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开放丹东
开放丹东
搭乘产业“快车” 摘掉贫困“帽子”
  • 发布日期:2021-2-5 10:49:31
  • 消息来源:丹东新闻网

冬日的白雪覆盖着东港的农田沃土,而小甸子镇小甸子村的设施大棚里,却温暖如春,颗颗娇嫩的草莓映红了这片土地,也温暖了李梅的心。

“是村里借钱让我干草莓大棚,这两年下来,不仅还上了村里的钱,自己的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我干得不算好,一年还能净赚十万八万呢。”草莓种植户李梅欣慰地说。

李梅经营的大棚位于东港市产业扶贫园区内。前些年,李梅一直在外打零工,收入微薄。2018年,得知镇里要建设产业园区,她果断选择回乡寻找致富出路。如今,她不仅打理自家的大棚,闲暇时还在园区打工,借助产业园区之力,快步走上致富路。

同样在园区打工的魏发清是东港市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产业扶贫,魏发清不仅有园区打工的固定收入,近两年,还通过饲养牛、猪增加收入来源,彻底甩掉了贫困“帽子”。2019年,小甸子镇通过危房改造,帮他改善了居住环境。如今,魏发清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现在吃穿不愁,政府帮我盖了90多平方米三间大房子,比以前茅草房可强多了,这在过去是连想都不敢想的事。”魏发清高兴地说。

好钢用在刀刃上。为实现精准扶贫、脱贫不返贫,东港市积极探索,开拓思路,大力发展产业扶贫。东港市产业扶贫园区就是东港打造产业扶贫的精彩一笔。

2018年,东港发挥飞地经济优势,选取设施农业和电子商务发展较好的小甸子镇,组建东港市扶贫产业基地,集中发展扶贫产业,充分发挥扶贫资金的最大化效应。历经两年建设,园区总计投入各类资金1400余万元,占地500余亩,建成日光温室大棚35栋。其中,2018年将扶贫专项资金2.45万元投入到村兴果蔬专业合作社,为当年脱贫人口2户3人分红1175元。2019年,东港市整合兴边富民资金200万元,吸收农商银行捐赠资金150万元,利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45万余元,共计495万余元,用于基地二期项目建设。该项目管理采取“三权分置”模式。园区中有21栋大棚用于发展小甸子镇的村集体经济。

2016年,该镇11个村中有9个集体经济“空壳村”、1个薄弱村,因村集体无经济收入,农民收入来源仅靠传统农业种植和外出打工,小甸子镇成为东港地区贫困人口最多的乡镇。而随着产业园的建成,到2018年年末,小甸子镇9个集体经济“空壳村”和1个薄弱村全部摘帽,村村都有了“家底”。

“通过产业园,目前,全镇所有村集体每年最低收入3万元。”小甸子镇有关负责人说。

此外,园区内的14栋高标准温室大棚为东港市精准扶贫项目,其收入用于帮扶东港市建档立卡贫困户。该项目采取与小甸子镇政府有偿合作形式,委托小甸子镇政府建设、监管。双方约定合作期限,合作期内资产所有权归属东港市政府、经营权限交给合作社、监督管理权限交给小甸子镇政府。合作期满后,产权移交小甸子镇政府,收益用于镇公益事业。东港市政府与镇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小甸子镇政府与合作社签署合作协议。项目管理模式采取层级管理、“三权分置”,实现产权清楚、责任明晰、分工明确的科学管理体系。

在发展温室大棚产业的同时,东港积极引导各村及贫困家庭因地适宜,发展各类产业。2020年,东港市投入上级扶贫专项和本级配套资金532万余元,用于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扶贫项目和蛋鸡养殖扶贫项目,预计收益率不低于10%,与2019年产业项目相结合,可实现所有贫困人口人均两个扶贫产业叠加扶持项目。

“我们通过完善产业收益分配机制,建立普惠制与差异化扶持相结合、短期措施与长效机制互补的差异化分配体系。”东港市扶贫开发服务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东港通过产业扶贫项目带来的收入主要用于六个方面,一是为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边缘易致贫人口进行分红;二是建立扶贫救助基金,用于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因病因灾等突发情况导致低收入家庭的重点叠加扶持;三是增设东港市级医疗补充保险,为东港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投保医疗补充保险,打造“五加一”健康扶贫医疗保障体系;四是建立 “孝善基金”、“慈善基金”和“丧葬抚慰金”补助制度,对接受子女赡养费或社会捐赠的贫困家庭实行奖补政策,每户上限500元,通过奖补,强化扶贫领域的诚信体系建设;五是建立贫困人口门诊医疗购药补助制度,有效减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刚性支出,实现反向增加贫困家庭收入;六是建立贫困户自主发展家庭农副产业奖补制度,通过激励手段,助推贫困户发展以家庭农副产业为主的“五小产业”,增加了内生动力。

以特色产业助精准脱贫,以抱团发展谋乡村振兴。2016年至2019年底,东港市扶贫产业累计收益约110万元,对东港市贫困人口产业分红扶持88.7万元,产业扶贫累计收益人口1364人次,实现产业扶持覆盖率100%。 记者 张瑞

编辑 邹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