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丹东
人文丹东
冰封鸭绿江的记忆
  • 发布日期:2021-1-19 13:36:54
  • 消息来源:丹东日报

本月上旬,丹东遭遇了一次寒潮,历时近一周。天气如此寒冷,却没有让鸭绿江封冻。于是,有市民致电本报,希望能写下过去鸭绿江冰封时的趣事。

113日,记者骑着自行车,自鸭绿江燕窝段一路至滨江中路南端的五道河桥。所见到的鸭绿江水波荡漾,江鸥戏水。在9号坝门处,一位冬泳者告诉记者:几天前,江水确实有薄薄的冰碴,但中午时就融化了。寒潮来袭的这几天都是这样。另一位冬泳者说:我记事起,鸭绿江就没有封冻过。2018年岸边结了冰,虽然很厚,但也没有封江。

《安东市志》中记载:鸭绿江冬季结冰,船运停止,民众采用爬犁从事冰上运输,鸭绿江上另一方式的运输业兴起。

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前,鸭绿江每年冬天都会结冰,冰厚至少有一尺。结冰后的江面放眼望去,一马平川。我那时也就十几岁,经常跑到江面上玩儿,看南来北往的爬犁和人流。在文化广场,如今已耄耋之年的李咸文说。与其散步的几位老人也附和: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丹东市民,都对鸭绿江江面冬季结冰记忆犹新。

 1月9日鸭绿江入海口处大量结冰(海东 摄)


拍摄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鸭绿江

爬犁荣升主角

当年鸭绿江冰上运输业是怎样的盛况?

李咸文等几位老人回忆,二十世纪初,素有“木都”之称的安东,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安东城区里住户取暖靠的是土炕,所有大小买卖人家和手工业作坊,取暖的方式都是火盆木炭。”

由于冬天城里的木炭需求大,继而催生了木炭业,鸭绿江沿岸的农民每年秋收后,便开始进山烧炭,待鸭绿江封冻、下雪后,再用爬犁将木炭运进城中销售。这便是爬犁兴起的主要原因。

当年的爬犁分多种:一种是人蹬的,叫冰爬犁;另一种是牛马拉的雪橇,也叫冰雪爬犁或牛爬犁、马爬犁。爬犁作为运输和交通工具,不仅鸭绿江上游的人家有,城区江边人家也有。

一些在江上谋生的使船人、冬闲的“放排人”,也都或买或制作爬犁到江上去挣钱。特别是春节前,很多年货都由爬犁运来送往。

鸭绿江结冰后,爬犁多到何种程度?“江面上,每天从早到晚,各种爬犁形成两队,一队向上走,一队向下来。从市区的东尖头、沙河子到上游燕窝、爱河口马市。

一眼望去,这些爬犁队伍,来来往往、熙熙攘攘。有拉柴火的,有拉粮食的,有拉草料的,也有拉客人的,更多的是拉木炭的。”李咸文这样描述当年鸭绿江上的爬犁队伍。

冰面成为乐园

冰封的鸭绿江,也是孩子的乐园,溜冰以及由溜冰衍生出的滑冰、蹬冰车、打陀螺等游戏直到今天仍让许多人津津乐道。

同在文化广场散步的孔宪祥说:“那时,我最愿意玩的冰上游戏就是‘接火车’。我们几个小伙伴,把各自的冰车排成一行,由其中一个人趴在上面,用手把好前冰车,用脚钩住后面的冰车,其他人骑在他身上。长长的冰车活动后,就像火车一样向前奔驰,惊险刺激。”由于贪图冰上快乐,整个冬天,孔宪祥和伙伴经常天不亮就跑出去,天黑了才在母亲的训斥下回家吃饭。

据记载,伪满洲国时期,每年冬季日本人会联合在安东的日属企业,开办冰上运动会。地点就固定设在东尖头一带的冰面上,参与人员是日本人和在日本企业工作的中国人。“每到运动会的几天,日本人都会在鸭绿江冰面画出场地,禁止运动员以外的中国人进入。”

大江冰封难现

出生在东坎子的市民王洪泉回忆,鸭绿江原来出产一种银鱼,味道鲜美。每年大江封冻后,许多市民晚上都到冰上“照”银鱼。

所谓“照”,是因为银鱼有趋光的特性,它在水下看到灯光,就会追逐光亮,不用多长时间,就会有银鱼浮上水面,“照”鱼人用抄兜迅速将银鱼捕捞上来就可以了。

照银鱼,不仅能够获得一笔收入,还会给家里改善伙食。因此,那时冬天夜晚的鸭绿江冰面上,从上游的马市,到下游的浪头,总是一片渔火、一片繁忙。

采访结束时,李咸文感慨:“过去冬天的气温常常是零下三十多度,有时会达到零下四十多度。如今,零下二十度都很少,遇上了也只有几天,很难看到冰封鸭绿江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