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日期:2024-9-10 10:19:08
- 消息来源:辽宁日报
9月5日,为期13天的第十二届全国杂技展演在沈阳闭幕,众多高难度精品杂技让观众过足杂技瘾,同时也让历史上辽宁杂技的高光时刻重回公众视野。辽宁是杂技大省、强省,诞生了中国杂技史上多个“第一”:首创高难度杂技“飞车走壁”和“环球飞车”曾轰动全国;首演的“空中飞人”改写了中国没有大型高空杂技节目的历史;杂技晚会《天幻》开中国艺术杂技发展的先河;首个出访美国的专业艺术表演团体,被称为继“乒乓外交”后的“杂技外交”……这些引以为豪的众多第一,是辽宁的骄傲,为中国杂技史谱写了厚重的一页。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这段历史的见证者、表演者的后代以及相关专家,一同回忆那些动人的细节。
1
首创“飞车走壁”和“环球飞车”,轰动全国
在沈阳市沈河区中山路214号有一栋日式砖木结构的二层小楼,这里是杂技表演艺术家蔡少武的旧居。
今年78岁的蔡二宝是蔡少武的二女儿。她告诉记者,蔡少武于1919年出生在北京,8岁时,加入中国飞车旅行团表演杂技。17岁时,他发明了在墙上骑车的技艺,这一创新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而在此基础上升级的“飞车走壁”技艺是蔡少武于上世纪50年代初在沈阳创作的。
1951年,蔡少武初到沈阳。他在北市场做了一个高11米的大木桶,用于“飞车走壁”表演。由于缺少资金,他只能借钱表演、制作大木桶。大木桶非常简陋,仅用木柱作支撑,在上面骑自行车晃动得很厉害。但蔡少武还是成功地骑着自行车在陡峭的桶壁上飞驰,再加上双手离把等惊险高难的动作,令人惊叹不已,吸引了大量观众前来观看。
蔡少武的杂技表演以胆量惊人、台风优雅、技巧精妙闻名,深受观众的喜爱。资料记载,其最红的时候是在沈阳中山公园的表演——可容纳1200人的场地场场爆满。后来,“飞车”从自行车发展到摩托车,再到汽车,蔡少武的名字红遍全国,享誉杂技界。
难得的是,蔡少武一家都从事飞车表演。妻子彭凤,享有“中国女子飞车第一人”之誉,8个子女被称为“蔡氏八宝”。全盛时期,蔡家三代共13口人全部从事飞车表演。
蔡二宝是有名的“飞车皇后”,7岁时便配合父亲表演飞车,那时她还不能自己骑车,经常坐在父亲身前,弟弟三宝坐在后边,一家三口表演《一车三乘》。骑到最后,3人一起撒把,任由自行车飞驰,观众连连惊叫。8岁那年,蔡二宝自己登台表演。“尤其是‘飞车抛球’这一绝技,我在桶壁上飞车的同时,双手还能抛接3个小球。即使是现在,这一绝技也没有第二个人能够表演。”蔡二宝说。
蔡少武飞车技艺分为两大类:一是“飞车走壁”,二是“环球飞车”。“飞车走壁”节目有《双手脱把》《脱背心》《顶碗》《钻火圈》《扔球》《五人五车编队》《汽车飞龙》《熄灯盲演》等数十种节目。“环球飞车”节目,除了汽车飞龙因受空间限制不能在特制的大球里演出外,其他节目都可演出。后来又在特制的大球里增加了“360度上下大回环”“双车交叉十字大回环”等技艺。蔡家一时间名声大噪。在1959年,武汉长江大桥通车时,贺龙元帅邀请蔡少武的飞车队手持大旗率先穿越大桥,可见其影响力之大。进入90年代,沈阳杂技团的飞车队出访了香港、澳门、澳大利亚等地,表演的节目以“死亡飞车”闻名海外,被誉为国宝级杂技节目。
蔡少武德高望重,曾担任沈阳杂技团副团长,中国杂技艺术家协会理事,辽宁杂技家协会主席。
72岁的蔡四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父亲一生在艺术上不断追求、探索。1982年,还创作并主演了‘汽车飞龙’。在漆黑的飞车桶内,汽车牵引着一条长达10余米的由灯光制作的彩龙,在高8米、直径仅10米的桶壁上上下翻飞,如蛟龙戏水,喷珠吐玉,璀璨夺目,气势磅礴,令人叹为观止。谁能想到,那一年,父亲已经63岁了。”
1994年,中央电视台和辽宁电影制片厂联合拍摄的彩色故事片《飞车世家》,讲述蔡少武一家献身飞车艺术的故事。中国杂技协会副主席、沈阳杂技团团长安宁评价:“蔡少武首创的‘飞车走壁’和‘环球飞车’,家喻户晓,轰动全国,对全国各地发展飞车节目起到推动作用。”
2
“空中飞人”改写中国没有大型高空杂技节目的历史
上个世纪50年代,沈阳杂技团还首创了“撩钩子”(即倒挂柳树叶)技巧动作,中国高空杂技节目由此诞生。
家住沈阳市大东区沈铁路新华壹品B区的张业庆今年79岁了,他是沈阳杂技团的老演员,是辽宁杂技辉煌历史的亲历者、见证者。
接受记者采访,张业庆一脸的自豪和骄傲:“当年沈阳中华路上(现在是中华剧场)有个8米高的帆布大篷,大篷里能坐1000多人,沈阳杂技团在这里表演‘空中飞人’等杂技,场场爆满!”
