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日期:2024-6-7 12:38:00
- 消息来源:辽宁日报
夏季的阜新,满目皆是青翠葱郁的绿色,绿荫遍野,万物并秀,如诗如画般的美景在人们眼前徐徐展开。曾经这里是风沙肆虐的战场,如今,一场声势浩大的绿色革命悄然上演,漫天黄沙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绿洲。
2023年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全力打好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科学部署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集中力量打歼灭战。
阜新市委、市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沙治沙的重要讲话精神,迅速打响了科尔沁沙地歼灭战。一年来,全市共营造林37万亩,退化草原修复13万亩,村屯绿化项目3.1万亩;推进沙化耕地治理34万亩;高质量完成50万亩玉米单产提升工程;完成稻田湿地改造0.63万亩;培肥改良示范区7000亩;调减花生面积2万亩;完成保护性耕作5万亩,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硕果累累。
科学谋划 因地施策
6月4日,在地处辽蒙边界的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福兴地镇新邱村,新栽植的小树已吐出嫩芽,迎风舒展,为沙地增添了一抹清新的绿意。
不只新邱村,从彰武县四合城镇至阜新县化石戈镇,全长400公里、东西贯通的锁边林带上,处处可见刚刚在此扎根的“新绿”。
这里是保护沈阳中部城市群的绿色生态屏障。为了让这个“绿色屏障”更加坚固,阜新市在今春奏响了植树造林的冲锋号,全市上下迅速行动堵住风口、筑牢屏障。这是阜新市科尔沁沙地歼灭战“一带三区”攻坚格局中的“一带”。
阜新市现有沙化土地面积300.42万亩,占全省沙化土地的44.7%,被称为辽宁的“风口”和“沙窝子”,这里是遏制科尔沁沙地南侵的最后一道生态壁垒。阜新立足当前全市土地沙化现状,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制定《阜新市科尔沁沙地歼灭战行动方案(2023—2030年)》,明确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的行动背景、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歼灭战并非简单的防御战,不能简单地以自然修复为主,而是要主动出击,科学加大人为干预力度。曾经,“阜新三沟经验”“章古台模式”,高效精准地破解了风沙灾害带来的困局,也为制胜科尔沁沙地歼灭战提供了防沙治沙的思路和方法。当下,阜新市在总结运用多年防沙治沙经验的基础上,积极运用先进的科学创新技术,不断提升治理质效。
明确战役布局,科学布设项目。阜新市结合全省科尔沁沙地歼灭战总体布局,坚持与沈阳市、朝阳市及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建立跨区域联合作战,选取阜新四个代表性区域作为攻坚先导区,确立科尔沁沙地歼灭战“一带三区”攻坚格局,统一规划布设林草、水利等治理项目,系统规划涵盖森林、草原、湿地、农田、河湖、矿山的六大工程,全面启动确保打好打赢富有特色、绩效显著的科尔沁沙地歼灭战。打一场县区有战区,乡镇有战场,村屯有阵地的人民战争,集中力量快速突进,争取在2025年底前建成创新实践的示范区,实现山河重整、空间重构、乡村重生。
“一带三区”指科尔沁沙地南缘锁边林带、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示范区、绕阳河流域综合治理示范区以及柳河流域综合治理示范区。
打造科尔沁沙地南缘锁边林带,采取乔灌草结合的方式,实施“以树挡沙”工程,在现有辽蒙边界防护林的基础上,加强防风固沙林草带和农田防护林建设,见缝插绿,织密屏障,用3年时间打造一条宽2至3公里,跨区域的科尔沁沙地锁边林带;打造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示范区,以彰武草原示范区提质增效为基础,在草原、湿地修复、农田防护林建设、沙化耕地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沙产业发展等方面持续发力;打造绕阳河流域综合治理示范区,围绕绕阳河水系、流域,依托科技创新,采取源头治理、小流域治理等工程措施,加快河流源头治理向全流域治理推进、加快小流域治理向水系治理推进、加快具有明显沙化趋势低产耕地向全域高标准农田推进。开展以锦绣海棠、岳阳红苹果、山枣等经济树种为主的村屯绿化,实施农田防护林网建设,实施保护性耕作、耕地轮作、玉米单产提升等农艺措施项目;打造柳河流域综合治理示范区,围绕柳河水系、流域,实施“以水含沙”工程,采取水系联通、生态灌区建设等工程措施,加快小型节水项目向大型节水灌区推进、加快沙化低产耕地向全域高标准农田推进。把柳河流域打造成阜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引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系统观念 统筹治理
6月2日,在阜新县于寺镇官营子村,伴随着阵阵蛙鸣,农户们娴熟地操纵着水稻插秧机,在田间来回穿梭作业,一株株嫩绿的秧苗被均匀地插入田中,一块块水田转眼间披上了“绿衣”。官营子村耕地面积2.31万亩,其中沙化土地面积1.3万亩,要发展农业生产,首先就要改善生态环境。以水治沙,无疑是开启丰收之门的“金钥匙”。在科尔沁沙地歼灭战中,官营子村秉持系统观念,发挥生态综合治理的示范作用,坚持水网先行、林网跟进、路网联通的原则。充分利用官营子河丰富的水资源,大力实施灌区工程。通过河流截潜、水源井、方塘等,新增灌溉面积1.3万亩。放眼阜新全市,各地以水定绿、以水治沙的新做法不断涌现。
