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多彩辽宁
多彩辽宁
向绿而行 科尔沁沙地旌旗奋——辽宁省阜新市推动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系列报道之二
  • 发布日期:2023-12-21 12:29:23
  • 消息来源:辽宁日报

美丽阜新,向绿而行,焕新出发!

从漠上草原到良田沃野,从城市到乡村……如今的阜新,处处是风景,满目皆新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低碳正实实在在地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和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今年以来,阜新市全面践行“两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坚持以实施重大生态修复治理工程为牵引,持续推进“美丽阜新”建设。向科尔沁沙地进军,实现人进沙退、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实施海州露天矿综合治理,一体化推进地灾治理、生态修复、开发利用。实施“全域海绵化·水润阜新”“全域苗圃化”等城市更新行动,积极打造“美丽阜新”。加快建设农业强市,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本报今日推出年终盘点系列报道之二——绿色发展篇,追寻阜新生态建设的有力步伐,展现其在绿色发展道路上取得的丰硕成果。

阜新市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由昔日的“煤电之城”向“新能源强市”转型。(来源:阜新市委宣传部)
阜新市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由昔日的“煤电之城”向“新能源强市”转型。(来源:阜新市委宣传部)

绿染田野 丰产增收有秘诀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阜新大地,又是一个丰收年。

“今年,我们联合社通过参与玉米单产提升工程实现了玉米增产丰收,大伙儿转变老观念,看到数字农业、科学种田的实效,更加坚定了种粮的信心。”阜新市彰武县同心创展联合社负责人孙继刚对记者说。

今年早春,农业农村部开展全国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全国共有19个县被列入首批实施玉米单产提升工程示范县,彰武县承接并实施了国家首批玉米单产提升工程20.62万亩。经测算,项目区平均亩增产200公斤以上,核心项目区玉米亩产达1000公斤以上。总计减少化肥用量1030吨,节水3090万立方米,预计总体可增产1亿斤,增收1.2亿元。

从1000斤到1000公斤,这份喜人成绩单的背后,是科技的巨大力量,寄托着无数农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

丰产增收带来的生态效益远不止于此。在收割后的玉米田里,孙继刚向记者介绍:“你看这密度、‘高留茬’和玉米茬的深度,能有效实现冬春季留茬固沙,改善土地沙化,土地越种越肥沃。”这对于过去风沙肆虐,玉米亩产量长期徘徊在1000斤左右的彰武县来说,具有长远的意义。

在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招束沟镇地宫村,被白雪覆盖的梯田顺着山势蜿蜒迂回。今秋,这里同样迎来了一场跨越式的丰收。地处丘陵地带的招束沟镇,90%以上的土地都是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机械化作业难度大。今年年初,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地宫村近6000亩坡耕地改建成水平梯田,旱可蓄、涝能排,丰收的喜悦洋溢在村民脸上,金色的田野映出乡亲们火红的日子。

这一年,阜新市粮食生产喜获丰收,肉蛋奶产量稳步增长,“菜篮子”产品有效供应,农村环境持续改善,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显著提升。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59.3万亩,粮食产量实现历史新高。前三季度,一产增加值增速5%,位居全省第一。绿色食品产业蓬勃发展,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52户,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112家。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25个村被列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试点村,62个村列入省级美丽宜居村创建名单。农村各项改革扎实推进,全市经营收入突破5万元的村占比达到七成。

这一年,从农产品单纯供给到就地加工,从特色业态形成到发展,从区域公用品牌到企业自主品牌,一条全链融合、产业更新的农业转型升级路径正在摸索中向前延伸。龙头企业牵头、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积极参与,用服务和收益联结成一体的产业新业态正在茁壮成长。

位于科尔沁沙地上的阜新市彰武县大清沟美景。(摄影:郑广祥)
位于科尔沁沙地上的阜新市彰武县大清沟美景。(摄影:郑广祥)

