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多彩辽宁
多彩辽宁
辽宁营口:人与城上演双向奔赴
  • 发布日期:2025-3-6 9:41:11
  • 消息来源:辽宁日报

一侧是浩浩河海,一侧是人间烟火,这是营口的不凡气度。

渤海之滨、辽东湾畔,营口因河而生、向海而兴。漫步营口,处处有历史、步步有文化;走进营口,既能感受到触手可及、温馨有爱的人间烟火,又能感受到开放包容、活力四射的科技感、国际范儿。

这里的幸福感,像知时节的春雨,浸润无声又无处不在;像一场接力赛,引领着人与城展开一场美好的“双向奔赴”。

去年年底,营口市荣获“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这是2020年以来第四次上榜,无疑是对幸福营口的再一次“盖戳”认证。

幸福不会从天而降。那么,营口的幸福体现在哪里?又源自何方?百姓的口碑胜过金杯银杯,这是营口四获“最具幸福感城市”的最大底气,也是打造幸福之城的最大动力。

冬日里,何家沟滑雪场总会吸引众多营口的年轻人来此品尝“冰雪盛宴”,享受美好生活。(摄影:李国颖 )
冬日里,何家沟滑雪场总会吸引众多营口的年轻人来此品尝“冰雪盛宴”,享受美好生活。(摄影:李国颖 )

人以城为傲

幸福与否,百姓心中自有答案。

营口人恋家,在街上随便问个本地人“中国最宜居的城市是哪?”十之八九会说哪儿也没有营口好。

“我的家,在这里。滔滔大辽河奔流不息,百年的港城,记忆在心里。你和我携手,文明添魅力……”在营口,搭乘出租车时,收音机里经常会传出一首旋律优美的歌曲《只为你美丽》。这首营口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公益主题歌,早已家喻户晓,每当旋律响起,出租车司机李海峰都会轻轻唱和。

营口人的自豪感、满足感源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地域品格与创业基因。

营口有历史,早在28万年前,东北最早的智人金牛山人就生活在这里。人类文明之火穿越历史时空,烛照营口大地数十万年。千年山海古城盖州,早在汉代就是人文荟萃、商贾云集的辽东重镇。

营口“有戏”,盖州皮影戏、营口评书、辽宁鼓乐、辽剧……营口人心灵手巧,把风筝做得花团锦簇,把高跷踩得虎虎生风,把面人捏得惟妙惟肖,样样精彩,个个是非遗。

营口人有才情。自古以来人杰地灵、文风鼎盛。营口是黄河以北首个荣获“中华诗词之市”称号的地级市。所辖盖州市和大石桥市,不仅是闻名全国的水果之乡、海蜇之乡、中国镁都,更双双荣获“中国书法之乡”和“中国诗词之乡”称号。

营口人能创业。1861年,营口成为东北第一个对外开埠的通商口岸。作为东北地区最早和世界做生意区域,营口人敢为人先、主动求变,让这里成为东北民营经济最活跃的城市之一,平均每8个人中就有一个老板、每32个人就拥有一家企业。

因商而盛却又文风不坠,让这座城一路前行的身姿从容且坚定。

营口人有爱。陈三久是营口市特殊教育学校学生。他自幼双目失明,一次电影院都没去过。为了能让陈三久这样的视障人士也能体验光影故事的魅力,营口市发起“光明影院”电影助盲公益行动,在志愿者声情并茂的解说下,陈三久很快入戏,眼角湿润,“既为剧情感动,也为社会的关爱而感动”。

营口人孝顺,这里有闻名中外的望儿山,敬母、爱母的美德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营口人乐于助人,雷锋在营口开启军旅生涯,这里有雷锋小学、雷锋中学、雷锋小区,雷锋精神代代相承,涌现出中国好人宋艳红、郭旗、秦世霞、王洪安……

山中常有千年松,世间难逢百岁人。营口是长寿福地,百岁人瑞并不难逢。每万名老年人中,营口拥有的百岁老人全省最多,很多人在环境优美、吃穿富足、子女孝顺、邻里互助的幸福感受中增福添寿,达成“世纪人生”。

每年春季大批候鸟聚集营口西海岸。(摄影:李国颖)
每年春季大批候鸟聚集营口西海岸。(摄影:李国颖)

城以人为本

人以城为家,城以人为本。营口每年拿出七成以上财力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尤其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充分尊重民意,既重“面子”也重“里子”,由表及里、标本兼治。最典型的莫过于施划6万个免费停车位和建设131个口袋公园,把“犄角旮旯”变为城市的“金角银边”。

智泉街曾是一条坑洼不平、交通拥堵、垃圾遍地的“破烂路”。如今,在4公里长的智泉街两侧分布着17个口袋公园,行走其间,移步换景、美不胜收。

经过多年文明创建的积淀,营口城乡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细致入微、处处可见、时时可感。营口市邀请志愿者为507处街边配电箱进行彩绘,昔日千篇一律的配电箱变成宣传国粹文化、自然风光的“文化箱”。

从高标准完成298个老旧小区改造到改建31座公共卫生间,从新建800多处吸烟亭和吸烟点到新增40座便民充电桩,从按照儿童友好理念进行“一米身高视角”改造到公共无障碍设施全覆盖,只要群众有期盼,马上动手干。

文明创建,让生活中的“小确幸”多起来,炎炎夏日走过风景如画的林荫路,出门时听到邻居的暖心问候,社区食堂里传出老人的笑声……看得见、摸得着的文明之变,实实在在、可感可及,成为幸福营口的温暖底色和鲜明品格。

文明共创建,变化看得见。一座城市之所以让人产生归属感、认同感,不仅在于经济发展的速度,更在于百姓生活中的温度。街路、花园、老旧小区的改造,不仅是一次城市更新,更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有力见证。每一次从决策到实施,营口都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各个环节都充分考虑民众的利益和需求,有效破解了长期困扰市民的交通拥堵、停车难等问题。

此心安处是吾乡

如果把视角从民生建设转移到城市与个体本身,就会发现营口人对家乡那份热辣滚烫的热爱,源于人与城的双向奔赴,城与人的相互成就。

在营口市域内,4000余名快递小哥活跃在大街小巷,他们风雨无阻,为老百姓的生活带去便利,成为城市中一道流动的风景线。

营口市委两新工委专职副书记苗巨旺介绍,营口市不断打造新就业群体“友好场景”,设立了439个“爱心驿站”,破解“进门难”“休息难”等配送服务中遇到的“梗阻”。经过培训,300余名外卖员、快递员自愿成为流动应急救援员,以此回馈社会关爱。

有礼、有序、有爱成为小城的温暖底色,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成为小城的鲜明品格。

躬耕一线的党员干部,匆忙穿梭的外卖小哥,风雨无阻的公交司机,千万个肩膀扛起责任,汇聚起来,成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缔造幸福生活的磅礴力量。

一座城市只有发展,才能不断满足群众多层次的需要,才能不断增强市民的成就感、自豪感;一城之人只有奋斗,才能不断壮大城市的影响力,才能不断在创造价值中实现自我。

如今的营口,海、陆、空立体式交通让人们出行出游更便捷,自贸区、综保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等平台让城市越来越国际化,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让城市发展能级不断提升。气候宜人的环境、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底蕴深厚的人文环境、张弛有度的生活节奏,让本地人的生活品质节节攀升,也让越来越多的外地人到此追寻“诗和远方”,并爱上营口、扎根营口。

此心安处是吾乡,这才是人与城最幸福的样子。

记者:侯悦林 徐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