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日期:2021-4-9 10:08:05
- 消息来源:新华网
有这样一群平均年龄50岁以上的“银发卫士”,他们日复一日、风雨无阻地坚守在洱海之滨,做着水葫芦打捞、死亡水草清除、白色垃圾清理等工作,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洱海滩地管理员。图为两名滩地管理员在打捞水草和垃圾。(新华网 念新洪/文 赵普凡/摄)
今年52岁的苏万青,从事滩地管理员工作已达10余年。早上8点左右,她像往常一样穿戴上“固定装备”——橙色小马甲、袖套、帽子、水鞋,准备前往自己负责的环湖岸线。(新华网 念新洪/文 丁凝/摄)
苏万青的家在大理市上关镇马厂村,骑电动车到自己负责的环湖岸线大约需要15分钟。生在洱海边、长在洱海边的苏万青,青年时期就以打鱼为业,后来又和丈夫在洱海里进行网箱养鱼。当地政府取缔机动捕鱼船和网箱养鱼后,苏万青和丈夫加入滩地管理员队伍,一干就是10余年。(新华网 念新洪/文 赵普凡/摄)
早上8点半,苏万青和上关镇的其他滩地管理员集合到环湖岸线,由小队长根据实际情况分配工作。大伙儿当天的主要任务,是打捞小排湾一带的水葫芦。(新华网 念新洪/文 丁凝/摄)
上关镇环湖岸线长达22.1公里,又因为处在下风向,这片水域就像一个巨大的网底,“兜住”了死亡水草、白色垃圾等。加之罗时江、弥苴河、永安江等3条河流都从这里汇入洱海,一下雨,各类杂物就有可能冲刷下来。可以说,和其他乡镇相比,上关镇的打捞任务尤为繁重。图为航拍视角下的上关镇及洱海局部。(新华网 念新洪/文 赵普凡/摄)
干滩地管理员10余年来,苏万青最讨厌的有两样东西——水葫芦、蓝藻。“我看见水葫芦就‘过敏’,它危害洱海,也害得我们那么辛苦!”图为苏万青用钉耙把浅滩的水葫芦往岸上拖。(新华网 念新洪/文 丁凝/摄)
水葫芦打捞告一段落,苏万青又和工友们拿起网兜,打捞浅滩的蓝藻。(新华网 念新洪/文 赵普凡/摄)
常年在滩地和水面活动,苏万青不知穿坏了多少双水鞋,水里来、泥里去的滩地管理员工作,也让她落下了风湿这个“职业病”。(新华网 念新洪/文 丁凝/摄)
滩地管理员的工作,通常从上午8点半开始,下午5点半结束,打捞任务重的时候,苏万青和工友们中午也不回家,由小队长统一安排盒饭,大伙儿在打捞点附近找块干净的地方,快速吃完继续干活。(新华网 念新洪/文 丁凝/摄)
小排湾打捞水葫芦和蓝藻的工作结束后,当天下午,苏万青又被派到弥苴河入湖口,乘船到水面打捞死亡水草和各类垃圾。从事滩地管理员工作10余年来,最让苏万青欣喜的,是生活垃圾的显著减少,“打捞起来的基本都是死亡水草,塑料袋、饮料瓶这些越来越少了,说明游客和本地人的环保意识都在提高。”(新华网 念新洪/文 赵普凡/摄)
苏万青和工友们将晾晒后的死亡水草、水葫芦装车,运往专门的处理场所进行处理。(新华网 念新洪/文 丁凝/摄)
工作间隙,苏万青也会停下脚步,欣赏一下眼前的碧水蓝天。滩地管理员的工资,从最初的每月400元,到现在的每月1600元,10多年来一直不高,但苏万青却坚持了下来。“滩地管理员这个工作,又脏又累,工资也低。但我总想着,我们多苦一点、多累一点,留给子孙后代一个清清亮亮的洱海。”苏万青说。(新华网 念新洪/文 赵普凡/摄)
截至目前,大理市环洱海8个乡镇、2个街道办,以及大理市洱海水资源管理所共有滩地管理员142人。他们与湿地管护员、网格化管水员、河道管理员、垃圾收集员、三禁四推员等一起,共同组成了洱海保护治理“最基层”的队伍,栉风沐雨、不辞辛劳地守护着这一方碧水。(新华网 念新洪/文 赵普凡/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