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布日期:2024-4-7 21:13:04
- 消息来源:丹东市融媒体中心
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中共丹东市委宣传部策划、组织丹东广播电视台、抗美援朝纪念馆和社会力量,抢救性拍摄抗美援朝口述历史大型系列纪录片《铭记》,以“寻找最可爱的人”“讲述最可爱的人”“学习最可爱的人”为主线,重点采访参加抗美援朝的志愿军老战士和支前模范等,通过经历者的亲口讲述,帮助人们全面了解、永远铭记抗美援朝战争的艰辛历程和伟大胜利,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雄赳赳、气昂昂,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奋勇前进。
第二百四十四集
杨廷源:排雷破网 工兵英雄血染胜利路
新兵杨廷源奋不顾身、英勇排雷,为步兵扫除了前进的障碍,尽管受伤致残,却夺取战斗的最后胜利,伤愈后又再次跨过鸭绿江、重返战场。今天就请90岁的杨廷源老英雄讲述他的抗美援朝故事。
杨延源,1933年出生,安徽肥东人。1951年2月参军,5月跟随15军29师警工营工兵连来到安东,跨过鸭绿江出国作战。
杨廷源:“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只有国才有家,没有国那就没有家。”
15军29师警工营工兵连战士杨廷源。
部队抵达五圣山前线修筑坑道,总结出敌人“十怕”的弱点,白天在坑道里隐蔽,晚上主动出击。
杨廷源:“他在战场上有十个怕:第一怕就怕近战,怕近战的话呢,就是你飞机轰炸,炮兵打过来,我死了他也死。第二个怕夜战,看不到目标,不知道你多少人,是一个班,是一个排,一个连。第三个就怕,怕这个雨战,下雨高山上不去,路滑,打仗不舒服。第四个就怕风战,刮风,风很大,不知道是风还是人,搞不清楚。第五怕,怕雪战,下雪,雪下得很大,我们志愿军把被服反过来穿,一旦遇到小股共军,我不是死就是亡。那么第六怕呢,怕飞机掩护,没有飞机掩护,寸步难行。第八怕怕什么呢,怕我们拼刺刀,你一枪打死了舒服,你后面捅两刀三刀,让他很难受。第九怕呢,怕离开这个平原作战,平原作战呢,这个坦克装甲体就是控制武装。第十怕就是怕死。这是敌人“十怕”,实质我们抓住敌人的弱点,那么狠狠打击敌人。”
坑道里条件非常艰苦,缺粮、缺弹药,最困难的就是缺水,杨廷源和战友们凭借顽强的毅力坚守住阵地。
杨廷源:“人在阵地在,人和阵地共存亡,寸土不让。”
“缺粮、缺弹、缺药品、缺水,没水喝,互相喝小便,我们起名叫‘光荣茶’,喝下去呢,那个成年人的小便呢,又黄又难闻,但是为了保存实力,消灭敌人,不喝不行,就是咬着牙一口喝下去,这样子。那么饼干呢,开始还有一点,到最后饼干越来越少,因为伤员增加多了,坑道被敌人炸坏了,所以开始一天能吃两包,最后一天只吃一包,吃两块。所以有的战士把饼干就是放在地下,蓄水以后再吃。有的用舌头贴在这个坑道两边,这个很困难。如果说你去取水吧,出去你就回不来了,敌人封锁很严,把坑道口进行了严密封锁,用硫磺弹熏,用毒气弹打,所以我们坑道两边有站岗的,发现敌人有投弹投毒,我们就向他开火。”
1952年9月中旬,工兵连接受了一项战斗任务,配合师里85团1营攻下位于上甘岭前面的一个无名高地。
杨廷源:“这个高地呢,是美国一个加强连210人坚守,敌人设置环形防御,敌人阵地上构筑三道铁丝网:第一道是一列桩铁丝网,第二道是半屋顶形铁丝网,第三道全是屋顶形铁丝网。前面是地雷,主要是压发地雷,专门打我们行动力量。我们的任务呢,就剪掉铁丝网,去地雷,给步兵开辟前进道路的障碍通道。那么如果铁丝网不剪掉,地雷不去掉,部队的一个连上来肯定受阻力,会造成重大伤亡。”
这是工兵连配属步兵进攻上甘岭前的一个无名高地的示意图,敌人设置了三道铁丝网。(杨廷源画)
连长扈群旺点了16名战士,其中就有杨廷源,并担任第一战斗组组长。
杨廷源:“当时连长讲得很清楚,宣布代理人。代理人就是说:排长、副排长死了,班长代理,班长死了,就第一组组长代理。代理人呢,就是准备牺牲同志,第二个人代理。那么我是班长代理人,班长死了,那么我有权力指挥,进攻撤退有权力。”
