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布日期:2022-10-8 11:01:52
- 消息来源:丹东日报社
金秋九月,稻浪流金。9月23日正值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在丹东东港市菩萨庙镇水稻种植大户刘福义的示范田里,正在召开优质多抗水稻新品种“丹粳16”示范与转化田间观摩会。参会者们手捧着籽粒饱满的稻穗,不时热烈地讨论着。刘福义自豪地向大家介绍:“‘丹粳16’田间管理简便,不用打啥农药,今年三次台风都没有倒伏。”他表示,今年他才种了一百多亩,来年他还要再增加种植。很多种粮大户也表示来年要种一些“丹粳16”进行尝试。当日,来自丹东地区的近50名水稻种植大户在保证疫情防控要求下参加了观摩会。
“丹粳16”的研发团队成员、丹东农业科学院稻作研究所所长陈富忠介绍,旨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向丹东地区稻农推广优质水稻品种,丹东农业科学院承担了丹东市科技局2021-2022年度优质多抗水稻新品种“丹粳16”示范与转化项目,通过种植和实地观摩,推广了水稻稀植增硅防病技术和优质多抗规模机械化丰产增效技术,并向丹东地区的水稻种植大户推介,让农民增收,振兴丹东农业。
陈富忠说,“丹粳16”是丹东农业科学院2006年开始进行人工杂交组配、混合、系统选育而成。2019年通过辽宁省审定,具有抗稻瘟病、高产、米质优等特点,检测为部优1级优质米。13年间,为了“丹粳16”,他们团队付出了很多艰辛,先后有4名同事退休、调转。水稻培育出新品种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13年来,每年8月份水稻开花时,他们起早贪黑对水稻进行修穗、剪颖、去雄,然后进行杂交组配。水稻成熟后,还要进行多次田间调查、系统选育。他们还到海南三亚去育种,加速材料加代、稳定。
在品种选育的过程中,团队也培养了一批新人,注入了新鲜血液,现在11个人平均年龄仅43岁。在保证科研任务的前提下,通过项目课题实施,从思想上、技术上进行“传帮带”,教育年轻人要不怕辛苦、守得住寂寞。老专家在技术方面手把手教年轻人,从田间如何调查、组配、如何把握选育方向等实践角度进行培育。郭雄是一名年轻的科技干部,2014年加入团队。他说,这些年农忙时间就不说了,每年的课题一大堆,试验、抗病鉴定,还要经常到示范户田间进行调查,辅导稻农进行科学种植水稻。“我们下田经常是一身泥,很多老专家患有风湿病,还坚持下田,他们是年轻人的榜样。”郭雄说。
如今,丹东农业科学院稻作研究所选育的水稻品种繁多,丹粳14、丹粳17、丹粳18、丹粳24、丹粳668等多个品种获奖,并在丹东、大连等稻区种植。陈富忠说:“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们要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服务‘三农’、农业振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