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多彩辽宁
多彩辽宁
探秘候城遗址 追溯沈阳建城始源
  • 发布日期:2021-12-16 10:31:16
  • 消息来源:沈阳日报社

燕昭王十二年(公元前300年),秦开奉命率军攻袭东胡,打败东胡各族并将其向北驱逐,开拓大片北方领土,修筑了起于河北北部、止于辽东郡之东的长城以守护北方领土,并建立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以治理这一地区。其中,辽西、辽东位于辽宁省境内。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分天下为36郡,对燕设立辽东等五郡皆予保留。汉代辽东郡因秦制而保留。《汉书·地理志》中详载了辽东郡18县,候城即在其中。据李仲元等专家考证,候城位于沈阳故宫及其南部一带,迄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

1993年沈阳故宫北墙外的候城古城墙遗址挖掘现场。
战国时期刀币

“沈阳有着11万年的人类活动史,7200年的人类部落史,2300年的建城史和近400年的都城史。”每每提到这句话,都让沈阳人心生自豪。沈阳建城始源,可以追溯至2300年前,沈阳最初的城名叫候城。可谁是建城第一人?候城在哪里?究竟什么样子?11月的一天,记者来到著名学者、沈阳故宫博物院名誉院长李仲元家中,听李老讲述他参与候城遗址考古工作的经历。即便几十年过去,回忆当初,李老言语间仍流露出当初看到遗址清晰文化层的欣喜、看到代表性文物出土的兴奋。这段讲述也带着记者“穿越”回2300年前,领略了在时间与空间中穿行的奇妙。

燕将秦开 “沈阳建城第一人”

“李老,讲讲沈阳建城史吧。”听到记者的话,李仲元笑说:“沈阳是1986年国务院确定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然而,沈阳建城史究竟起于何时?历史究竟厚重在哪?我相信很多人答不上来。”

其实早在1999年,李仲元就在《辽宁大学学报》发表了《古候城考》。李仲元在文章中提出:沈阳古城始建于战国时期燕国,名为候城,属辽东郡,遗址在今沈阳市老城中心。当年,沈阳召开两次“沈阳建城始源研讨会”,国内考古学界、史学界几十位专家参加,李仲元的观点得到绝大部分专家的支持认可。由此,确定沈阳已有2300多年的建城历史。

在研究沈阳建城始源时,最常被引用的是《史记·匈奴列传》中的:“燕有贤将秦开,为质于胡,胡甚信之。归而袭破走东胡,东胡却千余里……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位于沈阳市五里河公园的秦开广场,被誉为“刻录沈阳起点的城市坐标”。在这里,秦开的雕塑左手持盾,右手操戈,昂然站在一辆战车上,真可谓力拔山兮气盖世。秦开雕像底座的文字写有:“……沈阳当时属辽东郡之军戍边城,名为候城,此乃沈阳建城之始,而燕将秦开当为沈阳建城第一人。”

李仲元表示,“辽东设郡之前,沈阳地区是东胡族的活动地域,经济、文化和社会结构相对落后。燕将秦开袭走东胡,建长城,设郡县是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进步的社会制度扩展到东北地区,是将文明延伸到蛮荒之地,是建立统一中华古国疆域的进步之举。候城就是在这一历史机遇中建在这片土地之上的。辽东郡和候城之设是东北地区进入中华文明体系的转折点,是新的历史时期开端的标志。”

汉代“千秋万代”瓦当。

遗址文化层 如史书般记载城市历史的演进和序列

关于候城的具体定位,过去的研究者说法不一,后经过历史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材料相结合,确定了候城的大体范围:以沈阳故宫北墙外为起始,向南延伸,正阳街到朝阳街的区域,沈阳故宫及沈河公安分局都在城内。

李仲元介绍,1971年和1975年先后在沈阳故宫东路院内和南邻沈河区公安分局院内发现战国至汉代古城遗址,遗址的文化层很厚,达6米多。

“最下层之战国、汉代文化层,经清理,发现大型建筑台基一处、古井两口。遗址还出土了‘千秋万岁’瓦当、板瓦、筒瓦等官府衙署建筑构件,还发现一定数量的半两、五铢、货泉等货币。陶井附近出土一只陶罐,罐中满盛铜铸小圆钱,以线绳穿串,盘置罐中。铜钱已锈结成一大块,估计约在千枚以上,为战国晚期燕国的流通货币。”

