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多彩辽宁
多彩辽宁
探秘辽宁长城:九门口长城上的生死战 揭秘明末“一片石之战”
  • 发布日期:2021-1-12 10:42:51
  • 消息来源:学习强国
“世界文化遗产地”九门口水上长城。(摄影:杨靖岫)

绥中李家乡境内有处名胜古迹——九门口水上长城。1644年,明、清、大顺三大军事集团于此区域殊死搏杀,掀开了中国历史改朝换代的血腥一页!

九门口长城为明朝徐达所建

九门口长城西南距山海关15公里,正南距姜女庙6公里,北与河北省抚宁县接壤,因关有九门而得名,当地民谚,“不到九门口,枉来长城走”。

九门口,古称“一片石”,号称“京东首关”,是明代长城防线的重要关隘之一。明洪武十四年,由明开国大将徐达在北齐长城的基础上进行大规模重修,在九江河上修筑九孔城门,河水中流,河床铺砌一万两千块巨型过水条石,令水漫其上,过水条石上凿有四千四百个燕尾铁铰槽,然后用铁水浇注成银锭扣,形成牢固的河床,远远望去好像一片巨大的板石,故称“一片石”。

九门口长城依山势起伏升腾,九道水门横跨两山河谷之间,形成“城在水上修,水在城中流”的特殊景观。九门口一带敌楼、哨楼、烽火台、战台、信台、城堡、营盘等军事设施密集,九门口右面山上的长城,是一色青砖,蜿蜒而上风纵云生;左面山上,古长城若巨龙一般腾越于崇山峻岭间,气象万千。

九门口地处东北进入中原的咽喉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除明末清初的“一片石战役”外,后来的直奉大战、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军的数场搏杀,都发生在九门口附近的险峻山川间。

1996年, 九门口长城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九门口长城被联合国遗产委员会核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地”。

惨烈无比的“一片石血战”

明崇祯十七年,在距九门口长城不远的山海关爆发了震惊中国历史的“一片石战役”,李自成的大顺军、吴三桂麾下的明关宁军与多尔衮统率的八旗铁骑,几十万人马在这一带掀起惨烈无比的腥风血雨!

这场战役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其胜败结果是:李自成一败涂地,兵溃千里,后被杀于湖北九宫山;吴三桂投降满清,成为满清攻陷中原的马前卒,大明王朝敲响亡国丧钟;偏居辽东的满清政权借机入关,从此,统治中国长达267年。史载,“一片石战役”结束后,山海关前“暴骨盈野,三年收之未尽也”,战况之惨烈令人触目惊心!

1644年4月13日,攻陷北京的李自成、刘宗敏亲自统率大军前往山海关,征讨不肯归降的明边关大将吴三桂。4月20日,应吴三桂之邀,多尔衮率大军抵连山(今锦西),吴三桂一再催兵,清兵日夜疾行。4月21日,李自成的大顺军与吴三桂于一片石恶战。

21日清晨,清军进至离山海关城仅二里之地,多尔衮在欢喜岭的威远台上观战。22日上午,吴三桂军渐难支撑,据守北翼城的一支吴军向大顺军投降。吴三桂请降于多尔衮,多尔衮令吴三桂按满族习俗剃发,许诺将皇太极女建宁公主嫁给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吴三桂情急之下被迫应允,多尔衮这才下令清军从南水门、北水门、关中门三路进关增援。

清兵进关后,见大顺军从北山至海边排列成一字长蛇阵,多尔衮令清军沿近海处鳞次布列,吴三桂军排列于清军的右边。此时,忽然大风突起,扬尘蔽天,风沙吹向大顺军,多尔衮一声号令,八旗骑兵借风势发起冲锋,但见八旗兵乱箭如飞蝗、铁骑似洪流,与吴三桂苦战一昼夜的大顺军此时已筋疲力尽,被以逸待劳的生猛清军瞬间冲垮!大顺军兵败如山倒,大将刘宗敏负伤,农民军死者数万,尸横遍野。

此时,李自成立马小岗阜上督战,见败局已定,下令撤退。

“一片石之战”就在长城内外

主持过九门口长城发掘的辽宁资深考古学家冯永谦表示,严格意义上的“一片石之战”实际是“九门口之战”。九门口一带的地理环境,从军事战略意义上考虑,是非常优越的,它是北京的门户,道路近捷,被称为“京东首关”,附近山高谷深,隘口险要,长城坚固,易守难攻,农民军自然要占据这道防线,同时它也是李自成军石河老营防御清军的前沿阵地。清军攻打一片石,就是要打通这条进军的路线。双方发生的“一片石之战”的战场,不在别处,就在一片石(九门口)长城,一在内守、一在外攻,长城是其临界线。

因此,一片石不存在山海关西或山海关东之说,并且不存在长城西或长城东之说,其本身就在长城线上,此战就在一片石之上的九门城桥内外两侧以突破和守卫长城线进行的。一片石的准确位置,在山海关之北30里,是长城线上因河建城桥形成的一个独立的险要关隘,现在衍化为地名而通称九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