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丹东
人文丹东
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零三集 王礼: “万组无差错”报务员
  • 发布日期:2024-4-7 21:17:39
  • 消息来源:丹东市融媒体中心

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中共丹东市委宣传部策划、组织丹东广播电视台、抗美援朝纪念馆和社会力量,抢救性拍摄抗美援朝口述历史大型系列纪录片《铭记》,以“寻找最可爱的人”“讲述最可爱的人”“学习最可爱的人”为主线,重点采访参加抗美援朝的志愿军老战士和支前模范等,通过经历者的亲口讲述,帮助人们全面了解、永远铭记抗美援朝战争的艰辛历程和伟大胜利,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雄赳赳、气昂昂,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奋勇前进。

 

  第一百零三集  

王礼:“万组无差错”报务员

88岁的老英雄王礼,当年是志愿军高炮61师司令部通讯处报务员,他通过几万组抄报的实战经验,实现 “万组无差错”,为夺取胜利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今天就请他为我们讲述一名报务员在抗美援朝战场的日日夜夜。


1951年初, 18岁的王礼经过通讯学校培训,跟随部队踏上了抗美援朝战场。

图片

王礼:扣上耳机之后,外边我就听不见了,耳机一扣就是耳朵里头就是电台收音,收音机我们说我们叫收报机,收报机搁这收着信号,你就听着,听完你就给他记下来。打的点儿、划,你给他记下来形成数码,你比如说1用符号打出来叫滴答,我们用手一打,点儿划就完了,2就是两个点儿一个划儿,3就变化了三个点两个划。

战场上的报务员要想“听准”“记准”,比和平时期面临着更大的压力。

王礼:特别在晚上七点,七点到九点这段时间就较复杂的情况下,就是干扰最强,通报的话发电报收发最有错误的时间段,所谓干扰就是咱们一打开收音机就听吱哇吱哇叫唤,我们称之为干扰,那就是在这个吱哇叫唤的情况下把信号分出来,是不是我收的,是不是我要找的这个电台。这是报务员的一个特点,就是一定要这个。第二个抄报速度要快,我们最快的时候每个一分钟要超240个码,240组。那个就非常困难了,我最高创造213组,没达到240,因为一组它4个码,你得要抄下来200多组就得必须要,脑子里头也要积压它两组,每个组的4个字母,2450完了2468,这都是4个码,4个码为一组,一组为一个中国字,翻译过来为一个中国字。 

为了不断提高报务员的业务水平,我军开展了“万组无差错”活动——要求抄报一万组也就是四万个码字无一差错。由于战事紧张,这又只能在实战中完成。

图片

王礼:万组无差错,那个是错了一个字儿,前边就都不要了,重新积累一万组,他就是连续一万组无差错。特别是弄到七八千组,那时候还剩两千来组、一两千组了,这家伙从中一组错了,肠子都悔了。

一些突发的紧急状况更考验着报务员的业务素质。

王礼:夏天为什么情况复杂,打雷你这边正抄报呢,雷下来了,它一下子下来了,整个让信号全部断了,没有信号,在那个情况下,你要把这个估计是掉了3个码,4个码留下。空下一组两组再往下抄,没抄了的让对方你给我重复,他就给我重新发一遍,完了我把它补充上,把打雷打掉空掉的这些这一段给它接上。

图片

1952年10月,上甘岭战役打响,有出色工作表现的王礼被调到601团电台担任负责人,和另外一名报务员两个人每隔四个小时换班收发报,任务十分艰巨。

王礼: 601团在这个平地上住,就掩护这个开阔地往前运送物资,保证敌人飞机轰炸的时候要保证把飞机打跑,保住这个运输线的安全。你想我们值班的时候4个小时不停歇,连续就干,最多一次收到了31篇3000组。

没想到,刚到上甘岭没多久,战友外出执行任务时不幸中弹牺牲,而四个小时的轮班制也变成了他一个人24小时的坚守。

王礼:昼夜不停,24小时都是我一个人工作,困了就躺到就是这个电台旁边一个地上就挤巴挤巴就睡,睡一次也顶多就两个小时,有的时候就一个小时,甚至就40分钟就醒了,就得叫起来工作,因为它电台就我一个人值班,对上那对司令部队后勤部,有的时候还对志愿军后勤司令部进行通报工作,所以说那个时候确实是很累,就是说怎么个情况呢,就是在那趴着就能睡着,甚至在那坐着就能睡着,困到这个程度。

1953年1月,王礼终于实现了10800组无差错,荣立三等功。虽然报务员的任务不在阵地前沿,但是他们用精湛的报务技术,将命令和战况及时准确地上传下达,为战争胜利做出了自己的特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