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丹东
人文丹东
红色铁水从这里流向鸭绿江畔 致敬电影《钢铁意志》
  • 发布日期:2022-9-28 10:07:29
  • 消息来源:学习强国
电影《钢铁意志》剧照
电影《钢铁意志》剧照

1949年,我国的钢产量只有15.8万吨,不足当时世界钢产量的千分之一。到1950年,中国的钢产量为61万吨,平均到每个中国人打半把菜刀都不够。面对如此窘境,那个曾经被认为“只能种高粱”的鞍钢,攻坚克难、化危为机,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4年内加速钢铁生产,实现钢铁产量增加640%,并以钢铁力量全力支援抗美援朝战场。

1951年拍摄的鞍钢炼铁厂外景
1951年拍摄的鞍钢炼铁厂外景

这段燃情的历史,就是即将上映的电影《钢铁意志》的故事原型。解放初期,作为“新中国钢铁工业的长子”,鞍钢打响了恢复生产的硬仗。在克服重重困难后,鞍钢炼钢厂的3、4号平炉,炼铁厂1、4号高炉,炼焦厂9号焦炉等相继投产……

电影《钢铁意志》剧照
电影《钢铁意志》剧照

然而没过多久,战火在鸭绿江畔燃烧起来,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急需方便且耐用的军镐、军锹。东北工业部向鞍钢下达生产军镐、军锹的紧急任务后,工人们不分昼夜,全力以赴、争分夺秒地投入到生产中。经过反复试验,实现了“旋转串铸法”等技术突破,极大地提高了军镐的产量和质量。到年底仅仅两个月的时间内,共生产出军锹和军镐36万把,有力地支援了前线。

电影《钢铁意志》剧照
电影《钢铁意志》剧照

随着战局的发展,志愿军急需大量的炮弹,鞍钢又接到了紧急生产炮弹钢的任务。制造炮弹钢要求硬度高、韧性好,又要严格保密。为了达到炮弹钢所需要的性能,当时的值班技师与9个平炉的炉长共同研究操作,在检测手段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创造出“高温、薄渣、活跃沸腾操作法”。经过推广,成功冶炼出50锰炮弹钢。

孟泰(中)和工友们一起研究高炉的冷却设备
孟泰(中)和工友们一起研究高炉的冷却设备

鞍钢距离朝鲜前线仅有150多公里,面对着响彻天空的警报,鞍钢老英雄孟泰把行李搬到了工厂,昼夜守在高炉旁,随时抢修故障,他改进的高炉冷却系统水管每天能节水两万吨;接到加工飞机副油箱拉杆的紧急任务后,青年刨工王崇伦设计并制造出利用刨床加工拉杆的特殊卡具,比用铣床加工提高工效24倍,并且全部达到一级品……

王崇伦(左)与工友一同开展技术攻关
王崇伦(左)与工友一同开展技术攻关

一个个的钢铁身影,怀着一颗颗火热的心,用他们的臂膀和身躯,让高炉熊熊地燃烧了起来,搭建出了抗美援朝战场的“钢铁生命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