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日期:2022-10-27 10:22:34
- 消息来源:丹东日报社
“今年又新增一项技术,用中草药菌剂代替农药,达到以菌治菌的效果。”日前,东港市椅圈镇谷上园家庭农场负责人刘伟接受采访时说。
新一年的草莓季即将到来。连日来,刘伟每日穿梭在园区大棚间,察看草莓生长情况,期待新技术应用带来的新变化。“使用这种菌,能在不改变草莓密度的前提下,延长草莓货架期,从而减少果损。今年先试用一栋大棚,等草莓成熟后测测数据,效果好的话,明年大面积推广。”刘伟说。
2014年,刘伟在园区兴建了第一批草莓大棚,共22栋,除少量自己种植外,其余的都以出租的方式供老百姓种植。几年下来,园区已扩建到570亩,共有大棚56栋。然而由于技术跟不上,老百姓在用肥方面不够科学,致使种植土壤盐渍化、板结、缺乏养分,产出的草莓品质越来越差,产量也越逐年降低。2021年,刘伟引进蚯蚓肥,应用在10栋草莓大棚上。利用蚯蚓肥的保水性、透气性,达到疏松土壤、调节土壤酸碱度的目的。蚯蚓肥富含有机质、腐殖质、大中微量元素、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及有益微生物,起到生根、养根、防病等多种功效,调节土壤生态环境。改良后的土壤所产的草莓颜色、口感好,果实密度变大,货架期长,草莓变得更“结实”,果品更优质。
蚯蚓肥的引进让刘伟对农业科技化充满信心。今年,园区已有20栋大棚用上了蚯蚓肥,与此同时,该技术广泛应用于椅圈周边地区。目前,东港市草莓大棚应用蚯蚓肥的面积已达1400余亩。今年,刘伟打算发挥科技效应塑造品牌。“我想带领老百姓一起种植绿色、有机草莓,提升草莓品质,从而提升‘东港草莓’的品牌形象。”
作为“中国设施草莓第一镇”,一排排高标准的温室大棚是椅圈镇的特色景观。从第一株草莓根植椅圈,到万亩草莓生产种植,椅圈镇已为传统草莓种植插上了“科技翅膀”。“我觉得提升农产品价值是趋势,目前正在探索绿色种植,尽力做到草莓安全、绿色、品质化,打造品牌影响力。”椅圈镇李家店村优禾源鲜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于泽民说。
1990年出生的于泽民对草莓产业充满激情。2014年,他开始进入草莓行业,当起草莓经销商。2020年,他一次性建成20栋草莓大棚,不仅拥有自己的大棚园区,还建了包装车间,从种植到经销,形成一体化、规模化经营管理。于泽民不仅在生产技术上学得快,还敢于接受新技术、新挑战。为了发展“低温预冷促早熟”技术,促进草莓早开花、早结果、早上市,于泽民配套建设了7个冷冻棚和两个冷冻库,用于草莓苗冷藏。今年,共冷藏草莓苗120万棵,自用的同时也供应给草莓种植户,实现共同增收。
近年来,东港市不断推动草莓产业发展现代化,一系列草莓生产新技术相继落地:推广草莓高架育苗、秸秆还田、土壤消毒、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先进生产技术,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强化质量安全监管,大力推行草莓绿色生产技术标准,不断优化栽培布局;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与追溯体系,实行草莓生产全过程质量监管、安全追溯、风险预警;建立完善“市有检测中心、镇有检测站、村有检测点”三级农产品质量检测网络,强化监管监控。
目前,东港市有10万农户从事草莓种植,草莓经纪人5000多名,草莓深加工企业42家,精深加工产品16个系列30多个品种。东港市草莓产业已初步构建起“企业+农户+基地”“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现代化生产模式,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紧密而完整的产业链条。东港草莓产业化、专业化、标准化、科学化发展格局已经形成。
作者:张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