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开放丹东
开放丹东
打造科技创新“新高地”
  • 发布日期:2023-11-24 10:40:25
  • 消息来源:丹东日报

无人机携带蚕筐飞起,短短几分钟,便可完成以往人工需要几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的才能完成的移蚕工作;摘茧装置,让蚕农无须用手直接接触蚕茧和柞树枝叶,更便捷地摘到高处的蚕茧……丹东作为国内柞蚕生产大市,在科研、生产、管理等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李喜升便是我市该领域的学科带头人。

“攻破技术难题是一名蚕业科学工作者对蚕乡百姓的最大回报。”李喜升说。多年前,他跋涉柞园数千亩,为蚕农研制出了防治绒茧蜂特效药——“茧蜂克星”。研究课题那段时间,他克服种种困难,坚持到试验区观察记录。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防治绒茧蜂特效药问世后,看见蚕农们不再被绒茧蜂困扰,喜迎丰收时的喜悦,李喜升觉得自己的努力值了。

而后,李喜升把科研重心放在了对产业健康发展影响更大的柞树害虫防控上。他首次查清624种国内柞树害虫,明确了辽、吉、黑、豫、蒙等柞蚕主产省区近年来柞树害虫优势种及潜在优势种,根据害虫产卵分布、幼虫发生物候期、害虫天敌及成虫趋性等特性,他的团队研制出芽叶类、枝干类及橡实类柞树主要害虫综合配套防控技术,帮助蚕农实现增收。

“作为年轻的科技工作者,我想勇攀技术巅峰。”丹东东方测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张伟如是说。近年来,他研发完成的产品先后获得国家、省、市颁发的奖项40余项,累计申报专利147项,其中发明专利84项。他先后主持、参与实施了国家、省级课题19项,多项产品被认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解决了冶金矿山、煤炭、建材等行业对工艺参数实时检测分析的难题,提升了行业生产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水平。他带领项目攻关小组仅用两年多时间就完成了“X荧光多元素分析”主要的关键技术,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丹东克隆集团高级工程师徐毅,累计获得国家专利17项,发表论文50余篇,编制了化工行业执行标准2项,主持研发、攻关多项技术难题,参与了中石化、中石油高危离心泵升级改造项目,为密封行业解决“卡脖子”问题作出了贡献。徐毅说,为自己热爱的事业挥洒汗水、奉献青春,他从未后悔。

徐孝旭是辽东学院化工与机械学院副院长,被业内称为科技企业的“造血者”。从事科研工作26年,他带领科研团队成员围绕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液晶高分子材料开展系统研究,开发出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降解性的囊泡微球,此类材料可作为理想的载药体系,在生物医用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在与企业开展的课题研究中,徐孝旭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大颗粒交联聚苯乙烯系列成果转化,直接经济效益1205万元。科研期间,他发表SCI收录论文20余篇,获批省级科研项目5项、省科技厅揭榜挂帅项目1项,授权发明专利5项,并荣获辽宁省教学成果三等奖。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工程,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越来越多综合素质好、专业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自然学科带头人发挥了科创带头作用,一批优秀的科技成果竞相涌现。

记者:栾柏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