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日期:2024-3-15 8:47:49
- 消息来源:辽宁日报
核心提示
近期,沈阳市和平区十一纬路一家名为“花麒”的美术馆火了,这个依托“美国花旗银行奉天支行旧址”打造的文化场馆,开业不久便有大批读者来此地“打卡”。
记者了解到,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沈阳很多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被改造成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这些立于街头巷尾,曾经记录城市旧时光的老建筑,如今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新去处。
又一处百年建筑成为“打卡”新去处
“早在20世纪初,南市场就是沈阳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繁华之地,是当时多元文化交融汇聚之地。这里遍布历史底蕴丰厚的建筑,包括诸多名人故居和金融商业机构旧址。”沈阳市和平区南市场街道党工委书记吕阳对记者说,南市场街道有百年以上历史建筑26处,在拓展城市文化空间方面优势显著。
吕阳的想法,也是很多历史文化爱好者的想法。
2023年5月,计划在沈阳开一家书店的郑雪娇路过十一纬路时,看中了“美国花旗银行奉天支行旧址”这座二层欧式老建筑,尤其是从上至下的6根巨大水泥柱十分吸引眼球、大型窗格年代感十足、超高的举架适合艺术品展示……最打动她的,还是这栋建筑本身便是沈阳市不可移动文物,有历史内涵。经过认真洽谈合作、半年多筹备准备工作,花麒美术馆于今年1月份开张了,一楼开书店,二楼是美术馆。“它带着城市的历史风韵和时间烙印,读者来到这里仿佛走进一个历史空间,书香和艺术品的浸润能够让它在新时代焕发生机。”店长高明岳告诉记者,目前一楼的书店拥有藏书5万册,二楼美术馆也即将对外开放,不管是沈阳市民,还是外地游客,都可以在这里享受书香生活。近日,很多人来这里“打卡”。
多处历史建筑成为文化创意产业街区新地标
像这样依托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打造的公共文化空间,在沈阳还有很多。
“咖啡小巷”是和平区众多以咖啡馆为主营的小巷聚合体,也是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在今年2月刚刚公布的2023年市级文化创意产业特色街区之一。
“和平区南市场3.44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有饮品类商户136家,咖啡馆57家,其中不乏开在文物历史建筑里的。”吕阳告诉记者,咖啡店经营者刘大伟就利用了“英国汇丰银行奉天支行旧址”的一隅,将咖啡店的运营与建筑的历史文化结合起来,打造自己的经营风格。
实际上,沈阳利用历史建筑打造文化场所很早以前就开始了。位于沈阳市大东区的东贸库建筑群被列入沈阳市第五批历史建筑名录,现在这里是远近闻名的时代文仓城市书房。历史留下的工业遗产得到活化利用,成为城市文化新地标。“时代文仓城市书房建筑中的红砖、木质结构元素皆为原有的建筑构造,设计团队重新设置建筑力学结构,最大限度保留了建筑特有的历史风貌。”大东文旅集团项目运营部工作人员田璐璐告诉记者,建筑是一个城市特色和历史文化的体现,历史建筑的保护应该遵循原真性和完整性原则,改造成书房是很好的选择,它不仅可以对外开放,还能保护建筑的原有格局。同时,阅读空间参与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会让“文化味”更浓。
发挥老建筑内涵优势丰富百姓文化生活
不管闲暇还是工作,访古建筑是沈阳大学文法学院教授赵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常常穿行在沈阳古香古色的建筑群中,感受这座城市的历史烟云。在赵旭看来,饱含历史文化底蕴的老建筑本身就是一座城市发展历程最直接的见证者,其实体存在与功能的更新,也是新时期城市活力的充分体现。将历史建筑改造为文化场所,使历史建筑在具有实用功能的同时,更能激发其使用者进一步保护的动力。历史建筑经过改造开门迎客,摘下了神秘面纱,也会激发大众的兴趣,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沈阳建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伯超表示,从古代、近代到现代的不同时期,沈阳建筑都有其特色。走在沈阳大街小巷,能看到很多银行、洋楼式小住宅、商店、影剧院、旅馆、办公楼、火车站等老建筑,一砖一瓦都记载着令人刻骨铭心的历史,只有将这些老建筑的内涵挖掘出来,城市才有生命力。
去年底,沈阳市两项城市更新举措入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印发实施的《城市更新行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第二批)》。其中,沈阳市出台城市更新中长期规划中就包括了保护利用文物和历史建筑、历史文化空间更新利用等策略。守住历史文脉,成为城市更新的底线,也是结合时代的一种创新方式,通过对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提升改造,让城市“更新”,让百姓的文化生活更丰富。
记者:刘海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