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布日期:2021-12-9 9:54:46
- 消息来源:辽宁日报社
矢志不渝推动产业升级,勠力创新增强发展动力。今年以来,沈阳市大东区不断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持续增强创新驱动能力,厚积发展势能,瞄准沈阳东部核心增长区的功能定位,全力打造“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核心承载区”“重要汽车产业生态区”“文商旅融合发展示范区”,为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预计的数据,虽然不是最精准的,但能清晰地反映出人们对一个地区发展的信心,梳理出其社会经济增长的轨迹。预计2021年,大东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830 亿元,同比增长8.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827.2 亿元,同比增长 1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97.9 亿元,同比增长 8%;固定资产投资 158.7亿元,同比增长 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75 亿元,同比增长 7%。
魅力、动力、活力和创新力迸发,大东热土,生机无限。

双箭齐发 产业量级扩大内涵提升
发展是第一要务,产业是发展的根基。
大东区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一方面,巩固整车集聚优势、丰厚汽车产业链条;另一方面,加速文商旅融合发展,同时制定支持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促进文商旅融合发展的“黄金双十条”优惠政策,不断推动产业量级扩大、内涵提升。
整车集聚优势更加凸显。整车产量突破46万辆,汽车产值超过1700亿元,再创历史新高。宝马五系新能源、宝马iX3销售强劲,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6万辆,实现翻番。具有战略性牵动效应的华晨宝马X5车型试生产。上通北盛新一代紧凑型车升级改造全面启动。
汽车产业链向纵深拓展。神通、马勒等33个零部件项目开工建设,长友、航运等11个零部件项目建成投产。波森尾气等12家企业进行智能升级改造,建成凌云电池盒托盘等6个数字化车间。汽车创智城项目完成主体建设,中铁、安吉等企业建成数字化物流平台。
文商旅深度融合加速。大东区制定了历史文化空间更新总体发展规划,“两廊一区”格局显露雏形,首次发布《大东·可·玩》城市形象宣传册。升级“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北大营遗址陈列馆周边环境品质,建成“2+1+10”城市书香脉络,时代文仓城市书房成为历史建筑焕发书香的改造典范,沈阳造币厂入选全国第五批工业遗产名单,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和老龙口酒博物馆等9所场馆入选全市“百馆工程”,大东区获评“辽宁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吉祥商业街成为全国首个汽车主题商业步行街,大悦城21家潮牌“首店”亮相,成为沈阳市客流量最大的购物中心,东北首家京东超级体验店——京东MALL,以及包含时尚超级奥莱、冰雪运动等六大板块十大主题的龙之梦超大型城市文娱综合体开工建设。

创新引领 完善多点支撑动力系统
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大东区全力推动产业革新、科技创新、场景出新、商业更新,完善多点支撑的动力系统。
汽车产业转型创新实现新突破。宝马新五系、宝马X3等高端车型实现量产,中高端车型产量占比达到94%,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零突破,产量达到14%;智能网联产业实现亮眼开局,成功举办首届中国(沈阳)智能网联汽车国际大会,智能网联产业发展评价体系——“大东指数”重磅发布,现场签约总投资额107亿元的31个产业链项目。
科技创新步入新赛道。“一区两园一中心”科技创新格局已经拉开,华为(沈阳)智能网联汽车云创新中心、科大讯飞Ai加速中心、香江科创中心等创新载体加快建设,区科技企业孵化中心跻身国家级中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拜澳国际生命产业综合体开工建设。沈阳仪表研究院等4家企业成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从44家增加到270家,增加5倍,高新技术企业从56家增长到124家,实现翻番,创新平台从21家增加到41家,科大讯飞成为全省首批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航天新光获批辽宁首批“揭榜挂帅”攻关项目。
新场景加速布局。以全局理念推动“数字+”趋势向全社会、全产业延伸拓展,制定印发《“数字大东”建设行动方案》,数字赋能补贴政策由汽车产业延伸到高新技术等科技创新企业。新建700余个5G基站,“一网统管”主体框架基本形成,智慧政务、智慧教育、智慧健康等一揽子智能场景建设全面展开。

厚积势能 构筑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一个个项目加速推进,一家家企业纷至沓来,开放大门越开越大……大东区持续厚积发展势能,通过优化环境增活力,扩大开放聚合力,抓实项目提潜力,积极构筑发展新优势。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大东区深化“摘地即开工”服务模式,德科斯米尔沈阳汽车线束项目摘牌4天完成所有审批手续。躬身入局当好“店小二”,为长友、神通、华通等企业解决基础设施、周边环境等问题348个。坚持守信践诺,为企业刚性兑现政策8.2亿元,新增减税降费2.45亿元。推行法律服务进园区进大厅,推广柔性执法,分领域实施“首违不罚”“包容审慎执法”,“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实现全覆盖、常态化。获得外商投资企业登记管理权。
要素配置更加高效。启动大洼、赵家等5个村屯及民强地区征收工作,完成明堂街西等15宗地块征收,轩兴四路南-2等12宗地块87公顷实现净地出让。为创业者发放担保贷款1.6亿元,持续推动人才集聚,发放高校毕业生购房补贴、援企稳岗补贴等补贴款1.83亿元,吸纳来沈留沈大学生就业8025人。全年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企业249户,新增市场主体1.4万个。
开放合作成果丰硕。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35个,落地亿元以上项目81个,落地转化率60%,其中主导产业占比67%,总投资988.3亿元的122个亿元以上项目实现开复工,发展后劲不断夯实。外商投资企业达到120余家,宝马iX3、通用创酷车型远销海外,进出口贸易额稳居全市首位。持续深耕长三角、珠三角资源,深化京沈、沈大全面合作,四年来洽谈推进项目千余个,亿元以上开复工项目翻两番。
站在新起点,大东区将在今年取得优异成绩的基础上,立足沈阳东部核心增长区的功能定位,在沈阳市作出先进制造业发展、新兴产业创新发展、智慧城市建设、幸福家园共同富裕“四个示范”、重点领域实现城区经济实力、优化营商环境、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文化软实力彰显、开放平台建设、城市功能品质提升和绿色发展“七个突破”,到2025年,将大东区打造成为“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核心承载区”“重要的汽车产业生态区”“文商旅融合发展示范区”。
蓝图已经绘就,奋斗正当其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