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多彩辽宁
多彩辽宁
辽宁:传承人、专家聚沈研讨非遗创新保护时建议 群策群力建立省级非遗展示馆
  • 发布日期:2021-9-8 10:13:00
  • 消息来源:学习强国

传承人是种子 发挥好种子的作用

全球化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冲击,加强非遗保护已刻不容缓。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非遗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目前,我省有非遗代表性项目294项,其中76项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有198位省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其中58人入选国家级传承人名录。近年来,我省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涵盖了14个市的100个县(区),200多个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和近500位传承人先后在全省的城镇、乡村、社区、景区、军营以及大中小学校开展公益性非遗展示展演活动500余场,线上线下累计惠民千万人次,促进了非遗的保护和传承。

北京评书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刘兰芳虽然离开辽宁25年,但她积极参加我省非遗传承保护活动。她在座谈会上说,从《意见》中可以看出国家对非遗文化的重视,身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要“固根基、补短板、强弱项”,选拔素质好的年轻人进行重点培养,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演出机会,让曲艺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保护好民族魂、守护住民族根。

评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冯玉萍说:“传承人就是种子,我们要发挥种子的作用,让年轻人热爱传统文化。我要在有能力时把评剧艺术传给后来人。我在沈阳大学成立了评剧艺术研究中心,为传统文化的高楼大厦建设助力。”

海城高跷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邢传佩、阜新东蒙短调民歌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韩梅、大连核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韩志耀、琥珀雕刻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陈焕升纷纷发言,围绕《意见》细则条款,从非遗主题展馆、非遗职业教育、少数民族非遗项目传承与保护角度畅谈了体会。

刘兰芳
冯玉萍

以非遗展示馆、专场演出等形式传播非遗文化

中国曲艺家协会顾问、国家一级编剧崔凯针对目前非遗保护传承中教育尚未形成体系、传承人培训力度不够等问题给出建议。他说,一是要组织力量,构建非遗教育课程和教材体系,重点非遗项目可率先在中小学美育课试点;二是要加强非遗传承基地建设,多省多地将非遗主题馆、非遗传承基地纳入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我省目前还没有一处省级非遗主题展示馆,应尽早尽快建立落实;三是要加大以重点非遗项目为题材的艺术创作,用舞台剧或影视剧形式将非遗项目进行展现、传播。

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教授梁启东说,应成立非遗研究团队,培养一批年轻专家,加强非遗专项和分类研究;也可以在高校成立非遗研究中心,定期召开协作会议,系统推进非遗研究和保护;分类指导加强非遗保护的开发利用,让非遗和旅游结合起来,以非遗主题馆、非遗专场演出等形式和手段传播非遗文化。

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辽宁大学教授江帆数十年来从事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她说,应调整思路做好应对,比如对集体传承、大众实践的项目,需切实中肯地认定代表性传承团体(群体);专家学者和非遗传承人应协助地方谋划构建集传承、体验、教育、培训、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传承体验设施体系;在辽宁非遗展示馆建立上,应群策群力、抓紧落实落地。针对非遗人才队伍能力的提升、促进非遗合理利用、完善区域性整体保护制度、完善理论研究体系等方面问题,江帆也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梁启东
崔凯

加强非遗资源活化利用

沈阳音乐学院副院长冯志莲、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学院院长詹娜结合各自教学实际,提出高校内应设置非遗相关专业、加大高校传承力度,实现非遗与当下民众生活融合。

她们认为,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可以为东北振兴赋能助力,但要明确“力从何来、所发何力、如何发力”三个关键问题,这也是一个从认识到认知的过程,需要研究、保护、传承多方联合推动。

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宋晓冬说,要着力提升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增强文化自信,着力形成文化遗产保护新动能,集结社会多方力量,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落实保护举措;着力打造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新模式,借助文旅融合契机,加强非遗资源活化利用;着力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创新发展,紧紧围绕国家战略、经济发展、社会生活,充分发挥非遗服务社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