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美中国
大美中国
  • 大排查,武汉打响抗“疫”保卫战!
      2月10日,一辆转运车在武汉市江汉区德望社区接到一位确诊患者送往“方舱医院”。新华社记者李贺摄  2月7日,中华路街道西城壕社区党委书记翁文静(右二)与志愿者柳莹(左一)、张琦(左二)上街进行防疫宣讲。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2月4日,在武汉火神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专科医院,医护人员将患者送入病房(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2月8日,在武汉雷神山医院,患者步入病房。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2月10日,武汉市园林局支援德望社区的一位下沉工作人员在值守的小区门口为来访者测量体温。新华社记者李贺摄  2月10日,武汉市江汉区德望社区居委会副主任熊威向街道请求安排车辆和人员转运一名确诊患者。新华社记者李贺摄  2月10日,下沉到德望社区的武汉市园林局职工杨丽青在调试播放防疫事项的扩音喇叭。新华社记者李贺摄  居民可以通过手机应用主动上报自查和求助信息(2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程敏摄  2月9日,一位快递员在武汉市江汉区唐家墩街西桥社区送货。新华社记者程敏摄  2月9日,武汉市江岸区花桥街道志愿者在对街区进行排查。新华社记者程敏摄
    02/11
  • “我是如何被治愈的?”——对话多名新冠肺炎出院患者
     新华社济南2月10日电 题:“我是如何被治愈的?”——对话多名新冠肺炎出院患者  新华社记者潘林青  国家卫健委10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9日24时,我国已累计治愈出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3281例。许多人关心,患者入院后会接受怎样的治疗?各家医院有何治病“良方”?当前的成功案例对下一步尽快消除疫情有何借鉴意义?……为此,记者近日采访了多名新冠肺炎治愈出院患者和医护人员,听他们讲述了如何战胜病魔的心路历程。  精心护理照料中西结合治疗  9日下午,在山东省临沂市人民医院多日精心诊治和护理下,郑某某、杜某某两名新冠肺炎确诊患者顺利出院。医护人员送上鲜花,祝贺他俩康复出院。“谢谢大家的关心。最想感谢的是临沂市人民医院的医生和护士们,是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把我们从死神手中拉了回来。”走出负压隔离病房,郑某某手捧鲜花激动地说。  临沂市人民医院副院长张清华说,郑某某于1月22日确诊后症状较重,经抗病毒、抗炎、调节免疫、营养支持及对症治疗、中医药治疗,病情仍呈加重趋势。后来,经医院核心专家组会诊讨论及省级中西医联合专家组会诊,调整了治疗方案,患者住院8天后肺部病灶逐渐吸收好转,目前已连续两次核酸检测阴性,符合解除隔离和治愈出院标准。  8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魏某某、迟某某、丛某某从山东省威海市胸科医院治愈出院。“是这些医生护士的日夜精心守护,才把我从鬼门关拉了回来!”威海市一名治愈出院患者说,“住院时,每天都有许多专家对我的病情进行会诊,医护人员也是24小时全天候护理,这才让我一天天好起来。”  6日下午,在山东省烟台市奇山医院医护人员的陪护下,刘某走出隔离区,成为烟台首批两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患者治愈出院者之一。“这些天,医生和护士眼里熬出了血丝,我的病却一天天好起来,真是太感谢他们了。”刘某说。  烟台市奇山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牛传振说,刘女士住院以后,我们用全市最好的专家、最优的治疗方案,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患者身体逐渐康复。并且,目前在奇山医院收治的其他患者,绝大多数都出现了好转的迹象。  记者了解到,截至9日24时,山东已经治愈出院的63例患者中,多名接受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且疗效很好。6日上午,青岛市城阳区首例确诊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治愈出院。患者住院期间,城阳区人民医院每天组织专家进行多学科会诊,同时共有16名医护人员给予患者认真细致的诊疗和照顾,治疗过程中还融入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理念。  “我们医院也使用了中西医结合疗法,目前来看疗效非常好。”从业35年的山东省莱州人民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于志刚说,西医主要是抗病毒抗细菌感染用药以及短效的激素疗法;中医则针对病人的体质、伴随症状等进行辩证用药,治疗效果也是非常好的。  