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丹东
人文丹东
辽宁丹东:两脚沾泥的教授黄国辉将蓝莓变成“金疙瘩”
  • 发布日期:2022-7-19 11:24:21
  • 消息来源:丹东日报社

丹东市刚复工复产时,黄国辉便带着辽东学院小浆果研究所成员们奔波于各种植基地。眼下正是蓝莓丰收的季节,果农们收成咋样?有没有问题需要解决?黄国辉还得亲眼看看才能放心。

黄国辉是我市蓝莓产业的技术领军人。果农们记不住他辽东学院园艺专业教授、辽东学院小浆果研究所所长、中国园艺学会小浆果分会副理事长、辽宁(丹东)蓝莓等小浆果战略技术联盟理事长这一长串耀眼的头衔,只记得58岁的他,已扎根科研生产30载,致力于蓝莓产业发展十余年,是“两脚沾泥的教授”。

黄国辉的微信里有4000多个好友,辗转于各基地期间,他还要忙着给果农们回信儿。土壤改良、滴灌、抗病、剪枝、埋树过冬……一年四季,不舍昼夜,果农们啥时向他求助,他都及时回复。工作日要处理学校的工作,他就利用周末、节假日到各基地查看、现场指导。每次都是天不亮就出发,足蹬沙漠靴,手拎大保温杯,兜里揣着手套和修枝剪,车后座“躺”着小锄头……一天至少跑3个基地,他坚持了十几年。“做农业就要脚踏实地,离开了土地我什么都不是。”

为了让果农们更方便学习,黄国辉还把下地指导的讲解、示范拍摄下来,发布到短视频平台上。一位果农提到这些视频时说道:“黄老师发的视频,我会一遍一遍反复地看,有的我看过了几十遍,甚至一百遍。”

2006年,黄国辉在丹东试种蓝莓,摸爬滚打十几年,组建起由农学院教授2人、副教授5人、讲师6人、助教1人组成的辽东学院小浆果研究所。如今,丹东地区蓝莓种植面积已经发展到7万亩,产量占全国25%,软枣猕猴桃等小浆果产业成为国内核心主产区,创造经济效益年均2亿余元。宽甸灌水镇的张大鹏之前一直和妻子在外务工,一年忙下来也只能赚几万块钱。为了方便照顾留守家中的父母和年幼孩子,张大鹏找到黄国辉。2019年,在黄国辉团队的帮助下,张大鹏的温室建起来了,2020年3月第一次采收收益达15万元,如今他更是成为房前屋后的“技术指导”。这样的故事,遍布宽甸古楼子、杨木川、灌水、长甸等地。为了让蓝莓成为农民们致富脱贫的“金疙瘩”,黄国辉团队与多家种植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引导建档立卡贫困户积极参与小浆果产业发展,形成“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帮助制定长期的生产管理方案,指导覆盖选址、生产技术、财务分析、销售渠道,知无不言、倾囊相授。

“蓝莓的采摘期大多在7月份,如果将它的成熟期改到春节前后,不仅可以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农民的收益也会大幅增加。”黄国辉并未满足于眼前的成就,开始将研究重心放在“促进北方温室蓝莓果实成熟期提前”的试验上,将基质栽培技术作为这一阶段的重点攻关任务,开展了南高丛常绿蓝莓品种的引种试验和配套的基质栽培技术试验。如今,黄国辉团队已经在几个试点进行了五年多的基质栽培生产实验,初步获得蓝莓基质栽培营养液配方,使得蓝莓能够提前到1月份上市,不仅能够改变辽宁地区温室蓝莓种植模式,也使得丹东乃至辽宁的蓝莓种植技术达到国际水平。

如今,辽东学院农学院的小浆果研究在本专业领域的影响力已经辐射全国,在辽宁、山东、吉林等产区累计建立的蓝莓生产示范基地达到上万亩,推广蓝莓新技术栽培面积达到5万亩,其团队应用推广“促进北方温室蓝莓果实成熟期提前”关键技术支持下的蓝莓产量达1.6万吨,生产苗木650万株,总产值约8.2亿元,新增就业人数5000余人。他们先后承担辽宁省十余项有关蓝莓的科研课题,实现“蓝莓产业化配套技术示范”等科研成果转化5项,获得专利4项,黄国辉也获得了“三农科技服务金桥奖先进个人”“辽宁省科技特派活动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