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布日期:2023-5-30 10:48:04
- 消息来源:丹东日报
他被人们称为“鬼才”“发明专业户”,在颠覆传统中常常给人意想不到的惊喜:他主持研发了世界首创的双镜头斜入射激光粒度仪、激光+图像粒度粒形分析系统等高端仪器;他开创了中国粒度仪批量出口到发达国家的先河,产品在德国、韩国、俄罗斯、美国、法国、英国、巴西、印度等九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被推崇……他,就是第四届“中国青年颗粒学奖”的获得者、丹东政协委员董青云。
长城脚下,雁栖湖畔。2023第十六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在北京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召开,董青云斩获了“2022年度科学仪器行业企业年度人物”奖。
作为百特创始人和领航者,董青云28年的创业历程,可以说是中国颗粒测试技术与仪器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翻开董青云的履历,他的成长曲线充满了跳跃性:1984年,从大连电子学校毕业的董青云被分配到原丹东仪表研究所,从事激光粒度测试技术研究工作。当时激光粒度测试技术属于国际前沿技术,他翻阅了大量专业书籍、杂志和文献,与课题组的同仁密切配合,通过独创的“串行散射光探测技术”,攻克了多角度散射光探测的难题,从而“一战成名”。正是凭借这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董青云很快成长为单位的业务骨干、课题负责人,多次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体制和机制的羁绊,董青云和同事们费尽心机完成的科研项目无法实现产业化,往往被束之高阁。恰逢此时,国家出台了鼓励“科技人员创办企业”“实施科技成果产业化”等政策。有了这一契机,董青云觉得自己的面前透亮了。那是一种被阳光照耀心灵的感觉,那是一种灵魂深处的通透,一个声音在他脑子里极其高亢:我要创办一家可以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的企业!
董青云将创业的头一年比喻为“死亡谷”。当时,中国粒度仪市场几乎全部被日本、美国、英国等国家占据。面临强大的国外竞争对手,他决定迎难而上,用中国人的智慧使国产粒度仪的技术强大起来。1995年7月21日,在一间二十多平方米的办公室里,33岁的董青云开始了科技报国的创业之路。根据市场和企业自身情况,他选择了技术和市场比较成熟的沉降粒度仪作为百特立足的产品,从制订方案、设计结构、电路、软件,到采购、装配、调试……董青云不知疲倦深入到每一个环节,在办公室里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几乎是家常便饭。凭借着此前的深厚技术积累,当年就研发成功操作简便、性能稳定的BT-1500离心沉降式粒度仪。
“搞不懂市场规律,再好的技术和产品也是没用的。”做技术出身的董青云背上简单的行李,买了硬座火车票,采取了最“笨”的上门推销方式,常常春季出发夏季才返回,有时一次行程要跑上万公里。经历了一次次失败与痛苦的市场磨砺后,终于与甘肃的一家公司签订了百特首台粒度仪的销售合同,随之又把仪器卖到辽宁、黑龙江、湖北……百特产品不仅在市场站稳了脚跟,也受到了国内客户青睐和追捧。
谈到百特公司是如何实现逆袭并超越的,董青云笃定地说:“研发创新是百特发展不竭的动力,一些核心关键技术,外国是不会给我们的,必须要坚定走自主创新的道路。”
百特公司选择了自主研发和合作研发相结合的道路。他们与华南理工大学、河北工业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合作,先后攻克了激光粒度仪反演计算、探测器阵列设计与制造等关键核心技术,使产品的价格大幅度降低,但主要技术指标却能达到国外同等水平,其中的样品制备系统还优于国外设备。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安全返回并携带1731克月壤样品。2021年10月19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钱学森实验室运用丹东百特Bettersize 3000 Plus激光粒度分析仪测量了样品的粒形和粒径分布,测量结果得到国际专家的高度评价。无独有偶,德国慕尼黑大学环境与地球研究院同样也采用了丹东百特的仪器进行月壤分析与研究,并得到了该实验室专家的一致好评。目前,百特粒度仪已有83项专利、100多项专有技术,通过了CE认证和FDA认证,成为中国激光粒度仪唯一通过这两种国际认证的品牌。公司拥有激光粒度仪、图像粒度粒形分析仪、粉体综合特性测试仪、沉降粒度仪和PM2.5监测仪等5个系列三十多个型号的产品,是中国首家既能生产沉降式粒度仪又能生产激光粒度仪的厂家。
如今,丹东百特已在全球5大洲30多个国家建立了销售网络,仪器销售到92个国家和地区。百特的每一次成功,都彰显着董青云过人的智慧和令人折服的领导力。无论是百特坚持“科技报国”的理想,还是他提出的“储备一代、研发一代、投产一代”的科研理念,都彰显着百特公司远大的目标和行稳致远的方略。
记者:曲丹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