消除不良情绪坚定治愈信心  8日下午,山东省德州市第9、第16例确诊的新冠肺炎感染者治愈出院。主治医师认为,治愈的“秘诀”不光是为患者提供精细的医疗护理,还要随时观察患者情绪,适时进行心理疏导。  “人的情绪状态与免疫力密切相关,稳定的情绪是抗击病毒的强有力武器之一。所以,我们不仅担负防疫、医治工作,也是心理医生,在克服自己内心恐惧的同时,也要安慰隔离的患者,帮助他们减轻负面情绪。”德州市人民医院感染科副主任程慧桢说。  山东省莱州市首例收治的患者王先生入院时,正逢新春佳节。因远离家人且饱受疾病折磨,“病人入院后,一开始比较烦躁、焦虑,甚至有些害怕。”曾参加过2003年抗击“非典”的山东省莱州市人民医院医生李明寿说,为此,医院专门安排了心理医生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在每天查房时,医护人员还会对他进行相应的心理劝慰,将贴心关怀送到他的心坎上。不久后,王先生就变得乐观开朗,积极配合治疗,目前已经治愈出院了。  山东省威海市胸科医院救治专家组组长、威海市立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副主任张静说,除了日常护理,医院还建立了一个医患交流微信群。患者有任何疑问,都可以通过微信群与医生、护士进行交流,“很多时候,我们还要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将已经出院的例子讲给他们听,鼓励他们坚定治愈的信心”。  “感谢政府对我的关心,感谢医护人员的悉心照顾和治疗。”烟台市新冠肺炎治愈出院患者刘某说,“希望广大病友不要悲观失望,而要克服不良情绪、坚定治愈希望。只要听医生的话配合治疗,是可以治愈出院的,我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饮食科学合理出院不忘隔离  多名新冠肺炎治愈出院患者告诉记者,要想战胜病魔,科学合理的饮食必不可少。“医生根据我的身体状况,专门为我制定了提升免疫力的营养餐,每餐都吃得津津有味。现在回过头想想,要是吃不下喝不下,再好的医药也不行,肺炎不可能这么快治愈。”山东新冠肺炎治愈出院者王先生说。  在抗击新冠肺炎过程中,山东多家医院都特别注重患者饮食的科学合理,提升患者自身免疫力。于志刚说,在饮食方面,患者每天两荤三素,蔬菜水果科学搭配,确保营养。  山东省滨州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孔令贵说,治愈者出院回家后,还须做好居家观察和随访工作,勤洗手、多通风等防范措施也不可或缺。他还提醒广大群众,新冠肺炎是可防可控可治的,一定要相信医生、相信科学,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争取早日取得战“疫”胜利。
    02/10
  • 八方支援
      2月9日,温州龙湾国际机场工作人员装卸一批来自法国的防疫物资。当日下午,经过三天的辗转,一批来自巴西圣保罗的疫情防控物资抵达温州龙湾国际机场,同机抵达的还有来自日本、法国等地华侨华人捐赠的防疫物资。据机场负责人介绍,该机场目前平均每天到港航班20余个,几乎每个航班都携有华侨华人捐赠的防疫物资,机场也开辟了专用通道,保证物资的快速提取。自1月28日至2月8日,该机场共保障国内外进港防疫物资累计2977箱。新华社记者翁忻旸摄  2月9日,温州龙湾国际机场货站工作人员在清点一批来自法国的防疫物资。当日下午,经过三天的辗转,一批来自巴西圣保罗的疫情防控物资抵达温州龙湾国际机场,同机抵达的还有来自日本、法国等地华侨华人捐赠的防疫物资。据机场负责人介绍,该机场目前平均每天到港航班20余个,几乎每个航班都携有华侨华人捐赠的防疫物资,机场也开辟了专用通道,保证物资的快速提取。自1月28日至2月8日,该机场共保障国内外进港防疫物资累计2977箱。新华社记者翁忻旸摄  2月9日在温州龙湾国际机场拍摄的一批来自法国的防疫物资。当日下午,经过三天的辗转,一批来自巴西圣保罗的疫情防控物资抵达温州龙湾国际机场,同机抵达的还有来自日本、法国等地华侨华人捐赠的防疫物资。据机场负责人介绍,该机场目前平均每天到港航班20余个,几乎每个航班都携有华侨华人捐赠的防疫物资,机场也开辟了专用通道,保证物资的快速提取。自1月28日至2月8日,该机场共保障国内外进港防疫物资累计2977箱。新华社记者翁忻旸摄
    02/10
  • 雷神山医院开始逐步移交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上图是1月26日拍摄的武汉雷神山医院建设工地(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下图是2月5日拍摄的武汉雷神山医院建设工地(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李贺摄)。  经过十昼夜的奋战,2月6日,雷神山医院正式通过武汉市城建和卫健部门的验收,并开始逐步移交。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上图是1月26日拍摄的武汉雷神山医院建设工地(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下图是2月5日拍摄的武汉雷神山医院建设工地(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李贺摄)。新华社发
    02/07
  • 火神山十日奇迹,外国“云监工”惊呼:只有中国可以!