夜里12点,杨廷源带领全组成员向敌人阵地匍匐前进,他边排雷边撒白面做路标。
杨廷源:“在途中我们用铁丝,有40公分长,向地下捅,是石头,是木头,是铁就有感觉。如果发现是地雷,那么要大胆心细,把地雷引线去掉,地雷就不会爆炸。如果引线不爆炸,引线不取出,那么就会爆炸,突然就爆炸,它是压发地雷,一压一松开就爆炸。我们从这匍匐前进很顺利,没碰到这滚雷,地雷碰到,碰到以后呢,立即取了,取了以后,这宽有八米宽,是T字型的,所以边走边撒这个面粉,两袋面粉背上去。就撒上,就表示这白面粉的内部可以安全,可以走,白面粉的外面就有危险,就有地雷。所以步兵冲锋的时候呢,就按照我们开辟的通路往前走。”
沿途排完地雷,给步兵留下了前进的安全信号,杨廷源就来到了敌人布置的三道铁丝网跟前。
杨廷源:“到达敌人第一道铁丝网,是一列桩,这一列桩就很简单,好剪。剪完以后,把铁丝网向两边拉,拉开大概有八米宽。剪掉第一道铁丝网的时候,当时心情呢,非常高兴,满意和幸福,因为敌人还没发现我们。”
“到第二道铁丝网就不一样了,是半屋顶形,就是一半像房子一样屋顶,第三道全是屋顶型,就是前后都有铁丝,铁丝比较多,比较复杂,所以剪起来很慢。那么用爆破筒手雷一炸,一炸开,炸是炸开,但是稀稀拉拉的,不整齐。所以这时候呢,我们感到第一道铁丝网剪掉很高兴很幸福,敌人没发现我们。到第二道,老虎钳刚刚接近第二道铁丝网,那个铁丝网里面有电铃,一响,敌人就发现,探照灯一照,所以我们一、三组全部暴露,敌人立即向我们开火,很明显就发现我们。当时呢,我们身上没有伪装,很简单,搁那个草扎一个头套,但是整个身体形状看得很明显。这时敌人向我们猛烈开火,开火的时候,副排长还没有指挥叫我们开枪,没还枪,因为上面已经讲了,连长讲:不要轻易暴露,万一不断地开枪,所以就害怕开枪以后呢,怕我们全部牺牲,任务完成不了,只有活下来,哪怕是一个人把铁丝网剪掉,地雷去掉,就是胜利,因此我们就按照上面的指示办。”
“敌人的火力也太猛了,那个子弹就打那个土,那石子直往我们身上打,打着我们就完了。当时副排长中弹负伤,但他很坚强,用全身力量滚到班长身边,把信号枪交给班长,就在瞬间,壮烈牺牲。班长也负了重伤,班长活着对我讲:‘小杨,我不行了’,要我们一定完成战斗任务。当时我的心情非常难过和伤心,不知道如何是好,只喊了一句:‘同志们,打呀!为副排长、班长报仇!’当时就是活下来的同志,把这个爆破筒什么盖子打开,绳子一拉就杵上去,就炸开,用手雷、爆破筒向敌人第二道、第三道铁丝网杵上去,炸开,我们手雷也甩上去炸,很快就把这个第三道铁丝网也炸开了,全炸开,不是剪的,由于没时间,第二个呢,已经伤亡这么多人,再剪的话全部都死了,炸比较快,而且面积比较大。”
攻破三道铁丝网后,杨廷源开始给进攻部队发信号。
杨廷源:“本来固定三发,但是没有彻底完成,不敢打,打害怕犯错误,只打两发。打两发就表示我任务基本完成,要求加强火力呢,压住敌人。这时我们大部队就‘呼’地迅速冲上去,冲锋,攻占这个无名高地。那么我看到敌人的阵地上,战壕一片火海,敌人胆战心惊,昏头转向,最后顺着战壕就逃跑了。那么我们一个连占领这个阵地,所以缴获敌人14斤重轻重机枪,68支卡宾枪,打死打伤俘虏185人。我们16个人呢,13个人都牺牲了,就剩我们3个人,那么我还是最轻的一个。一个同志把眼睛打瞎了,还有一个把腿打断了。”
敌人开始进行反扑,杨廷源被飞机投下的炸弹弹片击中,导致贰等乙级伤残。
杨廷源:“其中一发炮弹离我不到20米,飞来的弹片打中了我的左胳膊上端,这个地方。当时受伤以后呢,血往下流,不知道痛了,麻木了。看到负伤以后呢,阵地已经占领了,所以我也蛮高兴的,内心就是不后悔,就是死了也值得,当时就是这样想的。”
“所以连长在给我鉴定所讲的:杨廷源在这次战斗中表现英勇顽强,不怕流血牺牲,只是被敌人火力击中,身负重伤,才下火线的。”
“经过半年之后,伤口基本愈合。经过多次恳求,最后院长同意我出院。因此,我是第二次跨过鸭绿江,重返前线的战士。”
杨廷源在执行任务后,受伤致残,荣立二等功。
杨廷源的伤残证。
杨廷源是南京市抗美援朝历史研究会第一任会长,这是著名作家魏巍给他的亲笔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