防沙治沙是一项系统工程,阜新市将科尔沁沙地歼灭战与“全域海绵化·水润阜新”攻坚战、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工作相结合,加强治沙、治水、治山全要素协调和管理,通过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工作,推动生态环境的整体改善,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同时,以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有效保护为目标,统筹生活、生态、生产用水需求,保障重点河流的基本生态流量,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
来到阜新县阜新镇平安地村东骆驼山,沿着平坦的水泥路一路向前,远远就能望见一块写有“细河源”字样的巨石。四周的草木茂盛,花团锦簇,不远处的水平梯田层峦叠翠,预示着新一年的丰收。主题为“锦绣山河”的山地灌木园于去年建成,这是阜新围绕细河、绕阳河、养息牧河源头实施的“三河源”保护工程,推动治水从治标向治本、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治理转变,将三河源头建设成为科普教育基地、观光打卡园林,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城市的绿色也在不断更新,今年4月,阜新市“全域苗圃化”绿化建设工作早早启动,利用城市地块培育治沙苗木和城市景观绿化苗木。阜新市还提升城市大外环防护林的功能,构建城区防风固沙的绿色屏障;在城区道路实施“见缝插绿”,补植常绿树木,编织出四季有景的城区绿网;提升城市出入口路两侧的绿化带品质,增加人文历史元素,持续美化“城市窗口”;新建和改造口袋公园,提高公园绿地的可达性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通过不断扩大城市的绿色生态空间,提升城镇的生态涵养容量和绿色生态品质,绿满阜新的愿景正在成为现实。
坚持系统治理,还需不断发动群众参与到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的全过程中来。
2001年,彰武县四合城镇刘家村村民侯贵,只身一人扛着铁锹走进荒山,搭起窝棚,开始了长达23年的植树造林。绿进沙退的背后,他矢志不渝战黄沙的精神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治沙人”的行列。为了让侯贵在山里也能用上电,国网阜新供电分公司四合城供电所工作人员张国成全流程协助办理。在施工机械、车辆无法进入荒漠施工现场的情况下,张国成带着施工人员手拉、肩扛、拖拽,每天作业十多个小时,终于成功为山里通了电。张国成说:“为植树造林,防风治沙做点儿贡献是应当的。”这种人人参与、勠力同心、聚沙成塔的精神,是推动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在阜新市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坚实基石。
产业兴旺 绿富同行
持续向好的生态环境,吸引着更多珍贵的“远方来客”来到阜新。前不久,在阜新市玉龙湖面上,被称为鸟中“大熊猫”的青头潜鸭悠然栖息。物种的回归和丰富是生态环境改善的“晴雨表”,珍稀鸟类的频繁“造访”,不仅佐证了阜新市生态治理的成效,也为阜新市文旅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今年“五一”假期,阜新市推出了赏花观鸟闲适之旅,邀请全国游客前来欣赏候鸟嬉戏的美景,感受自然生态之美。
阜新市积极利用丰富的绿色资源,让文旅产业提质增效、新兴产业集约集聚、传统产业创新创优,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逐步形成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阜新之绿”正不断为当地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赋能。仲夏之季,正是漠上草原景色最美的时节,彰武德力格尔草原风景区迎来了熙熙攘攘的游客潮。德力格尔草原位于彰武县大德镇,曾经是连绵起伏的沙坨子,风蚀点密布,甚至还有多座难以战胜的流动沙丘。随着彰武草原生态恢复示范区建设的正式启动,以“一年初绿、二年满绿、三年见成效”为目标,彰武县北部4个乡镇14个行政村形成了54万亩疏林草原,欧李山、德力格尔、半拉山等旅游观光带累计接待游客30万余人次。夏季沿着草原路漫步,沿途可领略京桃林的繁花似锦、油菜花海的金黄灿烂、万亩草原的广袤无际。前不久,又有喜讯传来,德力格尔自驾车旅居车营地被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旅游车船协会评定为全国5C级营地,是我省首家全国5C级营地。
治沙并不意味着沙地的彻底消失,而是旨在将沙地转化为宝贵的资源,化害为利,实现生态文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和谐统一,让人与沙地共融共生。眼下,“点沙成金”已成为阜新产业发展的新路径。
聚焦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阜新沙地产业声名远扬,新兴业态层出不穷。沙地甘薯、沙地西瓜、沙地香瓜等特色农产品串联起了乡村产业的振兴图景。光伏板上发电、板下修复、板间种植的治沙模式不断复制推广。彰武县是我国三大天然硅砂主产地之一,彰武硅砂素有砂中“细粮”美誉,是铸造、化工、航空航天等行业不可多得的原材料。从“防沙治沙”到“用砂”,彰武县已形成硅砂深加工、装备制造及配套、高端建材等三大主导产业链集群效应,“砂都”之称愈发响亮。
又是一年绿染大地,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的号角高亢有力。阜新市坚持在我省科尔沁片区歼灭战中当先锋、打头阵,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坚决打好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让辽宁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书写防沙治沙精彩华章。
记者:田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