     武汉火神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专科医院2月4日开始正式接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患者。这座只用10天时间平地崛起的医院,不仅全程吸引着国内数千万网友担当“云监工”,新华社在脸书、推特和优兔平台对火神山医院建设全程报道,更是让无数外国网友震撼不已,纷纷赞叹中国速度、中国力量,系列报道浏览量超过3000万次,转发、点赞、评论超过200万次,成为海外社交媒体平台近期受到持续关注的热点。  医院建成当天,《中国在武汉10天建成一家医院抗击疫情》文图和视频浏览量迅速突破1000万次,转赞评超过100万。  虽然中国“基建狂魔”的美名已传遍海外,但是,与“疫魔”赛跑,要用十天建一座医院?外国网友表示:上帝是中国人!从1月23日项目开工以来,海外网友始终热切关注工程进展,留言也是亮瞎眼。“上帝花了7天时间造了天地万物,我觉得上帝应该是中国人。”“不敢相信!这要是在美国得花5年。”“世界上只有中国能做到在这么短的时间完成这么大工程。中国加油!”  “只有中国可以!”这也是众多海外网友在留言中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为了让海外网友及时了解火神山的施工进度,新华社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上进行了7场有关施工现场的直播,每一场都吸引了数十万甚至百万外国“云监工”。  深入疫区发回的vlog短视频报道《我们在武汉:与火神山医院零距离》,总浏览量320万次。  短视频中,记者探访火神山医院建筑现场,亲眼见证10分钟就搭好10个房间的地板,海外网友纷纷惊呼:中国疯了。“令人惊叹的中国……你们疯了……像闪电一样迅速,像宇宙一样强大。”“这有点疯狂,因为在美国我们做不到。因为民主党和共和党会为了谁敲锤子谁拿钉子吵个没完。向中国为人民所做的一切致敬。”“完全不符合逻辑啊。10天造出33公顷的医院,就像阿拉丁擦亮神灯一样。”“中国是世界上最好的建造者。没有疑问。”“这说明了只要13亿人民齐心前进,一切都是可能的。”“这就是为什么好莱坞大片《2012》让中国人去造方舟!”  除了点赞中国速度和中国的制度优势,海外网友更看重中国应对疫情的果断有力。“伟大的国家,伟大的政府,勤劳的人民,了不起的全社会协作,强有力的政府,挽救了公民的生命。向所有努力奋斗的工人致敬。”“发达国家像美国、加拿大和英国200天都做不到。他们修个停车场路面的坑都得花20天。”“谁还需要看政府的治理指数,除非你们的工作能做得比这更有力。”  当然,还有清一色的“武汉加油!”“中国加油!”每一条稿子下方,都有海外网友满屏的祈祷,希望疫情快点结束。“武汉,你不是一个人。”“知识和科学不分国界,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在合作寻找抗击疫情的良方。”  全球网友们,你们的点赞和祈祷,我们都收到了!我们相信,只要众志成城,中国人一定能打败“疫魔”!(记者:薛艳雯高尚马汝轩)
    02/06
  • 武汉雷神山医院完工在即
      2月4日,在武汉雷神山医院建设工地,来自中建三局的建设工人在加紧施工。  当日,武汉雷神山医院建设进入冲刺决战阶段,预计2月5日具备交付条件。截至2月4日12时,病房隔离区箱式板房吊装已完成96.5%,同步进行安装及装修施工;医技楼钢结构安装、屋面板安装基本完成,正在进行各功能区内装和医疗设备安装施工,其中检验设备及CT等已进场,准备进行调试;污水处理站设备及管道安装已完成;垃圾焚烧站已完成结构施工;路面硬化已完成50%。  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2月4日拍摄的武汉雷神山医院建设工地(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2月4日拍摄的武汉雷神山医院建设工地(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2月4日拍摄的武汉雷神山医院建设工地(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2月4日,在武汉雷神山医院建设工地,来自中建三局的建设工人在加紧施工。