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多彩辽宁
多彩辽宁
辽宁:在医巫闾山琉璃寺发现显陵地上建筑
  • 发布日期:2021-3-25 10:13:40
  • 消息来源:学习强国

辽国雄踞中国北方200余年,然而,辽代帝陵中最重要的显、乾二陵在哪儿?

从2015年起,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历时5年,在医巫闾山寻找辽代帝陵。近日,他们向本报独家披露考古成果。此次考古发掘不但确定了显陵、乾陵的位置和范围,还发现了帝陵规模庞大、建筑华丽、陪葬墓数量众多、出土文物精美、保存较好,为研究辽代官式建筑、皇族谱系、丧葬制度、对外交流等提供了重要实证。其中,在琉璃寺上发现了显陵的享殿遗址,这为进一步寻找显陵提供了重要线索。

琉璃寺遗址发掘俯瞰图。右侧为一号台基,左侧为二号台基。(来源: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考古人员最终确定辽代帝陵位置。其中,琉璃寺遗址为显陵享殿,新立遗址为乾陵所在地。(来源: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琉璃寺遗址出土的精美文物。(来源: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琉璃寺遗址出土的精美文物。(来源: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琉璃寺遗址出土的精美文物。(来源: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目标指向琉璃寺

辽国立国200多年,经历9帝。

据《辽史》《契丹国志》等史料记载,辽国皇帝们死后分别葬于5座皇陵,分布在两大区域:其中祖陵(太祖耶律阿保机)、怀陵(太宗、穆宗)和庆陵(圣宗、兴宗、道宗)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和巴林右旗一带,靠近辽都上京城;显陵(人皇王耶律倍、世宗)和乾陵(景宗和皇后萧绰、天祚帝)则位于辽西的医巫闾山东麓。

为了探寻和全面了解医巫闾山辽代帝陵的位置、范围、布局、形制和保存状况,推动两陵文物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派出课题考古研究部主任万雄飞率队,主持北镇辽代显、乾二陵的考古发掘工作,2015年考古工作正式启动。

医巫闾山地处辽西,山峦占地面积约2700平方公里,是中国“五大镇山”之一的北镇,山脉南北走向,东为辽河平原,西是大凌河流域,是辽东、辽西间的天然分界。史料记载,1125年,辽被金灭,显、乾二陵遭到金兵大肆盗掘与报复性破坏,之后便逐渐湮没于医巫闾山的深谷密林之中,查不到踪迹。

这两座重要的辽代皇陵到底坐落何处?1933年至1934年,历史学家金毓黻开创了医巫闾山辽陵考古的先河,他依据《东三省古迹遗闻续编》等文献提供的线索,两次深入医巫闾山,实地调查了望海峰下的琉璃寺遗址,并在遗址内发现了带有“让国皇帝”等字的残碑和少量文物。记者了解到,琉璃寺为清代建筑,现已无存,只留下地名。

1970年,北镇县(今北镇市)龙岗子村村民在果园中意外发现了两座辽代高等级贵族墓葬,墓志显示其为乾陵的陪葬墓,墓主人为魏王耶律宗政和郑王耶律宗允(二者为亲兄弟,是辽景宗和睿智皇后萧绰之孙),于是此墓地被命名为龙岗墓地。龙岗墓地位于二道沟沟口,与位于二道沟沟底的琉璃寺遗址相距约3公里。

两次发现为考古队提供了重要线索。万雄飞将考古调查线索锁定在医巫闾山二道沟和三道沟一带。经过两年野外调查,他们进一步推定,二道沟和三道沟应为辽代显、乾二陵园所在地范围。

在医巫闾山中段东麓头道沟、二道沟、三道沟的深山密林及农田果园中,考古队新发现和复查了一批重要辽代遗址点,幸运的是,这些遗址取得了重要收获,出土文物将调查线索指向琉璃寺。

考古队在琉璃寺发现辽代遗迹。这是一座沿中轴线纵深延展,有院落式布局,工程浩大,工艺精湛的建筑遗址。万雄飞可以肯定,它非辽代帝王陵寝莫属。“我们推断琉璃寺发现的遗址应是辽显陵的陵寝建筑址,即‘让国皇帝’耶律倍和其子辽世宗(辽朝第三位皇帝)的陵寝所在地。”万雄飞说。

2016年至2018年,琉璃寺考古正式启动。考古人员发掘了位于中轴线上的两个建筑台基,分别编号为一号、二号建筑台基。出土文物显示,这座建筑称得上是“雕栏玉砌”,十分豪华。

考古人员分析,琉璃寺发现的辽代遗址可能是显陵的享殿(有供奉祭祀功能的大殿),那么,显陵的玄宫(即地宫墓葬)在哪里呢?辽代显陵的范围和布局又是怎样的?因为显陵地上建筑已无存,这些疑问有待进一步的发掘、研究。

文弱太子遇上强权母后

显陵葬的是谁?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大的关注?这得从耶律阿保机的长子耶律倍说起。

辽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刘肃勇对辽史有深入的研究,他讲道,耶律倍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长子。他聪敏好学、文武兼备,不但善于骑射和军事谋略,还“工辽、汉文章”“善画本国人物”,又写一手好字,而且通阴阳,知音律,精医药,会针灸。

