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丹东
人文丹东
他成为当地百姓的解忧人
  • 发布日期:2021-3-23 10:30:48
  • 消息来源:丹东新闻网

靠一张“婆婆嘴” 凭一双“飞毛腿”

近日,司法部表彰了300个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和995名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我市振安区司法局汤山城司法所所长王立峰获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殊荣。

在王立峰的办公桌上,有一个厚厚的本子,记录着他每天要做的工作和不少百姓家的情况。王立峰说,自己是汤山城镇土生土长的基层干部,1992年中专毕业后到镇政府工作,已在汤山城镇工作整整28年。2016年,王立峰调至镇司法所工作,自上任那天起,他很少坐在办公室里,而是到田间地头与老百姓拉家常,久而久之,谁家有个家长里短、闹个小矛盾全在他掌握之中。这几年,他靠一张“婆婆嘴”,凭一双“飞毛腿”,成为当地百姓的解忧人。

2020年6月,汤山城镇某村尹姓哥俩因为田间地头通行问题闹起了矛盾,虽经村委会、派出所现场调处,但双方互不相让,矛盾有激化的倾向。了解情况后,王立峰与镇政府相关人员赶紧来到现场,苦口婆心地做工作,最终使双方达成和解协议。王立峰说,在农村,基层问题错综复杂,在工作中光凭理论还不行,需要用点巧劲儿。这些年,王立峰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人民调解法和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在调解工作中,他情法结合,把握民风民情,了解村情镇情。每次调解他都要先摸清当事人的性格特点,找到调解的焦点、难点,及时化解纠纷。

2017年9月,榆树林村刘氏兄弟二人因债务、财产权利、出行交通、盖房出工等原因频繁发生矛盾,大打出手,当地派出所多次出警,振安区法院也对兄弟二人之间的债务关系作出判决,但兄弟二人之间依然矛盾不断。“村里找到我,我就想办法帮忙调解。”王立峰说,那时候他以“哥们儿”的身份多次来到刘氏兄弟家,他发现双方所有矛盾的根源是老人留下的一处无产权闲置房产归属不明。王立峰利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劝说双方,并查阅各类有关房产继承等方面的法律资料,最终向刘氏兄弟讲清了该房产属应拆除房产,不属于兄弟二人能继承的财产,并达成了包括该房产在内的和解协议,双方冰释前嫌。

“老百姓心里都有数,公道自在人心。”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 5年多来,王立峰深入基层、调解纠纷,得到了当地百姓的充分信任。

记者 姜慕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