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2月4日拍摄的武汉雷神山医院建设工地(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2月4日,在武汉雷神山医院建设工地,来自中建三局的建设工人在加紧施工(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2月4日,在武汉雷神山医院建设工地,来自中建三局的建设工人在加紧施工。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2月4日,在武汉雷神山医院建设工地,来自中建三局的建设工人在加紧施工。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2月4日拍摄的武汉雷神山医院建设工地(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02/05
  • 南京:高楼点亮“战疫”标语
      2月2日,南京市一处高层建筑的外立面打出“同舟共济大团结”标语(无人机照片)。  当日,南京市一处高层建筑外墙打出“稳住我们能赢”“同舟共济大团结”等标语,为前线医护人员和市民鼓劲,鼓励大家一起加油,共克难关。  新华社记者李博摄  2月2日,南京市一处高层建筑的外立面打出“同舟共济大团结”标语(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李博摄  2月2日,南京市一处高层建筑的外立面打出“稳住我们能赢”标语(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李博摄  2月2日,南京市一处高层建筑的外立面打出“坚定信心迎春天”标语(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李博摄
    02/04
  • 拥你入怀
      2月2日,西安大兴医院医生李晓燕(左)与陕西省医疗队队员高茜拥抱告别。  当日,陕西省第二批医疗队从西安出发,前往湖北支援疫情防控救治工作。  新华社记者李一博摄  2月2日,来自西安大兴医院的陕西省医疗队队员赵丽(右)与同事雷晓芬在出发前拥抱告别。新华社记者李一博摄  2月2日,在太原市武宿国际机场,山西医疗队队员、山西白求恩医院的卫晶(右)出发前与丈夫拥抱。新华社发(柴婷摄)  2月2日,送别的同事与河南医疗队队员拥抱。新华社记者李安摄  2月2日,辽宁驰援湖北危重症患者救治医疗队队员(前左)与家人告别。新华社记者潘昱龙摄  2月2日,在南京禄口国际机场,来自江苏省肿瘤医院重症监护室的护士姜斐(右)出发前和丈夫拥抱。姜斐出发前特意剪去了多年的长发,以便在防疫一线工作。新华社记者季春鹏摄
    02/04
  • 汇聚起全民战“疫”的强大力量
    汇聚起全民战“疫”的强大力量——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新华社评论员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医护人员日夜奔忙,有关企业和机构复工复产保障供应,社会各界捐款捐物助力防疫,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做好个人卫生防护……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亿万中国人民行动起来,汇聚起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的强大力量,在防控疫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奋勇拼搏。疫情面前,我们既是命运共同体,也是责任共同体。全民战“疫”,人人有责,人人都是战斗者。疫情防控的成效,取决于科学防治的力度,也得益于全民参与的广度。每个人做好自己的事情,对自己的健康负责,就是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应对来势汹汹的疫情,科学理性是必不可少的“疫苗”,良好习惯是最有效的防护。