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多彩辽宁
多彩辽宁
  • 我省秋粮运输新枢纽建设接近尾声
    编辑/赵晴
    11/25
  • 盘锦河蟹全国大赛获双金
    近日,“菊黄蟹肥蟹乐青浦——2025年上海海洋大学蟹文化节暨全国河蟹大赛青浦行活动”在上海蟠龙新天地举办。本次活动由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政府联合上海海洋大学共同主办,以优质河蟹展销为核心,搭建起产业展示、产销协作与品牌推广的重要平台,吸引了全国众多河蟹养殖单位参展角逐。评比现场作为行业内极具影响力的赛事,“王宝和杯”全国河蟹大赛以严苛的评选标准、专业的评审团队著称,成为检验河蟹品质与种质水平的重要标杆。盘锦光合蟹业有限公司携旗下优质蟹品参展,经过多轮专业评审的严格筛选与品鉴,凭借出众的蟹品品质、优良的种质特性脱颖而出,一举斩获两大重量级奖项——2025年“王宝和杯”全国河蟹大赛金蟹奖、2025年“王宝和杯”全国河蟹大赛最佳种质奖。此次获奖不仅是对光合蟹业养殖技术与产品品质的高度认可,更彰显了其在河蟹种质培育领域的深厚积淀。记者/虞伟编辑/赵晴
    11/25
  • 我省特色劳务品牌亮相2025全国劳务品牌发展大会
    编辑/赵晴
    11/24
  • 营口:一勺酱香承百年
    郑友和食品有限公司的营口传统大酱包装车间。受访单位供图100多年前,东北的优质大豆和营口高品质的海盐相互碰撞,诞生了营口传统大酱。独特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酿造工艺,让营口传统大酱成为酱中佳品。如今,在传承与创新中,这百年酱香已飘香海内外。营口传统大酱是开袋即食的。但在营口,酒店里的厨师更习惯用营口传统大酱作为调味品,许多菜谱在配料上还专门有标注。例如当地餐桌上十分常见的“大丰收”,就要用营口传统大酱炸成肉酱或鸡蛋酱做蘸料。当传统名菜京酱肉丝遇到营口大酱,营口人用营口传统大酱制作,并打趣地取名为“营酱肉丝”,使这道菜融入了地方特色。1895年,营口人郑友和将大酱酿造工艺从40多种去芜存菁,保留下12道工序,并总结出“料好、曲优、艺精、晒制”八字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郑氏酿酱法。彼时,营口西大街(今辽河老街)的三间瓦屋里,12道传统工序被演绎得淋漓尽致:从筛选黄豆、淘洗浸泡,到旺火蒸豆、拌曲发酵,再到陶缸晒制、反复抽油,每一步都依赖匠人的眼观、鼻嗅、手研与口试。尤其是制曲环节,面粉需经过5道筛选培育优质菌种,这一秘方从郑友和时代延续至今;而长达180天的天然晒制,更让微生物在阳光催化下完成风味转化,最终成就大酱的红亮色泽和回味绵长口感。如今在营口辽河经济开发区,这一非遗工艺正不断传承和创新。在郑友和食品有限公司的厂区内,记者看到二十几口整齐排列的酱缸与现代化的厂房相映,弥漫的酱香,让人仿佛穿越回了古老的酿造时光。这里展示的便是整个酿酱工艺中最重要的晒制环节。打开郑友和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营口传统大酱,品相十分诱人:一粒粒豆瓣浸在浓浓的酱汁当中。历时百余年,营口传统大酱的核心工艺始终得以保留。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营口传统大酱开始走出东北,畅销北京、广州等城市,郑友和作为代表性品牌,成为许多南方人初识东北风味的窗口。2010年3月,郑友和食品有限公司在营口辽河经济开发区正式成立,品牌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新厂虽引入了现代化生产设备,却始终恪守古法精髓。在公司化验室里,质检人员对来自黑龙江、吉林等地的大豆进行严格检测,精选直径4毫米至5.5毫米之间、蛋白质含量高达40%至43%的非转基因大豆作为原料。技术专家郎益春告诉记者,公司已建立起涵盖供方管理、入厂检测、在线检测、出厂检测、市场售中检测的全流程质量监控体系,每批原料都需经化验室严格把关。郑广洲是郑氏酿酱法第四代传承人,建厂之初就明确提出“机械化不丢老味道”的理念,从原料筛选到最终灌装,12道传统工序被完整保留,只是将人工蒸豆改为精准控温的蒸汽设备,人工搅拌升级为无菌化机械操作,既提升效率,更保障品质稳定。