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宜居丹东
宜居丹东
辽宁丹东:保护区生态持续改善 珍稀动植物频频现身
  • 发布日期:2022-9-23 10:18:59
  • 消息来源:丹东日报社

初秋时节,走进空气沁人、茫茫林海的辽宁白石砬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北红豆杉、红松、水曲柳、钻天柳等树木苍翠挺拔,飞翔的鸟儿、漫步的野鸡不时“撞击”着记者的双眼。近几年,随着丹东市生态建设宣传和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在辽宁白石砬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片的林海中,富有生气而又和谐的自然美景随处可见,这里原生态的环境正成为野生动植物的乐园。

辽宁白石砬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北部,在大川头、八河川、双山子、灌水四个乡镇之间,地处长白、华北植物区系的过渡地带,保护着长白、华北植物区系过渡地带原生型红松阔叶混交林的自然景观,属于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7467公顷,是东北亚地区天然次生森林植被保存最完好的区域。

保护区前身是始建于1958年的国营实验林场,1981年经辽宁省政府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建立40年来,守护者们精心呵护着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鸟一兽,使原始森林生态系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据专家介绍,白石砬子已成为357种野生脊椎动物、266科867属2146种植物共生、共存、共融的绿色家园,它涵盖了127种鸟类,40种国家I、II级重点保护动物,6种国家I级重点保护植物,因为生物群落更为安全,野生动植物数量明显增加。

9月17日,记者走进保护区一片高大的原始森林。秋风袭来,树林窸窣作响,可见悬挂在树上的红外线相机。为保证资源本底调查和科研监测项目取得实效,近两年,保护区在野生动物易出没的重点区域布设安装了100多台红外线监测相机,拍摄黑熊、野猪、狍子、花尾榛鸡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的重要影像数据。

在辽宁白石砬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珍稀野生动物频繁“出镜”已是常态。8月30日,央视《秘境之眼》栏目播出辽宁白石砬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外相机拍摄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貉。在视频画面中,两只貉在丛林的水坑里打闹嬉戏。在此之前,保护区里的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黄喉貂也亮相了该栏目。“保护区野生动物频繁亮相央视,反映出保护区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的提升,野生动植物数量不断增加。”白石砬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宣教部部长郭元涛说。

近年来,随着丹东市生态建设力度加大,珍稀野生动植物在保护区的栖息地得到了充分保护,监测和保护体系不断完善,保护成效不断凸显。黄喉貂、貉、紫貂、黑熊频繁出现在保护区里,中国新纪录植物种两色鹿药和狭瓣孩儿参也在此“安家”了……白石砬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优美、静谧的生态环境,正吸引着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

“保护好丹东市野生动植物生态环境,必须有强有力的法治保障。”丹东市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说,丹东市先后起草了《丹东市突发重大陆生野生动物疫情应急预案》《丹东市陆生野生动物收容救护管理办法》《丹东市陆生野生动物举报奖励办法》《丹东市春季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方案》《丹东市关于建立打击野生动物非法贸易部门间联席会议制度的函》《丹东市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印发丹东市秋冬季鸟类等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进一步完善和规范疫病防控监测工作,加强人工繁育野生动物安全管理和野生动物收容救护活动,实施野生动物违法案件举报奖励制度,联合19个市直有关部门建立打击野生动物非法贸易部门间联席会议制度,对全丹东市部署春季、秋冬季野生动物保护等工作。根据最新野外观测情况统计,截至目前,丹东市现有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名单的陆生野生动物有87种,其中,国家一级21种,国家二级66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名单的陆生野生植物有20种,全部为国家二级。同时,丹东市共建立野生动物救助站6处,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20处,其中,国家级监测站点3个,省级监测点2个,市级监测站点6个,县级监测站点9个。

“我们除了对野生动植物进行日常监测和保护外,还会到学校、社区进行知识普及宣传。经过多年宣传,大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渐渐提高了。”丹东市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说,如今,保护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构成了丹东的生物多样性,这对于维护自然景观和生态平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保护生态是一项对人民、对社会、对历史十分有意义的事业,守得住绿水青山,才换得来金山银山。现在,绿色发展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只有把绿水青山保护好,才能充分发挥其经济社会效益,为可持续发展留足空间,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