日常生活中,做到勤洗手、多通风、戴口罩、不聚集、少出门,返程路上、返岗工作都加强卫生防护,人人都做阻断传染源的参与者,才能用“小习惯”守护“大健康”。与患者有过密切接触或出现类似症状的,要及时就医,积极配合相关单位和人员采取的隔离、治疗和消毒等处置措施。疫情牵动人心,形势复杂严峻,更应保持清醒头脑,提高辨别能力,相信科学的力量,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共同营造科学防治、理性应对的社会氛围,就是对疫情防控的最大支持。全面落实联防联控措施,将群防群治进行到底,是战胜疫情的关键一招。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需要在基层一线织牢织密防控网络。用好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办法总比困难多。目前,许多城市社区通过地毯式追踪、网格化管理,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将防控措施落实到户、到人;在广大农村地区,宣传健康知识和政策措施的“大喇叭”响起来了,“土味”浓郁的防控标语挂起来了,乡亲们行动起来了,为疫情防控注入推动力。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广泛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凝聚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就能全面落实联防联控措施,构筑起群防群治的铜墙铁壁。最伟大的力量是同心合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需要组织各方力量、凝聚社会合力。从政府部门到社会各界,从医疗机构到交通物流,从生产企业到科研院所,从居家观察者到返岗上班者,方方面面都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人人担当负责,个个尽心尽力,就能激发出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洪荒伟力,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新华社北京2月2日电
    02/03
  • “火神”战瘟神——火神山医院10天落成记
    新华社武汉2月2日电题:“火神”战瘟神——火神山医院10天落成记新华社记者湖北,荆楚大地、云泽之乡。楚人,自视为火神祝融的后代。当下,一场“火神”驱赶瘟神的角斗战事正酣。今天,一座名为火神山的医院,正式落成。战疫魔,增添了新的利器,开辟出新的战场。总建筑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架设箱式板房近两千间,接诊区病房楼ICU俱全……这个建筑面积相当于半个北京“水立方”的“战地医院”,从开始设计到建成完工,历时10天。经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批准,中国人民解放军抽组1400名医护人员,于2月3日起在这所医院承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医疗救治任务。过去10天,发生了什么?怎么做到的?新华社记者带你去探访火神山医院落成全过程。这是2月2日无人机拍摄的武汉火神山医院。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铺开武汉地图,位于武汉西南的知音湖犹如一匹奔驰的骏马。刚建成的火神山医院,就在这匹骏马的鼻尖之处。这里,曾经是武汉职工疗养院,遍布着藕塘、土丘。“10天建座医院,这怎么可能完成?”这是众多参加火神山医院设计、施工者,接到任务指令时的第一反应。中建三局三公司项目经理方翔从事土木建筑行业多年。他说:“按照常规流程,3万多平方米建筑量的项目,至少要两年。紧急状态搭建临时性建筑都需要1个月,更何况是新建一座传染病医院?”这是2月2日无人机拍摄的武汉火神山医院。新华社记者程敏摄“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背后,是异常严峻的疫情形势。