沈阳杂技团成立时,还没有高空杂技节目。1956年11月,苏联马戏团在北京演出,沈阳杂技团组织了十几个年轻的杂技演员观摩学习,其中就有黄亚丽和孙德荣。回到沈阳后,她们开始创排“空中飞人”,不但练出了“口叼劈叉”“上下口叼转”等全套动作,还创造了“脚脖转”“单背丫”等高难动作。她们的表演大气优美,技巧高难,令观众叹为观止,黄亚丽和孙德荣也成为我国表演高空杂技节目第一人,改写了我国没有高空杂技节目的历史。之后,在黄亚丽和孙德荣的传授下,“空中飞人”在全国遍地开花。
张业庆清楚地记得,“空中飞人”第一次演出是1957年7月1日,地点就在那个大篷里。同时上演的还有“秋千飞人”“蹦床飞人”。“秋千飞人”由王会田、刘世铭、铁大文、陈飞、贾玲等人表演,主要技巧是秋千平飞、前空翻,最精彩的技巧莫过于4人相连做180度“撩钩子”形成5人连挂,观众赞不绝口。
而“蹦床飞人”则由海志华、孙德荣、杨德飞、刘世铭,梁玉坤、吕萍、陈飞来表演。演员们通过弹力网的弹力做出空中翻腾动作,时而前腾空两周,时而后腾空两周,时而空翻720度,时而拔高,很惊险。为了调节现场紧张气氛,演员刘世铭在表演时会在空中立正向观众敬礼,引得观众哈哈大笑。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1951年,大连也成立了杂技团,由王宝田、葛学诗、张星显、回光斗、郜风赞、蔡吉照、孔祥鹏等20多位艺术家组成专业艺术团体。演出的节目有“耍马叉”“大武术”“高台晃板”“软功”“飞拐子”“转碟”“滑稽”等,深受观众喜爱。
大连杂技团在发展中不断创新,将杂技融入完整的故事情节中。2012年首次演出杂技剧《霸王别姬》,用杂技动作讲述古代爱情悲剧,让那些对中国历史故事知之甚少的外国观众亦能感受到这场爱情悲剧动人心魄的魅力。这是国内第一部涉足历史题材和悲剧体裁的原创杂技剧,拥有完整的戏剧结构,为杂技的发展开辟新路,具有划时代意义。
3
首个出访美国的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开展“杂技外交”
1972年,沈阳杂技团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出访北美和拉丁美洲的文艺团体,前往加拿大、美国、智利、秘鲁、墨西哥五国进行为期4个月的访问演出,每到一处都受到热烈欢迎,被舆论称为新中国继“乒乓外交”后的“杂技外交”。
张业庆说,当时在美洲演出的节目有《狮子舞》《转碟》《钻圈》《高椅》《顶碗》《蹬技》《高台定车》《车技》等10多个节目,演职人员73人,其中包括张业庆和爱人陈焕。
“当帷幕拉开,舞台上一群穿着绿色服装的姑娘和两名青年用竹棍抖动着碟子,在玉兰花之间表演转碟技巧,并随着江南丝竹乐曲先后变换10个不同画面,演员们表演了‘单手倒立’‘翻筋斗’‘叼花’等高难度杂技动作,到两名男演员表演‘对头顶’时,观众的情绪达到了高潮。”张业庆回忆当年沈阳杂技团在美国演出《转碟》的一幕时,边比画边说。
那年,27岁的张业庆和爱人表演的是《顶碗》节目,“虽然是在国际舞台上演出,但我们一点也不紧张,心里一直在告诉自己,我是在为祖国争光!”
