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七届满族医药国际论坛在丹举行。来自中国、日本、德国、新西兰等国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与客商齐聚一堂,共探满族医药的传承创新与国际化路径。
论坛同期,《满药复方木鸡颗粒现代药学研究》新书首发、《满药志》编纂正式启动,中医药(满药)博物馆永和祥中药文化体验中心开馆,满族医药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展览会同步开幕。这一系列高规格、多层次的交流活动,不仅展现了满药从“民间瑰宝”到“国际名片”的崛起轨迹,更彰显了丹东作为“中国满药之都”的产业抱负与文化自信。
“满族医药是中华民族传统医药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其理论体系独特,临床经验丰富,凝聚了满族人民千百年来的生存智慧。”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在视频致辞中如是说。论坛现场,不少专家学者也指出,满药的复兴,首先得益于对民间医学资源的系统挖掘与整理。
20世纪90年代,丹东药业集团组织专家深入宽甸、凤城等满族聚居区,走访民间医者,收集口述史料、验方秘方。流传近400年的“木鸡汤”传说,经现代药学研究与临床验证,成功转化为拥有国药准字号的肝病治疗良药“复方木鸡颗粒”;源自清代宫廷的妇科验方,经剂型优化后成为备受青睐的中成药。这些成果不仅是满药现代化的缩影,更是“民间智慧+现代科技”融合发展的典范。
辽宁中医药大学研究团队长期致力于满医药文化梳理与学术建构,联合丹东地方政府系统整理出《满族满医满药满文化》等专著,初步建立起满医药的理论框架与历史脉络。“我们从口述史、古籍、临床实践三个维度推进满医药的体系化建设,目的是让这一民族医药真正‘活’起来、传下去。”该校党委书记吕晓东在专题报告中介绍。
满药的发展离不开制度保障与政策推力。近年来,我市先后出台《关于大力扶持满族医药发展的意见》《加快推进“中国满药之都”建设实施意见》等文件,将满族医药纳入地方重点产业规划。2023年,《辽宁省中医药条例》正式实施,明确支持民族医药发展,满药在法治化轨道上迎来新机遇。
政策红利正在转化为产业动力。目前,丹东已形成涵盖种植、研发、生产、销售、文旅的满药全产业链条,建成多个标准化药材种植基地和智能化生产线,全市数十家满族医药企业年产值达到40亿元,先后荣获国家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国家火炬满族医药特色产业基地等国字号招牌。
丹东药业集团作为龙头企业,主动扛起产业发展大旗,是推动满药产业化、现代化的中坚力量。在满族医药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展览会上,核桃楸、五味子、益母草等道地药材,以及加味八珍益母膏、复方木鸡颗粒等拳头产品吸引众多客商驻足。日本汉方研究所代表山田敏雄表示:“满药在肝病、妇科等领域的疗效有目共睹,我们期待在标准共建、技术合作方面深入交流。”
从“一棵草”到“一条链”,丹东药业集团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在上游建设万亩药材种植基地,在中游引进智能化提取、制剂设备,实现10多种剂型近百个品种的规模化生产;在下游则拓展至健康旅游、医养结合等领域,打造满药文化体验中心、主题旅游线路和理疗服务,推动满药从“药品”向“健康方案”升级。
“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是满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英国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沈阳化工大学教授许光文在论坛发言中表示。会议期间,丹东药业集团与沈阳工业大学、北京阳光诺和药物研究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共建满药研发平台,推动新药创制与成果转化。
作为本届论坛的亮点之一,中医药(满药)博物馆暨永和祥中药文化体验中心正式对外开放。馆内不仅陈列着满医药历史文献、药材标本、制药工具,还设置互动体验区,游客可亲手制作中药香囊、品尝养生膏方,在沉浸中感知满药文化。
从深山密林中的一味草药,到国际展会上的明星产品;从口耳相传的民间古方,到系统研究的学术专著,满族医药的现代化之路,是一条文化自觉与科技自强双轮驱动的发展之路。正如张伯礼院士所言:“民族医药的振兴,关键在传承,出路在创新。”未来,随着产学研合作的深化、国际市场的拓展、文化传播的加强,满药这一千年瑰宝,必将在全球健康舞台上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记者:宋琳 刘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