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日期:2020-7-9 11:14:22
- 消息来源:丹东新闻网
鸭绿江水绿如碧,一岸桃花艳百里。三面环水一面傍山的辽宁丹东宽甸河口村,景致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有几分相似。几十年间,村民从“吃不上饭”到“富得流油”,乡村从“无问津者”到游客“欣然规往”,变化似乎就发生在一年年桃花开落间。
河口村的故事,大嗓门的村党支部书记冉庆臣最爱讲。
“我们村最早就是个富裕村,有富根儿。”200多年前,河口村是宽甸最大的集镇和水旱码头,内地货品集中于此、外埠客商纷至沓来,忙碌的码头常年桅杆林立,聚集着大小商号近百家,鼎盛时期人口达2万人。
汽艇在鸭绿江上行驶,200年前帆船如梭的场景早已找不到痕迹,可岸边的燕红桃树却如昔年林立的桅杆,带来了新的商机。
“最开始村民不认这外来的树。”冉庆臣说,“20世纪80年代,果树技术员李景和外出学习时带回几根桃枝,最后活了2个芽。经过多年培育、嫁接,村民柳景清种植了40多棵艳红桃树,一年下来成了‘万元户’,村民才认了这‘致富果’。”
沉寂百余年的老码头,在桃树梢上焕发新颜。
可桃红也怕巷子深。每家零散种植桃树,秋天桃子成熟了,也只能卖给过路人,换个油盐酱醋、面包火柴钱。辛苦种出的桃子只能卖几毛钱一斤,看得人着急上火。为了提升附加值,2005年河口村成立了燕红桃协会,2008年又成立了合作社。10多年过去,如今大桃子已卖到十几元一斤。
河口村现有燕红桃树20000亩,年产量4000万公斤,年产值约1.52亿元。“我做了20多年村支书,这次俺们河口村可真算交了‘桃’花运。”冉庆臣说。
“从我爸手里接下桃园,又在果园中建起了农家院。”43岁的村民吉洪洲家有100多亩燕红桃树,每年售卖桃子就有几十万元的收入。桃子好吃,桃园更好看,看到商机的不仅吉洪洲一人,河口村家家户户在桃树的簇拥下开起了农家院。
“拆掉自家好好的院墙,那不是糟践吗?”“郎大嫂农家院”经营者程淑华最初对拆掉院墙开农家院很抵触,心里盘算着:如果第一年能赚6000元钱就拆院墙接着干。
第二年,年近60岁的程淑华恨不得自己抡起大锤砸墙。“不仅砸了院墙,我还在后院盖起客房。转年不仅还清盖房欠下的外债,还剩了3万多元。”
就这样,村里很多外出打工的人也留在村里开起了农家院。经过几年的发展,河口村的农家院从最初的17个增长到现在的200多个。一到旅游旺季,农家院外街道整洁、彩旗招展,院内贴着的铁锅炖江鱼等菜品表让人食欲大增,村里好不热闹。
“现在河口村有千八百万存款的人不少。老百姓兜里不差钱了,素质也跟着提高。”冉庆臣说,去年村里开展农村环境整治,白天给村民开完会,晚上一个92人的志愿者团队就成立了,每周两次清理村里垃圾。游客来了评价说,村里的小道比城市的大马路还干净。
“疫情防控期间,大家不着急开门迎客,积极配合封道,证明兜里不差钱了。”质朴的冉庆臣,把河口村的一切美好都归结为“老百姓兜里不差钱了”。
如今的河口村,春赏桃花,夏游江,秋品鲜桃,冬捕鱼。农家院外花团锦簇、瓜果飘香;鸭绿江畔,远观桃树气势磅礴、如海如潮,近看桃花俏丽妩媚,似少女初妆。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有我可爱的故乡。”每次有客人来,冉庆臣总说:“《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歌曲唱的就是我们这里。”面对一些人的质疑,他总是不屑一顾。
如今,冉庆臣与客人关于歌曲的“争执”还时有发生,可两个桃芽、一抹花香,确实让河口村成了新“桃花源”。记者于力 高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