从确定新建火神山医院的1月23日当天到2月1日,9天中,武汉市确诊病例从495人陡增至4109人。不断增加的定点医院床位数量,远远跟不上疫情蔓延速度。“根据2003年抗击‘非典’时的经验,新建集中收治疫情患者的医院,能够很大程度上缓解现有医院的压力,减少交叉感染。”一位参与抗击非典的医疗专家表示,临时医院启用后,更重要的作用是减少社会恐慌情绪。过往抗击重大疫情,也曾经创造过奇迹。2003年4月,北京建成可容纳1000张病床的小汤山医院,两个月内收治了全国七分之一的“非典”病人,其间无一名医护人员被感染,创造了人类医学史上的奇迹。这是2月2日无人机拍摄的武汉火神山医院。新华社记者程敏摄当年建好小汤山医院用了7天。现在的工程能力更高了,10天完成任务,很困难吗?紧急的疫情让人们已经忘记了,武汉抗疫斗争高峰是在春节前。小汤山建设是在4月份,火神山医院建设其间,适逢大量工人假期返乡,“别说原材料采购、物流运输,就连工地上吃喝拉撒,这些后勤都难以保障”。武汉市城建局一位工作人员介绍。疫情,不等人。与死神竞速,情势紧迫,间不容发。各方面迅速动员,进入战时状态。——选址。规划、环保等部门紧急会商,定在知音湖畔的武汉市职工疗养院。这里远离人口稠密的汉口主城区,交通、管道等配套基础齐备。这是2月2日无人机拍摄的武汉火神山医院。新华社记者李贺摄——设计。小汤山非典医院设计方迅速参与。中信建筑设计院等设计机构组成60多个人的应急项目团队,5小时内就拿出设计方案,不到24小时绘出设计图。——施工。多家建筑企业踊跃请战。指挥部最终确定由中建三局、武汉建工、武汉航发、汉阳市政四家企业参建,明确施工任务,立下“军令状”,迅速组织开工。没人想到,一个建筑工地,成为数千万人瞩目的焦点。火神山建设现场场景被网络“云直播”后,数千万网民在屏幕前当起了“监工”。“这不是一场单纯的工地直播,而是抗击疫情的希望,大家都希望能够快点,更快点。”类似的网络评论天天时时可见。入夜,工地上灯火通明。不远处,武汉三镇是焦灼中等待的万家灯火。这是2月2日无人机拍摄的武汉火神山医院。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分区严隔离病房带“口罩”从空中俯瞰,火神山两栋住院楼,整体呈中间医护两边病房的“鱼骨状”布局。“主鱼骨”是中间的长走道,功能为医护人员通道和办公区域。走道连接“次鱼骨”的9个病房区,在走道里可步行至任何一间病房。作为一所传染病医院,大到房间的结构布局,小到一个下水管道,在各项防护措施方面,近乎苛刻。而充分借鉴小汤山医院,让火神山医院的设计与建设“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曾参与小汤山医院设计的全国知名设计大师黄锡璆,腊月二十九晚上专门给设计组打来电话,提出小汤山医院设计中曾经留下的遗憾和不足:病房紧挨地面,没有隔空层,容易潮湿;没有设置专用病区走道,开门就是院子,管理不便……这是2月2日无人机拍摄的武汉火神山医院。新华社记者程敏摄“我们在设计时充分听取这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火神山医院设计总负责人汤群说。——分区严格隔离。通过设置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及医护人员专用通道和病人专用通道的布置方式,严格避免交叉感染。医疗区与生活区同样严格隔离。医护人员进出病区设置包括风淋在内的专用卫生通过设施,最大限度地保护医护人员的健康安全。——病房带上“口罩”。离地面架空30厘米的每间病房,放置两张病床,均设有独立的卫生间。两扇窗户和通道组成的专用隔离防护窗,用于药品和食品的传递。医院绝大部分房间都是负压房间,房间内的压力比外面低,如同给病房带上“口罩”,避免病毒随着气流产生交叉感染。这是2月2日无人机拍摄的武汉火神山医院。新华社记者程敏摄——污染集中处理。医院铺设了5万平方米的防渗膜,覆盖整个院区,确保污染物不会渗透到土壤水体中,同时医院安装了雨水、污水处理系统,经过两次氯气消毒处理,达标后才可排放。所有房间排风均经过消毒杀菌及高效过滤达标后,才高空排放。大年初一,原北京小汤山“非典”医院院长张雁灵专程来武汉考察得知,火神山医院配备多台高端CT,大幅提升ICU重症病房数量,组建专家委员会为病人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等情况,评价“总体非常好,只需做局部调整”。