目前,郑友和牌营口大酱不仅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建立稳定合作,还在日本、韩国搭建成熟销售网络,通过合规认证与口味适配精准对接不同国家的需求,让百年酱香征服多元文化市场。为满足海内外市场需求,企业全新的自动化生产线明年即将投产。亮眼成绩彰显硬实力:在黄豆酱品类中,郑友和营口大酱海外销量稳居行业前列,成为中国黄豆酱走向世界的代表;线上渠道,有机营口大酱销量在全行业名列前茅,爆款零添加黄豆酱累计销量突破1亿袋。这些成绩,印证了传统发酵食品的国际潜力,更积累了宝贵的海外渠道、合规经验与跨文化营销心得,让百年非遗品牌在全球舞台持续领跑。辽宁日报记者/徐鑫王姝佩编辑/赵晴
    11/24
  • 今冬冰雪季 辽宁“大餐”多
    编辑/赵晴
    11/21
  • 携手护鸟迁飞 共建生态家园
    编辑/赵晴
    11/21
  • 千只鸿雁飞抵浑河 翩跹起舞
    初冬时节,沈阳浑河鸟岛流域迎来了上千只鸿雁盛大聚集。初冬雁舞千鸟翔集这些鸿雁如同大自然派来的精灵为此时的浑河增添了一抹灵动而绚丽的色彩它们成群结队时而展翅高飞与周边的自然景色相互交融构成了一幅和谐美妙的生态画卷这道令人陶醉的独特风景吸引着市民和游客驻足观赏、拍照留念编辑/赵晴
    11/20
  • 盘锦:萌兽洄游 组团晒暖
    斑海豹惬意地生活在辽河口湿地。谢刚摄11月10日,盘锦市摄影人谢刚在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道沟海域拍摄到了西太平洋斑海豹(以下简称斑海豹)成群结伴、上岸休憩的生动景象。它们或慵懒沐浴日光,或调皮嬉戏打闹,憨态可掬的模样,成为辽河口湿地一道灵动的风景线。素有“海上大熊猫”“辽东湾精灵”美誉的斑海豹,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唯一在我国海域繁殖的鳍足类海洋哺乳动物,全球现存数量不足2000只,珍稀异常。辽东湾海域作为全球斑海豹八个繁殖区中最南端的一个,凭借其独特的海河交汇环境和丰富的渔业资源,成了它们至关重要的“育儿所”和“中转站”。它们是“天生旅行家”,每年10月下旬,便有斑海豹洄游至辽东湾海域,次年1月至2月在冰排上孕育新生,4月至5月末养足精神的它们便会告别这片滋养之地,开启前往太平洋的漫长征程。那酷似鱼鳍的脚蹼,既能支撑起近两百斤的圆润身躯在滩涂上笨拙移动,也能在水中助推它们以每小时17公里的速度优雅飞驰。作为辽河口湿地三宝之一,斑海豹对栖息环境要求极为苛刻。近年来,林湿、渔业等多部门协同发力,持续加强对斑海豹及其栖息地的系统保护。民间力量亦不缺席,盘锦湿地保护协会海洋动物研究室对其进行全年不间断地跟踪监测。守护,换来了可喜的回报。观测数据显示,选择在此停留的斑海豹数量逐年攀升:2021年181只,2022年253只,2023年302只,直至2024年5月8日记录到393只斑海豹一同上岸的壮观场面,数量创下近30年之最。谢刚介绍,今年11月12日他一次拍摄到近70只,希望能用镜头记录到更多的斑海豹。滩涂上,它们安心地拍拍尾巴,转身没入碧波,或畅游,或觅食。这群远道而来的“贵客”,用它们不断增长的数量,为盘锦优良的生态环境投下了最珍贵的“信任票”,见证着这片安心栖息的“天然庇护所”的蓬勃生命力。记者/李博编辑/赵晴
    11/20
  • 田园初冬
    (摄影:仇宝胜白铁军)初冬时节,俯瞰朝阳市朝阳县南双庙镇附近的乡村,田野与村落被一层淡淡的金色勾勒出柔和的轮廓,褪去了繁茂的绿色,却未失去生机,远处梯田层叠,宛如大地铺展的五线谱,奏响生态与人文交织的田园诗篇,初冬的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近年来,朝阳市不断加大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力度,推动乡村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美丽乡村展示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编辑/赵晴
    11/19
  • 沈阳方城入选“新时代旅游新地标”
    编辑/赵晴
    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