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布日期:2025-8-31 20:30:46
- 消息来源:丹东市融媒体中心
当疾病来袭,一双紧握的手,是瘫痪37年的他“绝境中的光”;当暮年孤寂,一餐热乎饭菜,是他一天里的“小确幸”;当梦想被困难生活遮蔽,一支免费毛笔,是幼小的他憧憬中的美好……2024年8月以来,市民政部门以提升困难群众“幸福指数”为圆心,以服务类社会救助为创新半径,从“小切口”精准发力,勾勒出温暖民生的崭新图景。
就医陪护:一份守护点亮希望
针对孤寡、失能、重病的特困人员,市民政局推出“就医陪护服务”项目,精准对接困难群体这一迫切需求。
今年57岁的曹树敏家住振兴区花园街道表厂社区,瘫痪卧床37年,生活的重担压在了他年迈的兄嫂肩头,半年前,他因呼吸不畅、器官衰竭被紧急送医。“哥嫂需要外出工作,不想再拖累他们了。”曹树敏陷入绝望。幸运的是,花园街道办事处民政助理和表厂社区救助协理员在走访中发现了曹树敏的困难,为其申请了丹东市民政局推出的“就医陪护”服务,曹树敏得以顺利转入市中心医院并匹配了专业陪护人员。
“多亏了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让俺又看到了希望。”接受记者采访时,曹树敏感激的话说个不停。陪护员在喂饭喂药、照料之余,陪他唠家常。短短半年时间,曹树敏曾经枯槁的脸颊丰盈起来,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据了解,丹东市民政局面向市区1541名符合住院无人照料条件的特困人员与低保对象,推出了“就医陪护”服务。从村级协理员协助申请,到第三方专业机构全程照护,“一人一档”、随机抽查、满意度评价的三重监管,让这些孱弱的身躯在病榻前重获依靠与尊严。
“长者食堂”:一餐热饭温暖晚年
对于高龄、独居、失能、经济困难的老人来说,“吃饭难”是普遍痛点。市民政局推出“长者食堂”项目,不仅解决“一餐热饭”,更成为精准服务老年群体需求的新窗口。
中午时分,花园市场附近的“长者食堂”内饭菜飘香,笑语融融。家住白房二社区、今年61岁的刘殿军端着热腾腾的三菜一汤,熟络地与邻座老友聊着家常。“不但吃得好,还能跟同龄人唠唠嗑,就像在家一样!” 刘殿军之所以把“长者食堂”当成家,既源于饭菜的可口,但更多的却是那份无处不在的关怀。如果他几日未露面,食堂负责人就会打电话过来询问情况,一份看似平常的惦念,让刘殿军在“长者食堂”里找到了被牵挂的温暖。
市民政局通过实践“政府补一点、企业让一点、慈善捐一点、志愿做一点”的“四个一点”资源投入模式,灵活采取“公建民营、社会合作、延伸服务、物业助餐、中央厨房”等“五个一批”服务供给模式,共同托起了“长者食堂”的温度。
“圆梦课堂”:一支毛笔筑梦未来
针对困难家庭的孩子,市民政局开展的“银杏筑梦”特殊儿童关爱保护项目,为特殊家庭的儿童搭建成长平台。通过开设“圆梦课堂”,为孩子们提供免费特长培训,照亮他们的未来之路。
平日里,10岁的林小雨(化名)是教室中最沉默的身影,单亲家庭的心酸、母亲微薄的收入,像无形的茧将他包裹在内向寡言的世界里,鲜少与人交流。转机,始于市民政部门的“银杏筑梦”项目的启动。社工在走访中,发现林小雨对软笔书法感兴趣,不仅为他提供了免费的书法学习课程,更将全套的笔墨纸砚用具送到他手中。经过刻苦练习,林小雨成功通过了书法家协会的考级测试。手捧沉甸甸的证书,林小雨激动不已,也让幼小的他对未来有了更多的期许。
儿童关爱服务开展以来,市民政局积极链接社会资源,动员社工志愿者500余人次,为50个困境儿童链接腾讯公益助学项目;对接眼科医院为40余个孤弃儿童免费进行视力检查;积极开展社会融入活动,如举办红色研学活动20余次,吸引了600多个留困儿童参与;为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提供假期托管和圆梦课堂等服务,惠及儿童3000余人次。
着眼实情、聚焦需求,市民政部门用精准识别与温情服务,为困难群体撑起一片晴空,让他们重燃生活的希望。
记者:周晓明 赵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