利用,成为城市文化新地标。“时代文仓城市书房建筑中的红砖、木质结构元素皆为原有的建筑构造,设计团队重新设置建筑力学结构,最大限度保留了建筑特有的历史风貌。”大东文旅集团项目运营部工作人员田璐璐告诉记者,建筑是一个城市特色和历史文化的体现,历史建筑的保护应该遵循原真性和完整性原则,改造成书房是很好的选择,它不仅可以对外开放,还能保护建筑的原有格局。同时,阅读空间参与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会让“文化味”更浓。发挥老建筑内涵优势丰富百姓文化生活不管闲暇还是工作,访古建筑是沈阳大学文法学院教授赵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常常穿行在沈阳古香古色的建筑群中,感受这座城市的历史烟云。在赵旭看来,饱含历史文化底蕴的老建筑本身就是一座城市发展历程最直接的见证者,其实体存在与功能的更新,也是新时期城市活力的充分体现。将历史建筑改造为文化场所,使历史建筑在具有实用功能的同时,更能激发其使用者进一步保护的动力。历史建筑经过改造开门迎客,摘下了神秘面纱,也会激发大众的兴趣,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沈阳建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伯超表示,从古代、近代到现代的不同时期,沈阳建筑都有其特色。走在沈阳大街小巷,能看到很多银行、洋楼式小住宅、商店、影剧院、旅馆、办公楼、火车站等老建筑,一砖一瓦都记载着令人刻骨铭心的历史,只有将这些老建筑的内涵挖掘出来,城市才有生命力。去年底,沈阳市两项城市更新举措入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印发实施的《城市更新行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第二批)》。其中,沈阳市出台城市更新中长期规划中就包括了保护利用文物和历史建筑、历史文化空间更新利用等策略。守住历史文脉,成为城市更新的底线,也是结合时代的一种创新方式,通过对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提升改造,让城市“更新”,让百姓的文化生活更丰富。记者:刘海搏
    03/15
  • “指尖游龙”现代艺术展在沈阳开展
    近日,由鲁迅美术学院主办的“指尖游龙”现代艺术展在沈阳展出。本次展览共展出5组56幅剪纸艺术作品,这些剪纸作品由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朱月岚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已故的朱月岚和她的外孙女黄琳贺共同创作。黄琳贺介绍,此次展出的5组展品分别是“云龙幻境”“龙影繁花”“龙纹影梦”“龙翔云巅”“56民族龙图腾”。在“云龙幻境”中,56个民族的龙纹在亚克力板上缓缓苏醒,每一道纹路都刻着历史的记忆与民族的祝愿,不仅展示了剪纸艺术的独特魅力,更寓意着56个民族的团结与和谐。“龙影繁花”则以300余张色彩斑斓的剪纸为载体呈现出繁花似锦、绚丽夺目的视觉效果。在“龙纹影梦”中,观众将穿越至古老的东方,探索那些深藏于剪纸之下的龙纹秘密。在“龙翔云巅”中,以布为画布,将龙纹样与带有美好寓意的其他图腾精心印制,仿佛让历史与文化在空间中交汇、碰撞。记者:杨竞
    03/15
  • 辽宁省朝阳市:二月二传统民俗文化展演精彩上演
    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展现龙城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就,活跃城乡人民群众文化生活,3月12日,由朝阳市文旅广电局、龙城区委、区政府主办,龙城区委宣传部、龙城区文旅广电局等协办的“政企同心促发展凝心聚力谱新篇”二月二龙抬头传统民俗文化展演活动,分别在龙城区绿城国际小区和双塔区光大领仕馆小区精彩上演。民俗文化展演活动现场。当日下午4时许,在龙城区绿城国际小区,来自朝阳县北四家子乡的青少年为观众表演了非遗项目“霸王鞭”。在儿童开笔礼、独唱《朝阳花开》、街舞等5个演出活动后,传统民俗文化展演正式开始。来自全市的8支展演队伍随着热闹非凡的锣鼓阵阵响起,舞狮者辗转腾挪、步法灵活,力量感十足,还不时与现场群众亲切互动。在舞狮的后面,两条长龙翻腾起舞,表演者身着艳丽的龙装,手舞长龙,轮番上演跌扑、翻腾、跳跃、穿梭等一系列高难度动作,赢得观众的阵阵喝彩。在双塔区光大领仕馆小区,随着天色渐黑,两条巨龙内部安装了彩灯,舞动起来更显生气勃勃。高跷秧歌队伍踩着鼓点,迈着有节奏感的舞步,沿着楼宇间的道路一路表演,尽情舞动着他们的风采。欢快的秧歌,唱响了节日祝福,舞出了百姓对美好生活的礼赞。龙城区文旅局负责人表示,这次传统民俗文化展演活动,通过扭秧歌、非遗展演、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弘扬了传统文化,丰富了居民文化生活,加深了居民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下一步,龙城区将依托各方资源,更好地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03/14
  • 辽宁省阜新市:凝心聚力促发展
    发展和幸福相伴而来——重大项目相继开工,经济发展稳步前行,乡村振兴持续推进;居民收入再创新高,生态宜居乡风文明,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幸福生活节节高……去年以来,围绕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阜新市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成果导向,找准发力点,积极推进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实现新突破、项目建设与企业发展实现新突破、园区倍增与产业升级实现新突破、三次产业发展与财政收入增长实现新突破、优化营商环境与打造“厚道阜新”实现新突破,努力做到天天有攻坚、月月有变化、季季有突破、全年有战果,特别是在项目建设上取得佳绩。日月不肯迟,四时相催迫。怀着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使命感和紧迫感,阜新蹄疾步稳,坚定向前。作者:常延春朱学著刘琦姜楠
    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