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布日期:2025-8-18 9:44:54
- 消息来源:丹东市融媒体中心
乘浪而起的鸻鹬类候鸟、沿堤绽放的玫瑰花墙、人流如织的健身广场……来到黄海岸边,走近鸭绿江畔,举目四望,心旷神怡。
今年8月15日,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翻开丹东市的生态答卷,可以看到,这座沿江而建又因江而兴的边境城市,先后获得“中国十佳宜居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2020中国避暑名城”等多项国家级称号的背后,是丹东市以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真实写照。
初春的鸭绿江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芦苇摇曳、群鸟高飞。2024年,这片曾是造纸厂、养虾池的生产用地,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公约名录,不仅供养着453种高低等植物生长、324种鸟类繁衍生息,还持续吸引全国各地游客来此探访。从经济生产聚集地到世界级“绿色名片”,湿地的蝶变,正是丹东全域生态治理的缩影。
以水为脉,筑造生态基底。近年来,丹东市全域推进河湖长制,集中开展治污、治岸、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整治等行动,成功实现从“清河”到“治河”的完美转变。在辽东重要水源地保护治理项目中,计划完成的退化林修复7.785万亩任务,现已全面收官。截至目前,全市地表水国考断面优良水质比例100%、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水源达标率100%。
大气污染防治方面,丹东强化污染天气应对,启动6次污染天气特别管控,新增“保良”天数20天,同步打响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数据印证实效:截至6月30日,丹东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98.3%,位列全省第一;PM2.5平均浓度30.6微克/立方米,位列全省第二,清新空气成为市民晨练、饭后纳凉最直观的感受。
眼下,沿江健康步道花团锦簇、绿意盎然。近年来,为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丹东市积极推行城市园林绿化管理。鸭绿江风景名胜区串联起城市核心区、港区和工业区,沿江骑行,能看到江城独特发展轴和景观带;锦江山与鸭绿江公园、月亮岛与菊花山等山江景观廊道,既保护生态底色,又凸显城市标志。在这些大山水格局中,公园点缀其间。国门湾公园经改造升级,健身区、儿童游乐设施分区明确;新建球场可满足不同年龄段市民对夏日健身的需求。江山荟绿地内,大片自由草地、莲池荷花,在为城市提供展现新中式置景之美的同时,为市民提供“家门口的野餐、露营地”;众多口袋公园见缝插绿,照明设施、休闲座椅、健身器材与移植绿植齐全,在方寸之间提升市民生活幸福感。
一张蓝图绘制到底。2023年,丹东市出台《丹东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系统性归纳水域、林草、城镇、农田农村、矿山与海洋等空间修复单元,推进全域一体化设计,构建“一源两岸三带四圈多点”的生态修复格局,为“宜居丹东”生态格局建设描绘清晰路线。
未来,丹东将继续坚持以“生产、生活、生态协同”为目标,积极探索生态与经济良性互动的绿色发展模式,坚持以人为本完善区域生态结构,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同频共振。
记者:刘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