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开放丹东
开放丹东
化危为机捧起“蓝色聚宝盆”
  • 发布日期:2021-8-3 10:35:21
  • 消息来源:丹东新闻网

丹东北黄海岸120多公里的黄金海岸线,海天一色,滩净水美,虾圈、滩涂一望无边。3500平方公里的丰饶“蓝色牧场”,海面船只点点,陆上货运车辆穿梭,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海洋经济的脉动。2020年以来,丹东水产行业主动求变,化危为机,多家企业订单稳中有升,依托海洋经济的蓝色基因,积蓄起面向未来的发展动能。

“去年有超过1亿片的鱿鱼生食片从这里走上日本消费者的餐桌。”位于东港市建设路的丹东元一海产精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立萍告诉记者,高端水产食品出口是元一海产的主要业务方向。2020年和今年上半年,元一海产业绩逆势增长——2020年企业出口量和销售额创新高,今年上半年出口产品1389.13吨,预测全年的出口增长率可达18%以上。

产品不断升级是该企业的发展秘诀。低温解剖、切片封装、产品速冻,20多道精细、复杂的工序需要在低温环境下进行,在元一海产,仅仅15分钟,工人们就能将新鲜的鱿鱼食材加工包装好,保证了产品的质量,赢得了国际客户的认可。“对我们来说,产品达到合格的出口标准是远远不够的。”元一海产品管部部长告诉记者,考虑到食用之前还有储运、缓化、摆盘等再加工过程,企业主动升级产品出厂标准,制定出比日本进口通关标准还严格的内部标准。鱿鱼生食产品全过程使用RO纯净水和电解水,不使用任何化学药品,将加工后的水产品原汁原味呈现给客户。

依托东港地区丰富的贝类、鱼类、蟹类、头足类资源,我市水产品加工产业坚持创新驱动,依托院士专家工作站、校企合作平台,引导企业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强产品市场细分。攻克传统海洋食品产业升级、方便营养食品和功能食品制造的工程化关键技术,开发新型海洋食品,探索水产品加工从冷冻保鲜向即食保健方向转变。

“我们在原有的产品基础上开发了很多新产品。”王立萍告诉记者,疫情期间,水产品的加工及出口都受到很大的限制。“在这段时间,公司20多年来集聚的品牌效应发挥了重要作用,出口势头一直向好。面向国内市场,我们调整了水产品加工方向,今年的企业效益得到很大提升。”王立萍说,目前,元一海产生产生食系列、干品系列、调味系列、烟熏系列、裹粉系列、冻品系列等几十个品种,在日本、韩国、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拥有坚实稳固的市场份额。食品安全是获得客户信任的保障,元一海产全面导入先进管理体系,拥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出口认证资质。

随着消费者对多元化、个性化产品的追求,以水产品为核心的调理制品、预制菜品、休闲即食产品等销售市场不断扩大。因此,进行产业转型不但成为企业提升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也有利于水产品产业链的完善,推动丹东水产品全产业链建设。

疫情期间,我市通过政策导向、政策扶持,发挥海洋资源优势,积极推动水产品加工产业转型升级,一批水产食品加工企业在生产规模、精深加工、产业链延伸、产销结合等方面取得突破。在东港市,像元一海产一样,泰丰、仁达、永明、荣正等一批水产加工企业都在疫情期间寻求发展突破。永明食品通过研发水产品深加工的技术和产品种类,改变企业原有的初加工生产方向,公司目前拥有有效知识产权36件,其中发明专利6件、实用新型专利10件、注册商标18件、主持并制定辽宁省地方标准2件。自主的专利带来了更为良好的经济效益,永明食品仅鱿鱼系列产品的深加工年出口产量就达1万吨以上,其研发的各种盐制鱼片、调味裹粉系列、韩国酱菜系列、杂色蛤系列产品、海鲜调味品、食用菌、休闲食品等行销全国并远销24个国家和地区。丹东泰丰食品有限公司冷藏能力1.6万吨,年加工能力1.5万吨,拥有自主出口经营权,主导产品杂色蛤的加工出口量位居全国第一。 “经过长期发展,东港市水产品加工产业链十分健全,依托当地丰富的水产品资源,建立了产销一体化的水产品供应链,到‘十四五’期末,产业链将进一步实施延链,积极融入RCEP区域战略,实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全机械化生产,依托现有完备的冷链物流体系,加大深加工产品比重,打造一批国内知名品牌。”东港市海洋渔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目前,丹东水产品加工业坚持品牌带动和外向牵动,正依托全产业链,构建东北亚地区水产品加工和商贸中心,吸引国内大型电子商务企业总部、区域总部、服务中心和营运中心落户。丹东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按照“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信息化、企业化”要求,在企业规模、精深加工、产业链延伸、产销结合等方面寻求突破,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发展企业集团,打响地区品牌,增加科技创新能力,把我市水产加工“原字号”作成“产业群”。

背靠大海,丹东着力打造“蓝色聚宝盆”,向世人展现出丹东开放、融合、发展的魅力……记者 孙新语 张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