“很多设计标准、设备配备,都要优于当年的小汤山‘非典’专科医院。”张雁灵说,火神山医院的建成并投入使用,将对防控疫情产生重大意义。这是2月2日无人机拍摄的武汉火神山医院。新华社记者程敏摄“极度压缩时间空间的战役”1月24日,己亥年除夕,各类设备进场。入夜,运输车司机吕俊和同事们一块围聚,端上盒饭,简陋地“团年”。他的“守岁”就是从凌晨3点后开车运土,累了,在车上眯个眼。作为家中独子的吕俊,长这么大第一次不在家里过年,“不忍心让父母在家中独守除夕夜,但这个工程实在太重要了。”这是2月2日拍摄的武汉火神山医院的一间病房内景。新华社记者陈晔华摄除夕夜,数百台挖掘机、推土机,上千名工人和吕俊一样,在机器轰鸣声中,迎来庚子年第一个清晨。除夕当天,施工方累计平整全部场地5万平方米,相当于7个足球场大小。开挖土方15万立方米,足以填满57个标准游泳池。“头一天去,工地还是一片沼泽,推土机进场都快陷进去了。第二天早上再看,土堆已经推平,沼泽被填实,完全看不出之前的模样了。”一位技术人员在朋友圈中感慨。铺设碎石、压实基础、开挖基槽……按正常流程,工期节点按天算。在火神山,一切节点都得以小时,甚至以分钟计算。极限的工期要求,现场设计、施工、监理人员一齐守在现场,边设计、边施工、边修改、边调整。这是2月2日拍摄的武汉火神山医院的一间病房内景。新华社记者陈晔华摄工地上,到处是车,到处是人。白天,机器轰鸣、人声鼎沸;入夜,灯光如昼、焊花四闪。所谓“基建狂魔”,其实不过是一群善良勇敢的人穿上盔甲,在所有人的祝福中默默地负重前行。“戴书记,您的鞋子破了,回去换一双吧!”中建商砼永丰厂党支部书记戴银刚,多次听到别人的善意提醒。武汉宣布建设火神山医院当晚,他就赶回岗位,火速集结队伍投入战斗。妻子身怀六甲,他无暇照顾;鞋子破了几天,来不及回去换一双。“等这场战役结束了,我要跟即将出世的孩子好好讲讲火神山的故事”。他说。2月2日,工人在火神山医院工地工作。新华社记者李贺摄最高峰时,工地上有7000多名工人,800多台挖掘机、推土机等设备同时作业。上一个单位刚完成场地铺沙,下一个单位马上进场铺防渗膜,后面铺设活动板房基脚的单位还在催促。高密度的人群、机械,让现场施工空间极为有限。“火神山项目是在极度压缩的时间、压缩的空间内,展开的一场战役。”火神山建设指挥部一位负责人说,“没别的,就是豁出去,干!”受其他工序影响,原本留给排水管道安装的72小时施工时间,被压缩到只剩30个小时。用作病房的集装箱板房,距地面只有30厘米,排水管道安装只能由工人钻进这狭小缝隙中,逐个安装到位。2月2日,工人在火神山医院工地工作。新华社记者李贺摄身材瘦小的工人王旋主动申请第一个下地埋管示范,带领400多名工人伏地作业。不少人衣服划破,手臂划伤,匆匆处理后便又钻回逼仄的空间作业,直到全部排水管道顺利安装完成。每个工人、每台装备,就像一颗颗螺丝钉、一个个零部件,紧密扣在一起,驱动着这台巨型机器,迅速搭建起一座抗击疫情的“安全岛屿”。中建三局董事长陈华元说,武汉是我们的家园,这是一场保卫战、生死战,建好火神山医院就是保卫大武汉,“必须不惜代价,不讲条件,不惧困难,尽锐出战”。2月2日,工人在火神山医院工地工作。新华社记者程敏摄有国外网友评价,昼夜不停的挖掘机大军及建筑工人、源源不断输送至武汉的物资,“整个国家都为这场战斗做准备,速度不可思议”。“我一生中从未见过这种动员。”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赛1月31日在日内瓦举行的发布会上说,“也许你正在关注的是中国将在10天之内建成的一家大医院,但这不是他们正在采取的措施的唯一目标,我相信这些措施将扭转(疫情)趋势。”火神山医院完工了。很多工人、设备将第一时间转战,前往同样收治疫情感染患者的雷神山医院,继续他们的战斗。(采写记者:李鹏翔、李劲峰、梁建强、徐海波、廖君、侯文坤、黎云、张书旗、郑璐)2月2日,工人在已经基本建设成形的医院病房里工作。新华社记者程敏摄2月2日,工人在火神山医院工地工作。新华社记者李贺摄2月2日,工人在已经基本建设成形的医院病房工作。新华社记者程敏摄这张标注了日期的拼版照片显示的是武汉火神山医院从开始设计到建成完工,历时10天(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02/03