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日期:2021-11-1 13:59:12
- 消息来源:丹东日报社
近年来,丹东东港市菩萨庙镇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大力发展生态渔业,促进渔业资源合理利用,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和渔业生产相协调的生态渔业高质量发展新路,促进渔民在渔业产业多元化发展中增收。
上世纪80年代起,出海捕捞成为菩萨庙镇渔民的重要收入来源,作为土生土长的渔民,董全福15岁便依靠传统的指南针摇橹出海捕捞。几十年下来,他见证了鱼虾满舱和渔民的欣喜不已,也见证了资源减少和渔民的愁容满面。“头些年海货越捞越少,挣不了多少钱,不少养船的都转行干养殖、种草莓了。这几年休渔管控很严,资源才一点点恢复起来。”董全福说。
菩萨庙镇有海岸线26公里,位于东港市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最西端,属海洋性季风气候,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优越,适宜水生物生长、繁殖。面对海洋资源减少、海洋生态退化问题,菩萨庙人适时达成了“绿色是生态渔业发展的底色”这一发展共识。
“十三五”时期,菩萨庙镇以“好水好渔、优质优价、丰产丰收”为目标,打出“调结构、抓集聚、抓链条”组合拳,全面提高渔民收益、养殖效益、水产品附加值。推进渔业产业调整,由单一的捕捞业向捕捞、养殖、水产品加工多元化发展;加强统筹调度,大力推进增殖放流、渔船管控工作,仅2021年,就向北黄海海域投放梭子蟹、对虾种苗3700万尾,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渔业生态平衡。依法拆解“三无”渔船30余艘,坚决维护海上生产秩序;强化政策引导,积极落实国家“减船转产”政策,年均减船5艘。
这一套行之有效的举措,为近年来菩萨庙镇生态渔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十三五”时期,全镇渔船总数由182艘下降到129艘;渔业总产值由5.45亿元增长到7.85亿元,年均增长8.8%。其中,捕捞业、养殖业、水产品加工业在渔业产值的比重分别由45%、50%、5%调整到30%、60%、10%,“组合拳”效应日益显现。
同时,有效利用14万亩浅海滩涂和港湾养殖面积,吸引投资1.5亿元,打造海洋红贝类生蚝小镇项目,现已形成11家企业组成的生蚝养殖产业集群,年均产值6亿元,成为新的海产品养殖经济增长点。
小岛村有养殖户30余户,是全镇养殖集聚区之一。初秋时节,北黄海沿岸虾池纵横交错,海天相连,如镜如画。养殖户于发春告诉记者,经过多年努力,如今他承包的虾池达到150亩,正常年景每年收入约二三十万元。“我们岛上人祖祖辈辈都靠海吃海。这些年我们摸索发展立体生态养殖,上层养海蜇,中间是对虾,下层是小人鲜、蚬子,收入可观。”
作为快速崛起的渔业经济形式,菩萨庙镇水产加工业年均产值达1亿元。眼下正值对虾丰收季,在大鱼食品,上百名工人在生产线上筛选、装盒、搬运,日加工能力达到7吨,所产对虾、扇贝丁等产品销往大连等城市和山东等省,同时为工人提供每小时15元的工资,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碧海蓝天、水清沙白、渔舟唱晚、鱼肥蟹美……随着一系列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发展生态渔业的举措深入推进,转变发展理念、换种方式“靠海吃海”的菩萨庙人唱响了耕海牧渔新歌。
“碧海蓝天也是金山银山,保护海洋生态和发展生态渔业要扎实走下去。”菩萨庙镇党委书记王振东说,“全镇将继续做好海洋生态保护、养殖品种更新换代、水产品深加工‘三篇文章’,同时推进‘鳝鱼岛’等项目,实现渔业+旅游融合发展,促进群众增产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