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多彩辽宁
多彩辽宁
辽宁大连:锻造经济硬实力 点燃振兴新引擎
  • 发布日期:2022-1-20 10:30:35
  • 消息来源:辽宁日报社

工业是大连的经济命脉,大连振兴首先要工业振兴;大连要实现三年挺进“万亿GDP城市”目标,同样需要拥有强大的工业实力。

奋战新征程,大连扎实做好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倾力在解决“原字号”问题上蹚路子、为全省作出示范;在引育壮大发展新动能、解决“新字号”问题上为全省作出表率,基本形成以装备制造、石化等传统产业为主体,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辅,具有大连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点燃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2021年,大连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增速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

中国华能集团大连庄河海上风电项目作业场景。 闫敏 摄

提档升级 构筑产业新优势

大连具有深厚的产业基础,装备制造和石油化工等优势产业在全国地位至关重要,是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试验田”和“孵化器”,全市54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半数以上来自于传统优势产业。对这些存量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大有潜力、大有可为。

2021年,大连市大力优化产业结构,扎实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紧密对接应用场景,加大数字赋能和技改力度,让“老字号”“原字号”脱胎换骨、迸发活力,产业核心竞争力日益提升。

改造升级“老字号”,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装备制造等产业赋能增效。

全市组织实施改造智能工厂、智能车间、智能生产线项目100个,推进装备制造业加快向高端化迈进。华锐重工全球首批335吨智能、绿色、高效型鱼雷车顺利下线,瓦轴集团4兆瓦级风机主轴轴承填补国内空白,大船集团全球首艘LNG双燃料超大型油船试航,豪森设备入选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

深度开发“原字号”,发展壮大精细化工,改变石化产业“炼”有余而“化”不足状况。

全市重点推进芳烃、烯烃产业链建设,推动高性能树脂、新型添加剂、环氧化合物等20多个产业链重点项目签约,产业集群规模进一步壮大。促进恒力260万吨聚酯园、中石油西中岛炼化一体化等重大项目加快落地,一批化工新材料项目投产运行,石化行业产业链价值链实现双向突破。

培育壮大“新字号”,强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加快数字政府、数字社会建设。

全市氢能产业加快布局,大连市主导制定的氢能产业国际和国家标准数量占全国70%以上,氢能源客车下线运行,公交实验线和场站开通,氢能源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大连市产业转型示范区通过国家评估,信息技术服务和智能制造被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累计建成5G基站10295个、开通率100%,企业上云达到8000多家。推出支持数字经济发展10条政策,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7.5%左右。

未来五年, 大连市确立推动传统优势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建成5000亿级绿色石化产业集群、2000亿级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2000亿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1000亿级新一代汽车产业集群和1000亿级中高端消费品工业集群。

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达到15%、12%以上,海洋经济总产值实现翻番。

瓦轴集团特大型轴承生产现场。 鞠家田 摄

创新驱动 激发产业新动能

去年12月3日,全线开通运营的中老铁路CR200J型动力集中动车组,是由中车大连公司和中车四方股份公司运用国际化、现代化、定制化、智能化理念联合研制的。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奋进“十四五”,大连市打科技牌,吃创新饭,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精细化工、洁净能源、新材料等重点领域,推动“卡脖子”和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带动全市整体创新能力提升。

车用燃料电池电堆及关键部件的开发与验证、绿色智能型超大集装箱船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2021年4月,大连市首批“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榜单发布,全年共组织“卡脖子”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揭榜挂帅”项目84个。

大连市专门出台政策,最高给予1000万元支持,鼓励企业通过产学研联盟、创新联合体等形式,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主动揭榜,通过协同攻关突破技术瓶颈。

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大力推进自创区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英歌石科学城,中科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大连先进光源大科学装置等一批创新平台建设稳步推进,中科院大学能源学院建成并投入使用。新组建市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39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专业技术创新中心27个。

创新成果加速转化。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实施“一校所一专班”“一院士一专班”行动计划。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2.95%,全市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336.2亿元、增长28.5%,在连高校院所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达38%。

创新主体不断壮大。构建实质性产学研联盟248个,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000家、增长20%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累计注册4663家、增长41.6%,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总数1036家、同比增长40%以上。

创新人才持续集聚。实施“带土移植”科技人才引育工程和“海聚计划”引智政策,充分利用海创周等活动广聚英才,组织高层次人才创新、科技人才创业、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支持计划182项,引育“人才+团队”“带土移植”项目20个,新引进外国高端人才464人、增长34.1%。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2025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0%,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5%,进入全国创新型城市第一方阵。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到2025年,攻克“卡脖子”和关键核心技术超400项,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到5000家和6000家,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超1200家,科技型领军企业超50家,各类高聚能性创新主体超200家。

恒力石化技术人员对生产设备进行巡检。 孙鹏伟 摄

项目为王 提升产业丰厚度

2021年12月29日,随着最后一台海上风机顺利并网,我国北方单体容量最大、纬度最高的海上风电项目——中国华能集团大连庄河海上风电项目实现了全容量投产发电。

据悉,该项目投运后,预计年上网电量可达17.3亿千瓦时,可满足144.2万户家庭年用电需求。与同等规模的燃煤发电厂相比,项目每年可节约标煤54万吨,减少污染物排放112万吨,对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离不开大项目、好项目的支撑。

大连市聚焦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瞄准绿色石化、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一代汽车、中高端消费品工业等主导产业,开展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精准招商,加快大船、大石化等工业企业易地改造升级进度,加大SK海力士、三峡风电产业园等重大项目推进力度,积蓄振兴发展的强大动能。

大连市立足石化产业优势,依托恒力、逸盛等重点企业,实施一批强链延链、建链补链重点项目,促进石化产业向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轻纺等方向不断延伸,拓展产业空间,深挖增值空间,着力打造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

放眼大连长兴岛恒力产业园,短短几年间,建起了一个又一个顶天立地的大项目,既有恒力2000万吨炼化一体化、150万吨乙烯、1200万吨PTA等一批已投产项目,又有45万吨可降解新材料等在建项目,还有正在全力推进的投资260亿元恒力聚酯园项目,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石化产业集群正在加速崛起。

发展向项目聚焦,工作向项目发力,成效以项目检验。

2022年伊始,大连市抢先抓早,推动一批高质量项目集中签约、开工,保持项目建设热度不降、强度不减、力度不松。

在1月14日举行的全市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签约开工活动中,产业项目达352个,同比增长75%,其中“三篇大文章”项目占比66%。

此外,在大连市一季度拟新开工的总投资达1507亿元的252个项目中,改造升级“老字号”项目41个,总投资43.6亿元,包括5N高纯度金属铼及铼全系产品研发生产、亿鑫德轴承数控专用设备精密轴承及滚动体研发制造、风电轴承齿圈生产制造、THK机床零部件加工等项目;

深度开发“原字号”项目13个,总投资263.6亿元,包括恒力160万吨高性能树脂及新材料等项目;

培育壮大“新字号”项目41个,总投资374.4亿元,包括浙江运达新能源高端装备综合产业园(一期)、抽水蓄能电站、国电投新建500兆瓦陆上风电、黄泥川半导体产业园、粤浦大连中以科技园、年产11.6万吨锂电池用电解质及添加剂等项目。

在重大项目的助推下,大连市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越做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