耶律阿保机灭掉渤海国后,将原渤海国改建为东丹国,指令已加封为太子的耶律倍主管东丹国,“赐天子冠服”,称“人皇王”“东丹王”。

《辽史·地理志》载:“人皇王性好读书。”他曾花费重金派人私入幽州(今北京),购置万卷汉文书籍运回东丹国,日夜研究苦读,成为远近知名的才子。深受汉文化熏陶的耶律倍向父皇建议,立国应袭用汉制,以儒家思想为治国之术,尊孔兴儒学。这与母亲述律平推崇的发展传统草原经济、维护契丹奴隶制度大相径庭,因此述律平认定耶律倍不是当国理政的合适人选。

辽天显元年(92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突然驾崩,终年55岁。此时辽国军政大权落在述律平手中,“皇后称制,权决军国事”。耶律倍的失势与厄运随之降临。

述律平最先安排契丹名将耶律安端留守东丹国,全权执掌东丹国政,然后命令长子耶律倍、二儿子耶律德光(辽国兵马大元帅)、三儿子耶律李胡一起护送辽太祖灵柩返回上京临潢府。灵柩运抵上京城,文臣武将齐集灵柩前吊唁之时,述律平竟然站在灵柩前高声发问:“汝思先帝否?”众官回答:“受先帝恩,岂得不思?”述律平当即严令宣告,果真是这样,那就送你们去地下相见。顿时伏兵四起,将述律平认为“难制”的百余名官员抓捕,拉到太祖墓穴旁边杀掉。当时有一位汉官赵思温冒死质问述律平:“亲近莫如皇后,皇后赴死,臣就跟随。”述律平推托说,自己不是不愿意跟随先帝到地下,而是顾虑孩子们幼弱,国家无主,不能前往。说罢,述律平举起斧头,砍断右手腕,投入太祖棺木当中,权当陪葬。此举当即震慑朝野,人人惧怕述律平心狠手辣。

927年,述律平利用契丹族古老的“民选酋长”仪式,废除耶律倍的储君之位,改立二儿子耶律德光为辽国皇帝。述律平先是指令耶律倍与耶律德光二人骑马并肩来到百官前,随后当众宣布:“这两个儿子我都很喜爱,无法选择谁来继承皇位,现在我请众官选择可拥立者牵拉其马缰绳来决定吧。”众官员早已深知述律平偏爱二儿子,不敢违背,为了讨好述律平,都争着牵拉耶律德光的马缰绳。于是述律平立即宣布:“众人的心意,我不敢违背。”随之诏令耶律德光为辽二世皇帝,史称辽太宗。

耶律倍在望海峰上建藏书楼

在医巫闾山风景区,至今还有一棵高26米、挺拔健硕的古松——“太子松”,相传为耶律倍和爱妃高云云两人在此隐居时所种。太子松北边的山坡上,绿树掩映中有一排古建筑,风景区有个传说,这是耶律倍的望海堂读书旧址,这里曾经雪藏耶律倍重金购入的万卷汉文古籍,有“万卷藏书楼”之称。

耶律倍的万卷藏书缘何放在医巫闾山望海堂呢?刘肃勇告诉记者,因为东丹国的渤海遗民多次起事反叛,述律平遂将东丹国迁都至东平(今辽阳),耶律倍也携家眷来到新国都,他被医巫闾山的风景吸引,指令专人将他尽力购置的万卷古籍,车载马驮地运往北镇,选定在医巫闾山绝顶望海峰,专修一处藏书馆,取名望海堂,闲时在此读书、赋诗、作画。在山中游玩狩猎时,耶律倍结识了当地郎中的女儿高云云,并纳为妃子。

可是耶律德光很不放心,先是派人监视哥哥的行踪,后又夺去耶律倍的权力。耶律倍的原配妻子萧氏,本是述律平娘家的亲侄女,在同耶律倍感情失和后,为讨好姑母述律平,经常与耶律倍纠缠打骂,也让耶律倍非常苦恼。

930年,耶律倍抛下他与萧氏所生的儿子耶律阮(时年13岁),以前往医巫闾山游猎为名,带上爱妃高云云及卫士40多人,将望海堂中的古籍打包装箱,星夜奔向金州海岸,乘船过海到山东登州下船,南行到河南洛阳,投奔后唐。他还留下了一首《海上诗》:“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

耶律倍在后唐居住6年,经常作画,其传世名作有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射鹿图》、波士顿美术博物馆的《番骑图》、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骑射图》等。936年冬,辽太宗耶律德光统兵攻打后唐,后唐末帝李从珂欲自焚,召耶律倍同死,耶律倍不从,被人杀死,时年38岁。

一年后,他的尸骨被送还辽国,其弟辽太宗以王礼将其葬于医巫闾山,成为首位埋葬于医巫闾山的辽代帝王。《辽史》载:“显陵者,东丹人皇王墓也。山南去海一百三十里。以人皇王爱医巫闾山水奇秀,因葬焉。”

考古人员告诉记者,现存的望海堂与耶律倍所建的望海堂不是一回事,具体情况还需要考古发掘。

耶律德光虽夺走了兄长的皇位,却对侄子耶律阮特别钟爱,史载:“太宗爱之如子。”耶律阮后随太宗南伐后晋,太宗于途中病亡,在众将拥戴下,947年,耶律阮在军中称帝,成为辽代的第三位皇帝,史称辽世宗。辽世宗追谥其父耶律倍为“让国皇帝”(庙号义宗),并重修了显陵。4年之后,辽世宗于南征途中被弑。继位者为辽太宗耶律德光之子耶律璟,是为辽穆宗。穆宗将世宗安葬于“显陵西山”,祔葬其父耶律倍之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