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布日期:2025-7-14 9:16:09
- 消息来源:丹东市融媒体中心
自4月22日丹东获批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统一指挥调度下,全市上下紧抓政策机遇,发挥区位优势,统筹推进跨境电商产业生态建设,在政企协同、通道畅联、产业融合等维度多点发力,推动丹东跨境电商产业跑出“加速度”。

政策引领,优化营商环境
丹东海关成立专项领导小组,深入研究跨境电商业务,形成7份城市画像材料并提出3份方案意见;开展“关长送政策上门”活动,建立“一企一策”帮扶机制;畅通与大连海关跨境电商业务的联络机制,制定配合协作图和重点业务时间推进表。
丹东市税务局主动梳理税费优惠政策,定制“一企一策”惠企政策礼包;组建专家团队深入开展专项辅导,建立效果跟踪反馈机制,确保税惠红利精准“落袋”。
邮政聚力,提高通关效率

中国邮政丹东分公司充分发挥职能,积极融入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服务体系,率先完成“9610”监管场地改造升级,全面推进“9610”直邮进出口模式。
为进一步提升处理能力与通关效率,投入近4000万元升级改造国际邮件处理中心,创新打造“邮件+快件+跨境电商件+货物”同场作业、分线监管模式,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物流服务。
协同联动,9810首单通关
6月9日,海关AEO认证企业凤城太平洋神龙增压器有限公司以“9810”方式申报出口增压器修理包。
丹东海关全程跟进,提供通关监管支持;中国邮政丹东分公司协助企业实现48小时快速通关,创辽宁省跨境电商新业态落地最快纪录;丹东市税务局配套实施“离境即退税”政策,优化退税流程,形成“通关+物流+退税”全链条服务闭环。
金融助力,强化服务支撑
中国人民银行丹东市分行、国家外汇管理局丹东市分局立足职能优势,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构建全方位金融支持体系。16家商业银行100余家分支机构提供跨境结算、贸易融资等全链条服务。
落实外汇便利化政策。外汇管理局允许银行凭交易电子信息办理跨境电商结售汇,支持企业境外费用与货款轧差结算,优化个人跨境电商外汇结算流程。
创新金融产品供给。商业银行结合市场主体跨境电商业务开展情况,推出结售汇、汇率风险管理等复合型产品,同步推进服务升级,将“贸易外汇收支名录登记”改为银行直办,并对年收支20万美元以下小微跨境电商企业免登记,进一步降低市场主体“鞋底成本”。
平台赋能,加速“出海”
市经合中心积极对接杭州电商资源,与杭州市电子商务协会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推进“跨境电商综保飞地”和“产教融合双基地”项目。联合天猫、京东、抖音等电商头部平台资源,构建“产业带+跨境电商+直播”生态,推动仪器仪表、草莓等特色产品“品牌出海”,打造“北方产业集群+南方运营枢纽”协同发展格局。
瞄准需求,人才筑基

市人社局创新“政企校”三方协同模式,今年以来组织电子商务师、互联网营销师等职业技能培训,覆盖外贸企业员工、待业青年、返乡创业者等群体,通过“理论+实践”双轮驱动、“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学员职业资格认证通过率达90%以上。
据参训企业反馈,经过系统培训的员工,业务上手速度明显提升,能够快速胜任海内外客户对接工作,有效降低了企业用工成本。目前,该培养机制已形成常态化运作,未来将持续为跨境电商产业输送具备实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产业融合,多点突破
各县(市)区立足产业基础,推动跨境电商与传统外贸深度融合。
振兴区谋划跨境产业集群,对接企业2家,实地考察孵化基地选址4处,推动项目落地实施。组织55家企业参加专题培训,宣传解读现有政策,引导企业运用各类电商平台开展跨境电商业务。
振安区组织企业参加“2025年丹东市跨境电商峰会”“辽宁省跨境电商赋能产业带暨外贸新业态要素资源对接活动”。
元宝区与河南海恩药业有限公司围绕跨境电商产业园项目开展交流,计划打造“东北亚进出口第一试验区”。
合作区推动35家企业通过阿里巴巴国际站、谷歌等跨境电商平台开展跨境电商业务。
凤城市引导8家汽配外贸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通过政策补助帮助企业降低入驻成本。
东港市推动跨境电商与传统产业融合,现有7家机械加工企业顺利开通业务。
下一步,丹东将持续深化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重点推动“互贸汇”跨境电商平台、“丹东数字贸易港外综服平台”等项目,深化“政企校”协同育人机制,培育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境电商主体,全力打造东北亚跨境电商创新发展新高地。
记者:刘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