在沈阳杂技团会议室的展柜中,记者看到一个特制的盛着巧克力糖果的玻璃匣:糖果由小木块替代,外面包着当年的糖纸,已保存了51年,特别珍贵。张业庆解释说:“1973年3月12日,沈阳杂技团圆满完成出访演出任务后回到北京,为打开中美外交大门作出了贡献。国家领导人拿出自己的工资买来巧克力,送给73名演职人员,每人一斤。糖果的外包装就一直保存至今。”
沈阳杂技团多次出国演出,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贡献。资料显示,沈阳杂技团于1952年、1953年两次赴朝鲜慰问志愿军战士,1959年赴朝鲜平安北道进行友好访问演出,1962年赴缅甸、巴基斯坦演出,1964年赴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演出……
“大连杂技团也曾代表国家友好出访演出,足迹遍布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大连杂技团团长杨剑胜说,尤其是1953年赴朝鲜前线慰问演出,在半年多时间里,全体演员不顾个人安危,利用战斗间隙在前沿阵地、坑道里和哨所上,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表演节目,极大地鼓舞了广大指战员的顽强斗志和英勇不屈的精神。
除沈阳、大连外,锦州杂技团也为辽宁杂技发展做出贡献。
4
杂技晚会《天幻》开中国“艺术杂技”先河
“1951年9月1日,当时以18名杂技艺人为基础,沈阳杂技团宣告成立。成立以来,曾斩获40个国内外金银奖项,19个国家级殊荣,为22位国家元首专场演出,4个项目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演出足迹遍布世界70余个国家和地区、600多个城市,境外演出8000余场,观众超1200万人次……”采访安宁时,他给记者说了一串数字,这一串串数字记录了沈阳杂技团70多年来拼搏的辉煌与荣耀。
辽宁杂技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多的丰硕成果,不仅体现在原创能力的开掘上,还体现在创新上。无论是“飞车走壁”“空中飞人”还是《霸王别姬》《天幻》都展现文艺辽军强劲的原创实力。
在沈阳杂技团会议室墙上,挂满了以《天幻》为代表的16部系列杂技剧的剧照,这是近代沈阳杂技团打开国际市场的品牌剧目。沈阳杂技团一直从中华传统经典中挖掘题材,表演中做足中国元素,这也是辽宁杂技多年来在世界杂技舞台屹立不倒的一个重要原因。
沈阳杂技团排演的大型现代杂技晚会《天幻》于1999年1月首演,连续两个月在沈阳市演出近40场,场场爆满,票房收入达100多万元。之后,《天幻》应邀到韩国、日本、美国、阿根廷、巴西等13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700多场商业演出;法国戴尔蒙蒂斯制片公司将《天幻》拍成电视艺术片,连续3年在圣诞夜黄金时间对全欧洲播放。可以说,《天幻》开中国艺术杂技的先河,打出了辽宁杂技的品牌效应,成为中国杂技界公认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首部现代杂技艺术作品。
《天幻》之后,沈阳杂技团又陆续推出了《龙幻》《梦幻》《美幻》《美丽的传说》《天幻秀》《未来》《海盗》《惊天饭店》《道》《先声》等一系列主题杂技晚会、杂技剧。这些大制作,既注重节目格调的统一和衔接,又注重单个节目尽善尽美的编排和高难技巧的运用,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编导、服饰、音乐、舞美和演员表演中,完美展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2004年,由原广州军区战士杂技团创作的首部杂技剧《天鹅湖》开辟了中国杂技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新道路。从2015年开始,国家艺术基金把杂技作为杂技剧种来评审,使中国杂技成为一个剧种,有了国家层面的认同,中国杂技在中国舞台艺术的核心地位得以确立。杂技剧的诞生破解了杂技发展的困局,为杂技技巧提供了故事感,让杂技更好看了。作为代表作的辽宁杂技剧《先声》,是国内首部以杂技剧形式将九一八事变搬上舞台的重大历史题材作品。
新时代的辽宁杂技如何激发原创力?在第十一届中国杂技金菊奖全国杂技比赛上,摘得中国杂技最高奖金菊奖的《双人升降软钢丝》《蒲公英·远方——蹬伞》给出了答案。
软钢丝是世界杂技领域里最具难度的项目之一,辽宁独创的双人升降软钢丝更是难上加难。李维表演的《升降软钢丝》曾获莫斯科国际青少年马戏节金奖、第32届摩纳哥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金小丑”奖。在沈阳杂技团创演的《双人升降软钢丝》中,体重130斤的李维和80斤的周晓汶加一起200多斤,站在离地面7米高、0.8厘米粗的钢丝上,能站住都很难,更别说做抱顶、肩顶、大摆翻下这样高难度的动作了,可是他们硬是精、准、稳地完成了全国乃至世界首创的双人对手动作,以具有时代气息、原创魅力的艺术表演,生动讲述了电力工人将光明和温暖送到千家万户的故事。
为什么辽宁杂技在中国杂技史上会产生诸多“第一”?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杂技家协会理事尹力认为,是因为几十年来辽宁杂技将提升文艺原创力和不断创新贯穿到杂技创作中,以扎根本土、深植时代为基础,会创作、敢创新,提高了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所以能取得如此多的丰硕成果。
记者:杨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