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丹东
人文丹东
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七十九集 吴征和:铸就“打不断、炸不烂”钢铁运输线的铁道兵
  • 发布日期:2024-4-7 20:20:59
  • 消息来源:丹东市融媒体中心

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中共丹东市委宣传部策划、组织丹东广播电视台、抗美援朝纪念馆和社会力量,抢救性拍摄抗美援朝口述历史大型系列纪录片《铭记》,以“寻找最可爱的人”“讲述最可爱的人”“学习最可爱的人”为主线,重点采访参加抗美援朝的志愿军老战士和支前模范等,通过经历者的亲口讲述,帮助人们全面了解、永远铭记抗美援朝战争的艰辛历程和伟大胜利,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雄赳赳、气昂昂,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奋勇前进。


吴征和:铸就“打不断、炸不烂”钢铁运输线的铁道兵

1951年,吴征和与寨子里的7名热血青年一起报名参军,没成想却当了一名扛锄头的铁道兵。他不怕牺牲、克服苦难,想方设法抢修桥梁保运输,用鲜血和智慧铸就“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今天,就请89岁的老英雄讲述他的抗美援朝故事。


吴征和,1934年8月出生于贵州省台江县,1951年7月入伍,一周后抵达辽宁省义县集中训练,没想到当上了一名铁道兵,中秋节开赴战场。

吴征和:“马上大家有一些意见,我是去打美国的,我怎么来扛锄头啊?有一些战士有点意见。后来我们我记得是阴历八月十五我们到沈阳坐火车,领导就发了一个人两个月饼,那是过八月十五了中秋节,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在沈阳吃了那个月饼。

“到晚上我们都出发了,坐火车去朝鲜。当时粮食供应不上,我们全部吃那个什么,三天全部吃的是豆腐干,那个豆腐晒得干干的那种拿来吃。我们以前牙齿都蛮好的,但是嚼嚼不动。

图片

吴征和(二排右二)与战友合影。

吴征和被编到铁道兵8501一支队一营三连,主要在熙川一代抢修铁路桥。

吴征和:“那个桥有好长我也记不清,但是大约是二十米高有四孔桥,就是熙川那里。飞机炸坏以后,我们都晚上去抢修,炸完以后必须要天亮之前要把它修好,这是运输(线),随时炸随时修,但是白天飞机太多修不起,都是晚上来修。

“这个桥又比较高,我们需要的人也比较多,有的是抬石头的,有些是搞那个木架架,那个桥墩的木架架,都是人比较多,有时候让三个连部队一下子去抢修的,所以要求就是今天炸今天修,明天炸明天修,就是这样这个要求,所以前方的粮食弹药不能耽误

图片

吴征和(中间)与战友合影。

因为要躲避敌机轰炸,所以抢修大多在夜间进行,摸黑施工格外困难。

吴征和:“天是黑的,也没有灯光,我们都摸着黑去抬石头,去抢修去扛木头去架桥。炸翻以后就搞木头架一个桥墩,下头我们就抬石头搁在桥墩里头,桥墩(做好)以后,再架一个木架架,木架架上头用了三排木架架,一排用五根大木头,这么粗的木头再架到桥上头,上面再架钢梁。

“大概一百多斤吧。一般大部分是两个人抬,抬石头一个人去放筐筐里头,两个人抬放到那个桥墩上。我们大概干到(晚上)十点的时候,飞机就来轰炸,当时它飞机看不到桥,它必须要放那个照明弹,照明弹有个降落伞下面有个灯,这样都来轰炸我们。飞机一来的时候,部队都有放哨的,放哨一打枪的时候我们都跑了,跑到两边去。

图片

铁道兵清理被炸毁的路基。

就这样,修了炸、炸了修,吴征和还同有经验的老战士们一起琢磨,想办法提前搭建组装好基础排架,提高了抢修速度。

吴征和:“他们事先就把那个木排都钉好了,木排就下面搁一根,上面搁了五根立起来,五根,上头又搞一根横的。他们摆好了,到晚上飞机一炸,我们马上集中力量,就是把那个下面不是搁个木头,搞个架架,搞个什么围起来拿石头堆起来。像桥墩在水里头,那木头也不能在水里头,大概水里有一米高架那个木排,他事先都把那个木排架好,飞机一炸完以后集中力量把下面那个石头的桥墩把它填好,他周围四四方方把那个木头围起来,把那个填好。

“填好以后,人就得马上把它抬起来,一抬起来架起来很快都成功了,马上把钢架一拉,火车一架那个枕木就可以通车了,这是最好的一个经验,事先(做好)。飞机多你怎么搞呢,都得拿到沟沟里头去架,把它打好了,把排排打好,打好以后就是好多人十几个人把它抬出去,马上就架好了,这个增加架桥速度
。”

图片

铁道兵用松木搭建好的基础桥墩。

在对敌斗争中,铁道兵又摸索出搭建便桥的做法,确保物资及时输送。

吴征和:“从这个下游大概两里路,一公里左右修一个便桥,从上游一公里左右修个便桥。便桥采用两三米高,它是从这里修,在河床里头比较矮,抢修比较容易一点。你把我主桥炸了,我又从上游这个便桥通车过来,所以就提出来搞这么一个经验。

图片

铁道兵在主桥下游修便桥。

入朝三年时间,吴征和同战友们一起铸就了一条“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为赢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回国,他参加了鹰厦、黎湛等铁路建设,又积极投身到新中国建设中去。

图片

吴征和与作者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