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日期:2021-4-21 10:28:44
- 消息来源:丹东新闻网
4月14日,东港市黄土坎镇黄土坎村的众发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院内,50多名工人分布在各自的岗位上,紧张忙碌着。有的在用机器筛土,有的在育苗流水线上装土、装种子,一切井然有序。
“我们现在水稻育苗都采用机械化方式,先是装土、浇水,然后把种子放上,用泥给盖上,最后放到棚内的地上。”合作社负责人王政武指着身后的水稻育苗流水线介绍。
跟随装好种子的小车,记者来到合作社后面的田地里,数座崭新的大棚正等待水稻种的“入住”。只见工人们将水稻育苗盘搬入棚内,整齐摆好,再盖上一层无纺布,之后,便静等秧苗萌出。
在春季水稻育苗期间,大多数种植户都是在田间地头选择一小块土地进行育苗,像王政武这样大规模、机械化运作,并采用春棚育苗的农户很少见。种植水稻16年,王政武从没有种植经验到采用先进种植模式,从最初负债种植,到如今成立合作社,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将水稻种出了“新花样儿”。
年轻时,王政武和大多数农村青年一样向往外面的世界。他外出学习机械加工技术,成为一名工薪族。虽然工资不低,但生活的平淡无奇,这让他心有不甘,跃跃欲试开创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他选择的第一个创业项目是种植滑子蘑,由于欠缺技术、销路不畅,两年下来不仅没赚到钱,还欠下了外债。但王政武没有气馁,反而更加认准了发展农业这条路。
2005年前后,王政武承包了150亩水田,开始种植水稻。种植第一年,赚了3万元,这让他尝到了甜头。然而,由于没有经验,第二年,他扩大种植面积到300亩,没想到不仅没有收入。
“我当时觉得天都塌下来了,但我就是不愿轻易放弃。”王政武说。
王政武没有退缩,顶着巨大压力,在第三年继续将种植面积扩大至400亩。这一年,王政武还清了外债,开始有了收入。水稻种植让王政武的钱包越来越鼓,身边的朋友看在眼里,也动了种植水稻的心。于是,王政武带领本村几个村民一起,成立了众发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16年间,合作社的水稻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现已达到7000余亩。合作社也在不断发展,先后购置各类农用机具30多件,并建起了专业烘干设施和仓库。
水稻种植越来越有经验,合作社也逐渐步入正轨,但王政武却并未止步不前。这些年,他始终关注水稻种植新技术,平时一有空就看书钻研,还经常到外地学习。2013年前后,王政武开始探索大棚水稻育苗技术。刚开始的三年里,王政武经历了跟水稻种植之初同样的艰难,三年的亏损更激励了王政武发展新型育苗方式的心。“我看别的地方都弄得挺好,我们怎么就不行?”王政武再次选择不放弃。
经过几年的发展,如今,合作社的大棚育苗方式已走在本地前列。截至目前,合作社育苗的大棚已发展到40栋,育出来的秧苗能供应3000多亩水田地。
“大棚育苗能更好掌握湿度和温度,育出来的苗更壮。”提及大棚育苗的优势,王政武满心喜悦。
据王政武介绍,育苗期间,秧苗的每个生长期所需温度都不同,通过大棚育苗,管理者能更好地掌握棚内温度,让秧苗在最适宜的温度下生长。这样,长出来的秧苗更健壮,生长更快,成活率更高,产量也会更高。经对比,同样品种的稻种,通过大棚育出来的秧苗,产量较陆地育苗每亩地至少要高出50公斤。
王政武一直在路上。每年,他会根据国家惠农政策的扶持和资金情况,计划合作社新一年的发展规模和方向。2020年,他在种植水稻的基础上,开始尝试发展草莓种植,并成立了众发生态果蔬专业合作社;今年,他在完善老旧育苗棚的同时,又新建了20栋育苗棚;明年,他计划再新建40栋育苗棚,并新建一个水稻加工厂,开辟成品大米销售之路……
创业之路越走越宽,但王政武并未忘记村里的父老乡亲。合作社的发展壮大,为更多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合作社每天用工量正常在五六十人,最多时一天用工量达百余人;村民种植水稻过程中,遇到技术问题前来咨询,王政武都会热心解答;合作社的农资是从厂家直接购置,每年购置种子、化肥时,王政武都会多进购一些,让周边村民能以批发价格买到放心的农资;每逢水稻收割时,合作社的院子格外热闹,村民会将收割完的散粮直接运到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销售,这不仅方便了村民,还为村民解决了储量与卖粮过程中所需的费用……
采访结束,王政武热情地邀请记者走进他第一批育苗的大棚,棚内温度适宜。揭开苗床上的无纺布,一株株细小的秧苗已破土而出,王政武俯身田间,轻轻抚摸今春的第一批秧苗,查看土壤湿度和秧苗生长情况,眼里满是希望。
记者 张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