绿美家园 山清水秀绿生金

春日观柳河落雁,夏日望水天一碧,秋日赏海棠红叶,冬日享温泉颐养……这一年,阜新的四时美景不仅看醉了游人,也让万千市民感受到生态环境愈加向好的幸福感。

阜新市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大气、水、土壤治理,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系统攻坚生态建设难点问题,全面打响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全力抓好海州露天矿综合治理,加快“全域海绵化·水润阜新”建设,持之以恒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系统修复。

今年4月,阜新市拉开废弃矿山三年复绿行动的序幕,以海州露天矿国家矿山公园10平方公里矿区范围为起步区,2023年重点推进矿坑内绿化1230亩,矿区周边绿化2217亩,三年绿化总任务1.5万亩,最终实现海州露天矿国家矿山公园28平方公里范围内应绿尽绿。加快推进矿山公园景观提升工程等,将“棕色露天煤矿”变为“绿色经济引擎”,让海州露天矿之绿成为市民幸福生活的底色、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今年,阜新市创造性实施“三河源”保护工程,对细河、绕阳河、养息牧河三条大河源头进行保护,将其建设成为科普教育基地、观光打卡园林。推动治水从治标向治本、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治理转变,引领治水由截污治污迈向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治理新阶段。

经过70余年坚持不懈的综合治理,阜新实现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阜新市确立“一带三区”沙地歼灭战格局,扎实推进辽西北防风治沙固土工程和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建设。今年以来,新增治沙面积30余万亩,造林绿化12.22万亩,以树挡沙、以草固沙、以水含沙、以光锁沙、以工用沙的科学治沙经验,为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贡献着“阜新智慧”。

治沙技术日新月异,省沙地治理与利用研究所与阜新市气象局达成合作,实现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提高风沙防灾减灾能力、建立信息共享多维度应用机制、推动风沙气象在科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应用。在彰武县阿尔乡镇,工作人员依靠沙化土壤监测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氮、磷、钾等元素含量变化,从而科学制订治沙方案。

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土地沙化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以樟子松为主的固沙林在科尔沁沙地南部迎风挺立,牢牢拱卫着辽宁中部城市群、京津冀地区的生态安全。

绿富产业 转型发展好风光

天无弃物,变废为宝;点沙成金、变害为宝……这一年,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在不断创造惊喜的同时,一座山清水秀、产业兴旺的魅力之城屹立于辽西大地之上。

不久前,阜新市华洲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辽宁联通管业有限公司两家企业获评“2023年度国家级绿色工厂”。这是“阜新绿”的又一处生动实践。今年,阜新市着力推动重点行业及领域逐步实现绿色制造,由点到面深度扩展,促进工业绿色转型升级提速,大力构建高效、清洁、低碳的绿色制造体系。截至目前,已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4户、省级绿色工厂9户、省级绿色设计产品2个。

一排排风电机组矗立山巅,吞风吐电;一片片光伏板整齐列阵,熠熠生辉;光伏治沙实现板上发电、板间种植、板下修复,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这一年,阜新市持续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积极探索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路径,突出发展新能源产业,实施新能源倍增行动,推进新能源发电、消纳、装备三大基地建设,新能源装机规模达到477万千瓦,占总装机规模的71%,昔日的“煤电之城”实现向“新能源强市”的华丽转身。

一粒沙,曾是阜新地区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罪魁祸首,如今却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柱。7月12日,第五届中国(彰武)铸造硅砂产业高质量发展会议在彰武县开幕。一粒沙、一座城,彰武县走砂路、打砂牌,持续做大砂文章,走出一条具有彰武特色的硅砂及铸造产业融合发展之路。作为全国三大天然硅砂主产地之一,随着一批龙头企业入驻,彰武硅砂产业实现了从小到大、从点到链、从弱到强的飞越,以硅砂牵动的上下游企业扩增到100余户。