1993年在修建东亚商业广场(现兴隆大家庭位置)时,发现古城墙遗址。墙体东西走向,黄土夯制,夯层厚度13厘米左右,层层相叠,夯窝密集,清晰可见。墙体基本面貌可辨,最高残高2.3米,为三次修筑。始修为战国时期,残存20米。第二次、第三次修筑是在原筑墙体上修颓补缺,加高加宽,为两汉时期补筑,发现长度120米以上。在城墙北侧,还发现了人工开凿的护城河遗址。解放以来,沈河区热闹路、大东区新光机械厂仓库院内等地出土的战国墓葬及大南、小南等处发现的汉墓群,也可以作为当时古城存在及规模的佐证,其解决了考古学中“生存死葬”的问题。所有这些,明晰地勾画出古候城的面貌。

参与了当时考古工作的李仲元回忆道:“遗址、城墙、墓葬和遗物都具有明确的时代特点。文化层叠压关系清楚,堆积厚,内涵丰,像一部史书,记载了沈阳城市历史的演进和序列。”

沈阳著名民俗学家、文史研究者齐守成也是候城遗址挖掘工作的“见证人”之一。他回忆道,当时在东亚商业广场处挖出古城墙遗址,非常轰动,大部分“老沈阳”对此事都有印象。得知这个消息后,他赶紧骑着自行车到现场去看挖掘工作,“当时挖掘坑的面积很大、很深,虽然我在外围,并没有看到古城墙。但后来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得知这是候城遗址。回忆起来,我能见证这个沈阳考古史的重要时刻,也觉得很荣幸。”

秦开雕塑。(摄影:李浩)

沈阳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古候城是光辉的起点

日前,记者来到中街路钟楼南巷,这条巷正是候城遗址所在的范围。漫步于此,一条街道上既可以走出古今沧桑,也可以走出现代繁华,南侧的沈阳故宫庄严巍峨、北侧的中街步行街商铺鳞次栉比,在这里,生动地诠释出沈阳历史与现代的碰撞。沈阳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在岁月中不断生长……

诚如李仲元所说,中华古国有众多的历史名城,如北京、西安、洛阳、杭州、苏州等,都有几千年的历史,它们在原址或稍有移动地开拓发展,不断壮大。也有的古城,如郑州商城、安阳殷墟、临淄齐城、易县燕下都等,虽曾宏丽一时,终因天灾人祸而废弃,仅存历史遗迹,或衰落为小城小镇,不名于世了。而今天的沈阳市是在燕、秦、汉的候城遗址上发展起来的,从候城到以后的沈州、沈阳路、沈阳中卫,再到盛京、沈阳,从未移动过位置,是一座具有2300多年连续历史的古城。

为什么沈阳城一直在一个“方位”没有移动?主要是“地缘”的原因。李仲元表示,“候城所在的位置,是沈阳城区中高而爽的地方。浑河经过两次改道,候城就在两水夹流的高地上,适合人类居住。此外,这里位居辽海大地的中心点,水陆交通发达,在中原政权时,这里是防卫前哨,而到努尔哈赤建立了少数民族政权后,又是清朝扩张向辽西进攻的出发点,是军事上的战略要地。”

李仲元称,“候城的创建,为后世沈阳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几经兴废和重建、扩建,沈阳终于成为我国东北的第一重镇。沈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古候城是光辉的起点。”

留住2300多年的记忆 激发自豪感和荣誉感

因时间久远,加之当时考古前置的工作并不完善,并未有效解决经济建设与考古工作之间的矛盾。当初在东亚商业广场发现的候城古城墙遗址,被匆忙地回填了,这让齐守成连连惋惜:代表沈阳建城史的候城遗址“不见天日”,未免令人遗憾。再寻找那段历史,我们只能从现存于文博场馆中的文物见证沈阳的建城。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沈阳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也明确提出“着力增强文化软实力,加强文化资源挖掘、展示、利用、弘扬,提升文化品质,建设文化强市”“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升。深入研究梳理历史文脉,深度挖掘和弘扬传承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加强重点遗址考古挖掘”等内容。

对此,辽宁散文学会会长、著名学者初国卿建议,以目前的技术手段,完全有能力再现部分遗址。他认为,候城遗址的展示、利用,可以参考沈阳汗王宫遗址陈列馆的做法,真正做到让文物“活起来”,实现文物保护和城市发展协调共赢。“可以在商场内,重新开掘一部分遗址,用玻璃罩罩住,让消费者和市民能够清晰地看到文化层的变化,商业和文化历史的融合,很有可能将此处打造成为一个‘网红打卡地’。如果此举难度系数大,也可在候城遗址所在的位置,择一地设置标志,至少要通过这一种方式,使更多市民记得住、看得见、留得住沈阳2300多年的建城史记忆,从而激发、提高市民文化自豪感和荣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