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开放丹东
开放丹东
聚力稳就业 扎实惠民生
  • 发布日期:2023-7-5 10:18:24
  • 消息来源:丹东日报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石。今年,市人大将稳定和促进就业工作纳入常委会重点工作。4月27日至29日,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专题调研组,先后深入凤城市、元宝区和市本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企业、社区等地,通过实地走访、召开座谈会和听取政府工作汇报等方式,对全市稳定和促进就业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调研组指出,近年来市政府始终把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市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充分发挥职能优势,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稳就业工作,通过持续加大工作力度,强化工作举措,优化就业环境,扩大就业容量,促进了全市就业形势基本稳定。

提高思想认识,切实扛起稳定和促进就业工作的政治责任。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反复强调就业是永恒的课题,牵动着千家万户的生活,任何时候都要抓好。市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要继续从全局的高度重视就业问题,按照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要求,把就业工作提到突出位置,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特别是要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着力扩大容量、保障重点、强化培训、提升服务、守住底线,不断稳定和扩大就业岗位,稳定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稳定农民工特别是脱贫人口务工规模,促进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就业服务质量提升,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兜牢困难人员等群体就业民生底线和规模性失业风险防范底线,确保我市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始终抓好稳就业保就业工作,持续优化就业环境。一是完善制度环境和政策体系建设,加强就业法规、政策之间的统筹协调。落实国家和省关于高质量充分就业支持政策相关措施,结合人民群众需求以及我市就业工作实际,积极落实减税降费促进就业和国家以工代赈相关政策,出台或更新相关就业促进政策。二是充分发挥就业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作用,政府部门、群团组织、职业教育院校、各类企业和培训机构要整体联动,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树立“人才强市”理念,重视人才培养,建立人才储备库,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协调发展。三是高度重视我市技师学院等本土技能人才培养机构设施建设,优化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合理设置实用课程,精准对接市场需求,促进产业链与人才链的有机衔接,依托职业技能院校优势,加强城乡剩余劳动力短期技能培训,教育引导劳动者消除“等靠要”思想,转变单一狭隘的择业观念。四是构建常态化援企稳岗帮扶机制,持续激发其就业岗位创造能力。以增加就业岗位为目标,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零就业家庭、退役军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就业服务保障工作。五是强化劳动监察执法,加强劳动保障监察组织体系建设,创新劳动监察工作机制,提高执法规范化水平,切实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坚持经济发展带动就业导向,不断扩大就业容量。一是发展壮大地方经济实力,凝心聚力破除制约我市民营企业发展各种壁垒。围绕我市优势产业,加快招商引资和项目工作力度,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就业扩容提质。二是持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落实好各项创业扶持政策,拓宽创业融资渠道,优化创业审批程序,加大财税、金融对就业的扶持力度,抓紧设立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大力扶持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微企业发展,充分发挥新就业形态的“蓄水池”作用。三是及时补齐新就业形态发展中存在的制度、人才、服务等短板,发扬斗争精神,持续改革创新,努力破解就业难题,进一步构建完善覆盖新就业形态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新就业形态行稳致远。四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壮大县乡村促就业内生动力,强化农民工和脱贫人口稳岗就业。

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质量和水平。一是推广社区充分就业网格化管理体制向全市拓展,推动建设“暖心型”充分就业社区。完善覆盖全市城乡社区(村)一体的“4+1”网格化就业服务联动体系,重点打造“社区(村)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强化社区就业服务网格员队伍建设和管理。二是加强就业基础信息使用,提供“订单式”职业培训和创业培训。逐步打通智能型充分就业社区平台与丹东智慧化人力资源市场、辽宁政务服务网等各类信息平台壁垒,推进“打零工”信息平台建设和运用。三是加强各项就业服务措施的衔接配合。建立职业指导、职业介绍、职业技能培训、就业见习、创业服务等服务项目有机结合机制。充分运用就业创业服务补助补贴政策和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机制,支持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社会组织等承接基层基本公共就业服务,扩大服务供给,提升服务专业化水平。

记者: 景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