成立于2006年的联信铸砂集团,是一家专业从事铸造用砂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企业,也是最早到彰武落户的域外企业之一。据公司研发中心经理钟飞升介绍,公司从不到10人的小厂发展至今,已拥有4个工厂,员工超过200人,成立了研发中心。通过科技赋能大幅提升了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他指着眼前几种硅砂样品对记者说:“从前,出厂一吨烘干砂大约在70元至80元之间,如今,高端覆膜砂要卖到每吨7000元到8000元,相差近百倍。”

一块块煤矸石,曾是占用土地资源、污染大气土壤的大宗工业固废,如今却是制砖造纸的材料和热能。在辽宁屿衡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有限公司,一批批煤矸石原料被皮带运送到生产线,经过破碎、搅拌、压制等多道加工工序,变成一块块砖坯输送出来。公司总经理郑天宇说:“我们和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合作研发了透水砖项目,生产原料当中煤矸石占比达90%,实现了煤矸石的循环利用,既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又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煤矸石不仅能制砖,还有许多新奇变化。在新邱区,构建起煤矸石预处理、烧制建材、余热造纸、纸制品深加工、电商物流的“砖纸一体化”循环经济全产业链,新邱区也由此开启了建设“中国北方纸都”的新征程。

口袋公园成为市民休闲嬉戏的好去处。(摄影:姜楠)
口袋公园成为市民休闲嬉戏的好去处。(摄影:姜楠)

绿绘生活 惬意舒适生态美

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成为阜新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气。

高标准、高质量开展城乡环境整治百日攻坚行动,全力以赴打一场顽瘴痼疾的歼灭战,环境治理的攻坚战,提振精神、提升形象的翻身战,全力打造干净、有序、优美、和谐的城乡环境。

11月4日,初冬时节的阜新城乡,8万余人投身城乡环境整治全民清扫日活动中,合力掀起城乡环境整治百日攻坚行动第一波高潮。百日攻坚行动自11月1日起至明年2月24日,由“五治理五规范”“六清六创”两部分组成,彻底清理一批有损城市形象、影响群众生活的“脏乱差”现象,提升城乡面貌,推动城市更新。

全面改善城乡环境、加快建设美丽阜新的“集结号”嘹亮吹响,以治脏、治乱、治差、治违为切入点,集众智、汇众力,祛顽疾、展新姿,奋力营造干净、整洁、安全、有序的城乡面貌,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推窗见绿,出门入园。这是口袋公园给市民的惊喜。继去年首批10个口袋公园建成后,作为“全域苗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阜新市再建10个口袋公园,让更多的市民享受到美好的城市空间。

今年以来,阜新市全力铺开“全域苗圃化”绿化建设工作,扩大建成区绿化面积,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塑造城市良好形象。除新建10个口袋公园外,同步开展裸土覆绿、拆围透绿、见缝插绿、小区“围绿”“补绿”工作。到2025年,全市新增绿化面积将达520万平方米,让“人在城里走,宛如林中游”变成现实。

年初以来,阜新市“全域苗圃化”绿化建设工作全面铺开,扩大建成区绿化面积,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塑造城市良好形象。各有主题、各有亮点、各有千秋,是今年新建口袋公园的最大特色。同时,口袋公园与周边社区实现互动交融,打造绿色、开放、共享的家门口休闲空间。以四季公园为例,将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与景观元素相结合,不仅赋予园区活力,还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发挥对少年儿童有益有趣的教育功能。

这一年,生态持续向好,不仅是市民的真切感受,还有实实在在的数据佐证:截至10月末,阜新市优良天数比例达79.9%,8个国考断面水质全部达标,重点建设用地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为100%,入选省级“无废城市”建设名单。

这里,蓝天白云成为常态,绿水青山触手可及;这里,风车高高矗立,光伏发电板鳞次栉比,新能源产业“风光无限”;这里,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加速形成,为创建“两市四区”写下生动注脚。这里,就是阜新。

记者:田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