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总觉得村集体的山林、鱼塘是笔糊涂账,谁在管、怎么管、收益去哪了,大伙儿都不清楚。现在不一样了,‘家底’一笔一笔清清爽爽贴在公告栏,我们心里也亮堂了。”近日,在宽甸满族自治县虎山镇虎山村村务公开栏前,一位村民对前来开展“回头看”的县纪委监委工作人员感慨道。
改变,源于宽甸县纪委监委以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为切入口,开展的一场靶向监督、系统治理的生动实践。今年以来,县纪委监委立足“监督的再监督”,聚焦“三资”管理中责任不清、长效不足等突出问题,探索出“摸清家底、解决问题、构建体系”的系统治理模式,推动“三资”管理从“糊涂账”走向“明白账”,为乡村振兴注入坚实而清澈的“廉动力”。
以案促改,破解“意识淡薄”难题。针对部分干部重视不够、规矩意识不强等问题,县纪委监委主动出击,通过信访排查、审计反馈、专项巡察、明察暗访,深挖资产混乱、资金异常、合同不规范等问题。对相关线索优先处置、快查快办,用身边案例形成震慑,倒逼干部转变观念,拧紧责任“发条”。
完善机制,破解“职责不清”难题。针对“家底”不清、权属不明、监管缺位顽疾,县纪委监委精准发力,向县农业农村局发出纪检监察建议,督促履行主责,推动制定规范性文件,推动构建“县级监督指导、乡镇日常监管、村组具体负责”三级责任体系。创新建立“五表同查”机制,统筹农业农村、统计、审计和乡镇、村组五方力量,通过现场比对、数据筛查,组织对全县179个行政村“三资”进行全方位清产核资、登记造册,彻底摸清家底及流转实情,奠定规范管理数据基础。
创新培训,破解“能力偏弱”难题。针对“不会管、管不好”短板,推动监督成果向治理效能转化,督促县农业农村局创新培训方式,变“填鸭式”为“案例解析+流程图示+现场演示”相结合的模式。深度剖析正反案例风险点,绘制清晰流程图解,组织典型村现场教学。可视化、清晰化的培训,让乡村干部学懂核心要求和操作规范,提升履职能力,做到“一看就懂、即学即会”。
常态监督,破解“长效不足”难题。县纪委监委主要负责同志牵头,多次专题研究,约谈职能部门“一把手”,传导责任压力。建立班子成员包保乡镇制度,每月下沉一线,督导台账更新、流转备案等重点任务。组织乡镇纪委和村务监督委员会常态化“回头看”,严防问题反弹。利用“辽宁阳光三务”平台及村务公开栏,及时全面公开情况,保障群众知情权、监督权。对问题反复出现、整改不力的单位和个人严肃问责,构建“监督、整改、提升、再监督”闭环机制,推动管理从“阶段性规范”向“长效化巩固”转变,实现“家底清、产权明、管得住”目标。
“管好农村集体‘三资’这份群众共同财富,是护航乡村振兴、维护基层稳定的关键。”宽甸县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持续紧盯风险点,深化靶向监督,层层压实责任,着力营造清正、清明、清廉的‘三资’管理环境,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廉动力’。”
记者:景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