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布日期:2022-6-29 20:08:14
- 消息来源:丹东日报社
鸭绿江,一江流两国。丹东,全国最大最美的边境城市,也是“兴边富民行动”全国先行试点地区。在20余年波澜壮阔的兴边富民行动画卷中,有一抹温馨幸福的底色浓厚绵长,铺陈的是边境经济发展、老百姓日子越过越好的生动故事。
山林滴翠、花果飘香,青砖黛瓦隐在绿意葱茏的院落里,院门挂着的红灯笼衬着门前的红月季,一院一景、一户一韵,游客不断。这是丹东东港市合隆满族民俗村落依托特色,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写照。
合隆村村民马麒麟的房子有100多平方米,客厅、卧室、餐厅、厨房、卫生间、淋浴间一应俱全,欧式的沙发、中式的茶台,是马麒麟忙完一天就爱落座的地儿。暑假快到了,老马给女儿打电话,要把外孙女接过来住一阵子。“树上有果,地里有菜,村里修好了柏油路,车能一直开到家门口,家里有网络也不耽误孩子上网课。”幸福之情,洋溢在老马对女儿的“唠叨”中。
头几年,老马差点离开村子跟女儿住进城里,那时村里房子旧、环境差、矛盾多、收入少。为改变乡村面貌,丹东市民委、合隆满族乡党委和政府将合隆村十组确定为乡村振兴特色民族村落建设示范点,在改善村容村貌、增加村民收入的同时,挖掘民族特色、凸显民族风情,争取民族专项资金705万元,吸引带动配套资金1000多万元,对群众房屋、庭院进行了统一规划、统一改造,修村路、建水坝、装路灯……如今的合隆满族印象特色小镇,成功地把民族符号、农耕文明、乡情乡愁融入新农村建设之中,建立起“农林产业+民族文化+乡村旅游”的发展新模式:在民族文化长廊、 满馨书苑品味民族风情,在战国青铜剑遗址体验历史韵味,在抗联遗址感受峥嵘岁月……旧貌换新颜的合隆民族村落成了网红打卡地。
走进宽甸满族自治县长甸镇台沟村暖棚产业示范园区,一栋栋高标准暖棚内生机盎然,蓝莓、草莓、小柿子挂满枝头,浓郁果香味醉人心脾。53岁的金兆华在这里打工,每天定点上下班。“这个年纪了,出门打工也不好找工作,能在家门口上班,实在是太方便了!”
丹东市委统战部(民宗局)下拨兴边富民专项资金1620万元,投资建设这个占地220余亩的40 栋暖棚的产业示范园区,产品卖到北上广等大城市,吸引越来越多外出务工的年轻人返回家乡,干起电商,当起带货主播。园区连带着盘活了村集体经济,每年解决就业70余人,给当地农户带来100余万元的劳务收入。
丹东地处被称之为天然大药库的长白山余脉,全地区生长着各类药材1640多种。从2008年开始,丹东着力发掘、复兴满族医药,以丹东药业为代表的龙头企业成为兴边富民行动的“领头羊”。
“如今,不少中草药种植户年均纯收入能达到二三十万元,差的也有三五万元。”丹东药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秀君说。丹东药业在沿边地区建设核桃楸、五味子、益母草、石柱参等药材基地近两万亩,涉及近20个乡镇、30多个村、近2000个农户。
2021年8月2日,辽宁省第一家边民互市贸易合作社——丹东市和缘边民互市贸易合作社通过丹东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登记正式成立。该边民互市贸易合作社是以丹东市边民为成员,通过自愿联合,组成以服务成员为宗旨、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实行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
丹东市列入全国首批互市进口商品落地加工试点地区以来,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机遇,着力推动互市贸易创新发展。在借鉴东兴、满洲里、瑞丽等边民互市贸易新模式的基础上,积极打造“互市贸易+合作社(互助组)”新型互贸模式,有利于发挥边民整体抱团作用,解决边民个体参与互市贸易过程中遇到的交易难、成本高、收益小等问题。
固边,兴边,富民。丹东蹄疾步稳,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